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卷首1-1

摘要: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的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也就是无条理。这似乎是初学作文的人不能免的毛病,无论今昔,无论文言和白话——不过作文言更容易如此罢了。这毛病在叙述文(包括描写文)和抒情文里比较不显著,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里就容易看出。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较叙述文和说明文用得多,高中和大一的学生应该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

对现当代文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观念与教学实践》-F0002

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反映,文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能力,以及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至关重要。由方维保、杨四平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观念与教学实践》一书,倡导和研究文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范式,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并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赏析能力,以及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汉语否定表达——评《汉语否定表达的认知研究和逻辑分析》-F0003

摘要:由袁毓林撰写的《汉语否定表达的认知研究和逻辑分析》一书,从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角度阐述了汉语几种否定表达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运用逻辑语义学方法分析显性否定表达和隐性否定表达的语义结构特点,揭示了它们在断言、推论、预设和焦点结构方面的同异。该书构建了语言使用者在获取复杂的否定表达的语义解释时,可能采用的自上而下的概率性的处理策略,以及所受到的惯例、仪式和道义等社会心理原则约束,从而展示了一种基于语言运用的汉语语法的研究范式。

《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新书会在京举行-F0004

摘要:1月10日下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新书会,在北京市东城区语文书店举行。会由语文出版社副总编辑王翠叶主持。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语文出版社社长谷新矿代表语文出版社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这部词典的编写背景、基调和宗旨等。《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主编、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行健介绍了词典的编写情况,讲述了其编写缘起与主要任务等,尤其对词典的规范性、基础性与实用性三大特点作了具体深入的解读。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4-8

摘要:近年来,“思辨性”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关键词,这不仅体现在相关研究性文章数量的不断增多上,也体现在中高考命题趋势上。注重培养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不仅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已成为目前语文教育界的共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2017年版高中课标必修课程中的7个任务群之一,是必修课程最基础性的学习内容,贯穿整个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理解这一学习任务群?如何实施?这恐怕是目前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问题。本期,江苏省教育学会陆志平、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张克中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进行了具体分析;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孙晋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陈兴才分别以“跟四位‘名师’学思辨”“哀怨曲还是欢乐颂”两个任务群为例,对其学习目标与内容、情境与任务、学习资源及评价建议进行了设计、分析。希望这些解读和探索能对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有所帮助。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9-13

摘要:“跟四位‘名师’学思辨”是我们设计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一个学习单元。本单元选择了历史上有名的四篇《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李桢)作为学习材料。苏洵持外交失误论,强调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乃破灭之道;苏轼持治国不力论,六国久存缘于重士,秦之速亡皆因轻士;苏辙另有新见,认为六国战略不当,四国不能厚韩亲魏以摈秦而导致自相屠灭;李桢则从治国理念出发,认为六国与秦本质相同,皆因不爱民引天怒而灭亡。它们角度各异,新见迭出;析理深透,章法分明;语辞锐利,个性张扬。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思维的精妙,激活思维的火花,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从而提升思辨性读写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14-18

摘要:“哀怨曲还是欢乐颂”是我们设计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一个学习单元。本单元是围绕古今多样文本中的“王昭君叙事”而展开的专题学习。阅读文本涉及古代诗歌、杂剧、音乐专著、史传、论述文。学生通过阅读、辨析、质疑、评估、论证等活动,将在以下方面获得体会与认知:对于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前人和别人有哪些认识与评价?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相异的?为何会有差异?我的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我的理由和依据有哪些?我的理由是否可靠?有没有经过论证和反思?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初探19-22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语文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高中课标”)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细化课程内容,使课程目标获得内容支撑。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这些学习任务群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满足高中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语文建设杂志培东教新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考23-27

摘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聚焦两个特定的场景,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讲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我们需要教什么?基于散文这种文体,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走进“我”的心灵世界,体会作者对这段童年生活的情感。此外,这类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采用的是“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这种视角运用的妙处。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游记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28-30

摘要:把游记当作抒情散文来教,是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这种做法,是无视游记特征的表现。还有一种现象,虽然把游记当作游记来教,但是仅停留于游记的要素以及作品的信息上,教不出游记的真味,这是无视语文教学特殊性的表现。以上两种现象,是游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从辨体、定性、选点、变形四个步骤说明游记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

作文教学亟须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31-34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信息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并在课程目标第5条中提出:“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思维,辨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这个要求可谓切中时弊,对于矫正目前作文教学忽视逻辑思维培育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审视美国的作文教学,我们可以找到差距。徐贲指出:“对于美国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说理要求是他们从初中时就一直强调的。说理是双方对话,不是自说自话,必须以逻辑、说理为交流基础。

说理文写作逻辑路径:基于概念、合理判断、有效推理35-38

摘要:概念模糊不清,判断流于简单甚至谬误,推理缺乏逻辑,往往经不起推敲……直面说理文写作的这些难点和痛点,笔者尝试运用逻辑知识,为说理文写作搭建思维支架,以提升说理文的说理品质。说理文写作是确立一个判断(观点)并证明这个判断的思维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识别和确立论题,构造一个关于论题的判断(观点),构造一个证明观点的论证,亦即寻找相应的理由与根据,通过合理的推理与建构,完成对判断的论证。说理文要准确地阐释或证明判断,需要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则,进而与读者达成共识。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以侠义之轻财表现政治远见之豪爽——读《虬髯客传》39-42

摘要:《虬髯客传》系唐传奇名作,属于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与话本小说出于民间艺人不同,本文作者为文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探其源流,曰:“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志怪所传皆为奇闻,意在将怪异作实事记载,非有意虚构。而唐传奇则是“作意幻设”,即“有意识地创造”。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感知者与隐含作者的错位与重合——《最后一课》再解读43-46

摘要:对于《最后一课》的解读,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观点,研究者从中日教材、中法教材的对比出发,并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考证出阿尔萨斯居民使用的阿尔萨斯语原本就是德语语系,并且建议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批判性思维,用思辨的方法重新解读。这些观点都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如果能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我们更能发现“感知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错位与重合的线索。

专题意象与深度阅读——以陶渊明“松菊”为例47-50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专题学习要求学生整合所学内容,以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学习重组,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深度阅读能力。田园诗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板块,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有独特的研究和发现价值。本文拟从陶诗最著名的意象“菊”和不为人关注的“松”入手,分析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重新发现陶渊明的人格之美。

语文建设杂志教材
新视角把握结构,助力叙事文写作教学——浅谈对统编本教材新增“矛盾解决”知识点的理解51-54

摘要: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学会记事”单元的写作部分,为了让学生领会《散步》一文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设计了“起因—矛盾出现—矛盾解决—结局”图表,按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的说法,其目的就是给一点“让一线老师可以把握的‘干货’”[1]。在叙事文原有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框架之外,为何提出这一新结构?为何将其放在初中教材的初始阶段?这一结构对提高初中生记事能力有怎样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基于矛盾运动的审题与立意——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及主要立意解析55-59

摘要:原题回放:“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议论的理趣和情趣——高考作文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下的个性表达策略59-62

摘要:近年来,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指引下,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特别是2017年以来,宏大叙事的“家国情怀”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一如张开先生所言:“把‘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高考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选拔人才方式,作文命题呈现出强烈新时代特色的价值取向,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