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18年第4X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卷首1-1

摘要:近时读法教授上有一种弊病:就是教师喜与儿童作撩空的问答,不使他多读读本,往往只读一两遍,就使他掩卷,和他问答起来。或问道:“你们对于这课书上,有什么感想吗?”或说道:“你们试把这课里面的要点,说给我听听!”这样的问答,对那单单死读不求甚解的儿童,或者亦有些用处,但才读一两遍的时候,意味本来还没十分了解;这样的问答,岂不是枉费时间吗?在教师的意思,固是要靠这问答,发起儿童玩索读本内容的。然依我的见解,要使儿童玩索内容,再没有比使他多读的好了。因为再三诵读以后,明白文字上前后的关系,就可以渐渐地理解他的意味,兴会亦就津津地发生起来。如今儿童多写别字,也就是少读的缘故。

《公民语言能力读本》77-77

摘要: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工作要“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从而“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相关精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写了《公民语言能力读本》一书。本书选取了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尚在研制的《国民语言教育大纲》主体框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以问答的形式汇集成册。书中内容涉及我国语言文字分布及使用状况、语言文字法制建设、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与规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测试、汉语汉字基本知识、汉语汉字与传统文化,以及汉语汉字应用的主要问题等,力求体现接受过中等教育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各种语言能力。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研究——评《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赣南师范学院为视角》82-82

摘要:红色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的延续,在现代依旧保持着较强的教育意义与先进性特征。基于红色文化的本质,对其研究和学习要从“红色”二字着手,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及现代教育意义。现阶段,红色文化已经逐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值得每一个思政教育者细细感知,慢慢品味。孙弘安、王太钧主编的《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赣南师范学院为视角》一书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深刻解读,且其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研究的针对性更强,可以为大学思政教育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该书共分为六大板块,不同板块代表着不同的应用空间和层面,对红色文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层次挖掘。

语言文字报刊征集书画作品83-83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增强编读互动,为读者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以下简称“一报一刊”)启动书画作品征集活动。此次征集活动面向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研员等语文教育工作者,投稿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作品要求健康真实,主题突出,内容可以是我国古代经典诗文、与教育相关的名言、原创诗文等毛笔或硬笔书法作品,也可以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摄影作品、绘画作品。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非连续性文本读用素养与信息素养关联研究4-8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读用素养是学生读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综合素养,它拓展了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增了符合时展和技术进步所需的“视”“思”“评”等要素,其目标直接指向了学生面对实际生活、未来生存的独立运用上。[1]而信息素养则是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信息资源以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素养的指标构成和核心内容高度一致,且随着信息环境的改变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彼此渗透、融合,共存共生。鉴于此,开展两者之间的关联研究,目的在于找到它们的共性及内在联系,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对构建信息素养与学科专业整合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取向、范围与策略9-12

摘要:语文课程不应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应是一种“作为关系和过程”的存在。[1]这种关系和过程,处处充盈着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师的课程实践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机械忠实的取向,二是盲目创生的取向。[2]机械忠实的实践取向没有考虑到课程的具体情景和变化,盲目创生的实践取向脱离了课程设计的初衷。无论是机械忠实的取向,还是盲目创生的取向,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当严肃审视语文课程编制者的本来意图,不能跨过边界去创新;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决不能以教材马首是瞻,不加入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教师应当忠于自己的课程价值判断,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创造性地重构教学内容。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围绕单元重点开展语用训练13-17

摘要:语文教学强调整体性、连贯性,按照这一要求,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有序开展语言训练,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以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围绕单元重点开展语用训练。

传统文化教学四要素——以《孔子的“仁爱”》教学为例18-22

摘要:近年全社会不断掀起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但冷静下来反思发现,知识性、表演性、碎片性的东西较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本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教育基本理念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存在误区。这导致传统文化课程“育人”的根本目标没有实现。因此,笔者尝试从课程角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课程的育人价值,凸显传统文化的本质。下文主要从课程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角度来介绍《孔子的“仁爱”》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

层层推进教出《兰亭集序》的深意23-26

摘要:在流逝的时光和永恒的自然面前,文人墨客的感慨往往离不开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可谓千古同悲。从《前赤壁赋》到《秋声赋》再到《兰亭集序》,无一例外。苏子夜游赤壁忽觉人生苦短,欧阳子夜闻秋声感伤于怀,王羲之更是在“俯仰一世”之间,抒发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而凝重的感慨,对人类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局限性的悲叹。如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感受这沉重的情感而又不陷入消极情绪之中,读懂人生的短暂而又能积极面对呢?

