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1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卷首
卷首1-1

摘要:教师的讲解一向在国文训练里占着重要的部分。有些人觉得一般国文教师的讲解太琐细些;学生只被动地听着,不需要什么工作,似乎得不到实在的益处。这该分两层讨论。第一,我觉得课文应该分析地咀嚼;“讲解”若是这个意义,似乎正应该详尽些。固然,我们日常读书看报,只求了解主要的意思就够了,偶然有一两个不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大概总放它们过去,懒得去查字典或辞书。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4-8

摘要: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手段和途径。阅读媒介多样化已经成为现实,乃至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变化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便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线索”繁多,不仅涉及文字、图表、音视频等内容形式,还涉及多种媒介形式间的切换及各种网络工具的使用。如何厘清这些“线索”,使教学最终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对教师是个新的挑战。本期,江苏省常州市教育服务中心戴晓娥老师从选择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组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学习探究中突出语言运用的特点,以及以跨媒介学习的思维改进日常的语文学习方式四个方面,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分析。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满春燕老师通过对自己三次执教“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任务群课堂实践的反思,总结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顾鑫浩老师则就如何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助力其他任务群教学,乃至构建语文教学新常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希望这些解析和案例对教师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有所启发和借鉴。

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真实情境中展开——任务群“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的三次课堂实践9-13

摘要: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从以往的关注去情境的知识转变为重建知识产生的情境,从以识记知识为主任务到解决含有知识的语文问题为主任务,从学习者被动的、个体化的活动到学习者主动的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探究、创造,力求实现信息社会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型。关注语文学习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含有语文问题的真实情境为载体,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意义建构。

跨媒介:数字时代教学新常态14-17

摘要:从莎草纸、简帛的时代,到印刷术引领的纸质时代,到广播电视时代,再到新媒体崛起的数字时代,人类依靠更新迭代的媒介,在知识普及、言论自由、思想启蒙、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时至今日,数字技术的洪流裹挟了所有人,从学生、蓝领、退休老人到企业高管、政府职员,人们每天都置身于多种媒介融合的数字语境中。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修辞诗学语境观视野中的语文教育新篇章——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为例18-22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曾引发语文教育“语用学”转向,包括“语境”在内的一系列语用学概念强势介入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以“语境和语文教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仅2011年至2018年间,基于语境词源梳理、结合语境理论探讨语文教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有13篇。

全球素养:内涵、评估、启示23-25

摘要: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15岁学生(大致相当于初三学生)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以卷面的方式从阅读、数学、科学等三方面进行测试。

语文建设杂志培东教新课
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教学思考26-31

摘要:《驿路梨花》是军旅作家彭荆风先生1977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短篇小说。这是他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的抒发,表达了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论文学作品意义的扩大及其教学应用32-36

摘要:现代文学理论的说法,文学作品在作者这端叫本文或文本,它是一个未定性框架;在读者这端才真正叫作品,它存在于读者的解读之中,全凭读者个人独特的知识与经验、智慧与情感与之碰撞、交流、对话,文本从而被赋予作品的意义。这种新产生或不断产生的意义与作者那头的原初意义不一定契合,甚至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解读的意义也时常在变异、流动。

初中议论性课文教学的语用学基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37-40

摘要:议论性课文如何教,是一个牵涉多学科的学术问题。研究并合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跳出问题本身,具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新兴的语用学对于某些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具有参考价值。一方面,议论文对作者而言,或者要说服人,提出一个观点;或者要说服人,驳倒一个观点,相较于其他文体具有更为强烈的对象意识、时间意识与情境意识。

古诗文教学应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重——以曹植《白马篇》教学为例40-43

摘要:2018年高考语文,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独立命题卷,都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这是新课标精神在高考试题中的鲜明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浅析“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教师的发展44-47

摘要: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说,教师成长是课堂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要在课堂上实现,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些课堂教学实例的解析,我们可以思考语文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从而明晰教师成长发展的方向。

以《安塞腰鼓》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几个抓手48-50

摘要: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一课一得,强调围绕“一得”进行主题组文阅读,习得核心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语文主题学习”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虽然按照“整体感知得出这一得、主题阅读印证这一得、相关练习训练这一得”的思路组织阅读教学,但由于“得”的确立欠准确,组文阅读的主题性不强,再加上缺少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学得无兴趣,教师教得无激情,语文学习目标完成得不好。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读《养生主·庖丁解牛》51-55

摘要:一在春秋时代,《老子》[1](作者老聃:约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孙子》(作者孙武:约公元前 545年一约公元前470年)那样文章全靠抽象概念的系统推演,连例子也不举的著作,是带着奇迹的性质的。即使在古希腊,晚于孔子一百年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年一公元前347年)也只有对话录,其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只存在于他的对话录中。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悖论与脱困——命题与作者意图不合的实质及破解之道56-59

摘要:争议由来已久苏州市统考高二试卷阅读题,文学类阅读的选文是王亚的《清明》。有的学生可能是被题目难着了,“想知道原作者做题时是什么感受”,于是考后通过微博找原作者请教。作者王亚做了用自己文章命制的试题,对照答案,20分仅得6分,于是调侃道:“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提高作文思辨性的若干向度——以“鄙视链”话题作文为例60-62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考心正经历着从文学审美性到文章思辨性的明显转移,倾向于在文章如何确立观点、如何进行阐释或论证的过程中,来判断考生的说理方式、思辨色彩和深刻程度。在很多时候,一篇作文有没有思辨性,思辨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已成为判断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

语文建设杂志钩沉
《略读指导举隅》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学科立场的启示63-66

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重要学习任务群,阅读与研讨的书籍往往内容复杂,学科差别极大。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明确、坚守和规范语文学科立场是教学的重要方面。“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每个教育学研究者都有自己教育学研究的内在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所谓‘无立场’实际上也是一种立场,只是这种立场表现为教育学研究者的一种自我放逐的无主体性状态而已。”

期于致用,贵于可行——梁启超《作文教学法》写作教学思想考论67-70

摘要:梁启超谈“作文教学法”的书面版本一共有三个。最早的见于1922年《改造》杂志第4卷第9号,标题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改造》所刊共为八节,文末有“未完”字样,但随后一期《改造》终刊号上未见下文。《吉林教育公报》1924年第7卷第84期刊载《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续)》,刊完9、10、11节(此部分与《改造》所刊部分,以下简称“改造版”)。

语文建设杂志语文生活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的中国表达71-73

摘要:在《咬文嚼字》编辑部的“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命运共同体”入选。“共同体”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命运共同体”简而言之就是命运相关的集体,近年来在实际使用中多见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愈发彰显其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