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Teaching & Studies

  • 42-1016/G4 国内刊号
  • 1004-0498 国际刊号
  • 0.3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是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教学与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争鸣、阅读鉴赏、写作指导、方法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案例、语言园地、文教随笔、教材教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名家访谈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评价的几个问题——汪锋访谈录4-9

摘要:黄碧斋(以下简称黄):汪博士,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你接受我的访谈。作为中文方面的博士,虽然在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执教,但你对中小学语文的研究兴趣很浓厚,也很痴情。你对中小学语文的方方面面都很熟悉,我想,你站的高度和所拥有的学术涵养,对中小学语文的理解一定超出一线老师,这里有一些问题希望你的阐释能够对广大语文老师有所启发。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文本·解读
文本改造:提升言语智慧的一种路径10-15

摘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言语智慧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从选文版本、文本缝隙到创作意图——以《窦娥冤》教学为例谈批判性思维培养16-22

摘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多有学生就文本中不能自洽处提出疑问,虽然有些问题笔者难以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复,但我们师生广泛搜集资料,在求证中增长了见识,在探究中初步掌握了思考的路径,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终身学习的层面看,某些问题的提出甚至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基。由此可见,文本中的不自洽处在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中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教材
群像的隐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缺位23-28

摘要: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相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正规教学,教材的功能是潜在的。它不仅传播主流性别文化知识,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语文教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在课程效果中起的作用很明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文化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关注性别因素在教材编写中的价值,改变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构建平等、民主的性别身份观具有重要意义。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文体特征的弱化29-33

摘要:从笔者的阅读感觉来说,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语言寡淡无味,不像小说。问问同学,不少也有类似的感觉。推究起来,不同民族语言背后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阅读的隔阂。可是,当笔者找来全文阅读时,发现原文的小说文体感强。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时,不光掐头去尾,中间也有不少删节,甚至改写。正是这些失去的部分,造成了小说文体特征的弱化。

《伤逝》《寒夜》爱情悲剧性的比较33-35

摘要:在设计《伤逝》教学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当我读完这部作品后,发现它与鲁迅先生的《伤逝》在主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产生悲剧的缘由又有各自的相对独特性。基于读后所得,特撰文浅析。

浅议《逍遥游》总论部分的结构36-38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第一篇,体现了庄子人生哲学最核心的思想。多种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人了这篇文章的总论部分(即从开头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各种教材的配套教参对总论部分结构的解说基本相同,大致认为是先列述世间万物虽有大小之分,但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然后转入对社会生活中人的具体论述,先批评四种人、宋荣子、列子等“有所待”的不逍遥的状态,最后阐明逍遥游的境界是“无己”、“无功”、“无名”。

简单问题背后的深情——有关《项脊轩志》的三个问题38-41

摘要:《项脊轩志》被认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最浅易的文言文。对浅易文言文,教学上一般会有“不教”“浅教”“深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个人以为,《项脊轩志》一文应“深教”。因为,《项脊轩志》文浅情不浅,非“深教”,不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情和佳妙。

“昔日之我”与“当下之我”——《昆明的雨》情感解读41-43

摘要:《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两个“我”——“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相应地会出现两种情感——“昔日之我”的“感受”和“当下之我”对“昔日之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让美学走进语文44-50

摘要: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新常态。如果要实现语文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就必须让美学走进语文课堂。相对于各种语文教学理论,语文美学与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关系最为亲近,美学能让语文教学人情入理,亦能通过语文教学使得根据国家意志提出的教育目标能够实现。

由“蔡桓公因何而死”说开去——《扁鹊见蔡桓公》的教学思考50-52

摘要:《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这篇文章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经历中,围绕着寓言的故事性与寄托性,我有几点思考:

思辨阅读教学策略举隅53-57

摘要:在当今以应试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势下,不少师生习惯于揣度出题者之意,甚至宁愿抛弃自己的主张,做一个“圆滑的庸人”。有的教师机械地指导学生根据分值、前后题目的设置、亦或是参考答案揣摩出题者的意思,阅读过程缺少主动的思辨意识与思辨行为,导致训练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常用策略58-61

摘要:王荣生教授曾说:“‘教什么’出现了偏差,‘怎么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应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接受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理念。因此,选择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信度与效率。

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以小学语文“自然化习作教学”实践为例62-65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一部分敢于、善于钻研和思考的教师把课改视角从课堂教学转向了课程设置。对于课程设置的研究,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三级课程设置,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按以往的做法,学校一般以“从上(学校)往下(教师)”的行政推进的策略进行操作,比如学校的某项特色活动开展得比较好,学校就在全校展开以这项特色活动为基础的校本课程。这种推进做法,达到“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双赢的良好态势。

高中语文预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析——以《胡同文化》为例65-69

摘要: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追问及深思69-73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已用了一年,每学期三次的综合性学习,以“实施步骤更细致、理性思维更鲜明、助读资料更多元、传统探源更深入”的特点,引领着我区部分学校的老师实践着、思考着,其成效得到了越来越多同行的关注。于是,今年春季学期我深入到我区各初中专项调研综合性学习的落实情况,却遗憾地发现学校间极不均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多种原因仍遭遇了不少的问题。从整体来看,综合性学习离落地还有一段距离。

三“读”品三“异”——《方山子传》课堂教学一得73-76

摘要:《方山子传》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传记,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正如清朝学者沈德潜所说:“生前作传,故别于寻常传体,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这样的人物传记在文言文中实属罕见。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由象入境”的途径——以韦庄《菩萨蛮》(其二)、《苏幕遮》赏析为例76-78

摘要:诗言情是诗歌的本质之一,这可以称得上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时的一条铁律。那如何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呢?阅读诗歌时,一定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赏析。借助负载着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走进诗歌,的确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但很多老师仅仅止步于对单个意象的机械分析而忽略了关注整首诗词所营造出的整体“诗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