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Teaching & Studies

  • 42-1016/G4 国内刊号
  • 1004-0498 国际刊号
  • 0.3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是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教学与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争鸣、阅读鉴赏、写作指导、方法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案例、语言园地、文教随笔、教材教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语文三家村
《狼图腾》:被丰繁的艺术细节充盈的思想空间6-6

摘要:毋容否定,《狼图腾》的创作是为了体现作者一种执着的、以至是偏激的文化理想,认为必须弘扬比农耕历史更悠久、更有生命力、更有战斗力的“大游牧精神”,这是一种具有“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精神,一种“在世界历史上从古到今不停奋进、并仍在现代世界高歌猛进的开拓进取精神”。而这种精神“足以强悍的游牧性格,特别是狼性格为基础的”。这样一种文化理想是否合理、是否偏颇,人们尽可以从学理上去与它商榷,

小说的叙事接受者7-7

摘要:叙事学除了研究“谁说”、“谁看”之外,还要研究“谁听”。“听”,似乎是被动接受,但却也会对“说”发生不小的作用。小说的叙事一定要有对象,这在叙事学上叫做叙述接受者,简称受述者,也就是听者。任何一篇小说的受述者都不是单一的,正如同叙述者不能等同于作家,受述者也不能等同于读者。受述者一般在故事之外,

榜样9-9

摘要: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小说包9-9

摘要:这篇小小说的文字平实、简练,作者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叙事的结构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章中的两组对比.一是峰子回到村里之后,父亲、老校长和村民对峰子态度的变化对比:二是峰子考上大学时作为全村孩子的榜样和回到村里从教,变成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时,所受到的不同待遇的对比。

老猴赫尼10-10

摘要:赫尼是耍猴人岩鸣豢养的一只猴子。据岩鸣说,赫尼是只极其聪明的猴子,一个新节目,只要教上三五遍,就会做了,一般的猴子要教三五十遍才教得会。但赫尼野性太重,无时无刻不在思量逃跑。

杂文包10-10

摘要:本文是一篇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聪明而野性十足的猴子赫尼一生都在为逃离颈上的枷锁而努力,可在它终于打破有形的枷锁时,无形的枷锁已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它的天性。历经岁月的沧桑,老猴赫尼的思想已被禁锢,完全失去了自然猴子的天赋与禀性。试想赫尼的悲剧,难道仅仅发生在猴子身上吗?

人生的两极11-11

摘要:人生的两极——幼儿和老人有极其相近之处:脚步都蹒跚不稳,都没有或仅有几颗牙齿,且刚出生的婴儿也是一脸褶皱,毛发稀疏。他们都很脆弱.需要扶持,喜欢发出口齿不清的喃喃自语;甚至孩子和老人情感都易外露,为芝麻绿豆大的事执著得令人发笑。

散文包11-11

摘要:幼儿和老人被作者称为“人生的两极”,二者相距很远,相差很大,但作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二者的许多相同之处:脚步都蹒跚不稳;都没有或仅有几颗牙齿;都很脆弱,需要扶持:喜欢发出口齿不清的喃喃自语;情感都易外露;一样纯粹、透明,有如净水……这篇散文由表及里地展现了人生两极的共性,由此归结出“孩子和老人都是我们的师长。”

自然的秘密12-12

诗歌包12-12

摘要:自然有什么秘密?月光照临人间,也见证了人生的疲惫、艰辛与梦想;花朵为那些内心谦卑,但充满了阳光的劳动者而盛开,生活因为朴素而显出美丽;而雨水滋润着大地正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奥秘作了一个生动的注释。整组诗气韵流转,语言华美凝练,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想象力,有一种清新静穆的美。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三点式阅读
五十二等份爱13-14

摘要:接手三年级一班,有同事说:“这个班的学生不错,只有一个叫王潇伟的,顽皮得很,每次考试,他都要拉下平均分很多,他的品质,也不怎么好……”

废墟下的课堂15-16

摘要:那节课她正在给同学们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个美国父亲在所有的人都绝望了不肯施以援手的情况下,用双手从地震的废墟里,救出埋了38个小时的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当她念到“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一段时,房子就剧烈地摇晃起来,大地疯了一样地颤抖,抖得人魂飞魄散,“快,蹲下!

17-17

摘要:美点赏析 在《根》这首诗中,诗人牛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坚守者、承受者和奉献者形象。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美文博览
沙之聚18-18

摘要: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理解的礼物19-19

摘要:我第一次走进威格登先生的糖果店时,大概四岁。一进门,就被满柜台可爱的糖果吸引住了。我贪心地向威格登先生要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糖果。威格登先生问我:“你有这么多钱吗?”“我有许多钱。”我伸出了紧握着的拳头,放了一大把樱桃种子在他手里。盛格登先生一下愣住了,盯着他手里的东西看了老半天。然后,他又看看我。“够了吗?”我有些忐忑不安地问。

做人从常识开始19-19

摘要:很早以前就听过一个故事,是用来形容法、英、德、中四国人的办事风格的——一个人丢了一根针,如果这是一个法国人,他会聚众到街上游行示威,高呼口号:“我们要找到这根针!”如果这是个英国人,他会不露声色地跑到皇家侦探局,秘密请人侦破这根针的下落;如果这是个德国人,他会把房间的地板分成一个一个小方格,

20-20

摘要:付钱的时候,小贩又重复了一次:“我卖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笑笑,没说话,他以为我不信,又加上一句:“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20-20

摘要: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