中小学经典阅读教学困境及对策27-29

摘要:国学经典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经过验证的权威典范,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这些经典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重要作用。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经典诵读利国利民;国学大师南怀瑾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加强国学经典的阅读,提升人文素养,意义重大。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大力倡导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掀起了经典阅读的热潮。国内中小学都积极响应,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纵观我国中小学经典阅读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试就目前中小学生经典阅读的困境与解决策略加以探讨。

例谈“弱叙事性”记叙文写作路径30-31

摘要: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瓶颈在于教师指导的随机性、模糊性,某种程度上说还具有不可复制性。比如老生常谈的细节描写,写作指导中教师很少具体指导学生该怎么写,细到何种程度,何时需要细节描写,为什么这一处要增设细节描写而另一处就不需要。再如,记叙文写作要不要议论呢,什么时候需要议论?如果不能给学生以具体而个性的指导,记叙文写作教学无疑是隔靴搔痒。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试通过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以记叙性散文写作教学片段为例提供可参考的解决路径。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哀其不幸望其抗争——读老舍散文《小麻雀》32-34

摘要:老舍出身贫寒,他在北京的贫民窟里度过艰辛的童年,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有过密切的接触,对于一切过着非人生活的穷人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而且能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他殷切地希望饱受辛酸、不幸的人们,能够从思想上觉醒,能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抗争。这种感情我们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的两句话来诠释:哀其不幸,望其抗争!这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不但体现在老舍创作的小说中,而且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例如《小麻雀》。

《念奴娇·赤壁怀古》版本、异文及断句详解34-37

摘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课文的经典篇目。关于这首词的版本、异文及断句,历来众说纷纭。最先提出此问题的,源于洪迈的《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条: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声沉”;“周郎赤壁”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为“崩云”;“惊涛拍岸”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1]

一代人的情感之殇——解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38-40

摘要:食指在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之前,写过一首《送北大荒的战友》,“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这首诗基调昂扬,催人奋进。命运弄人,食指也成为上山下乡的一名知青,在他离开家乡北京去往插队的山西杏花村的列车上,他写出了打动人心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没被时代所裹挟,而是在时代洪流中发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这是一代人的情感之殇。读之至今让人感动,为之动容。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题型——2018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卷评析41-44

摘要:2018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卷在文本选择和试题设计上都有创新,在命题方向和复习教学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的试卷结构分为积累应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考试手册》将语文能力水平分为识记、理解、运用、综合四个层级,大部分试题在落实识记、理解等能力水平上十分规范,师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已经关注到,训练得也很到位;还有一部分试题在运用和综合能力上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试题的设计上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亮点,本文主要按照文体类型评析阅读试题。

北京高考新增经典阅读《论语》之备考策略45-46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此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语文课标的变化,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原课标“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语文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贯穿到语文课程各部分,并设置了学习专题。

试题评讲应多“思”避“浅”47-49

摘要:“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每读王安石的这一名句,笔者对“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所具价值的感受都会得到强化。用今天的话来说,“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讲究的是思维深度和广度,是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思维品性。而对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这一基本理念,尚有很多中小学教师没有认识到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作用。所以,笔者以对一些教师的评讲课为例,谈谈对“教而不研则浅”的些许感受。

语文建设杂志钩沉
论《笠翁对韵》的阅读教学价值50-52

摘要:《笠翁对韵》是清代文学家、评论家、戏曲家李渔创作的声律启蒙书,作为蒙学读物,为儿童入学堂开蒙初期背诵书籍。该书内容广泛,天文地理、历史典故、文学常识、文化习俗无所不包,按照三十个韵脚分部编写,用韵精确,对仗工整,语言通俗却又颇有意蕴,显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学积淀以及富有灵气的文学才思。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笠翁对韵》的案例很多,例如2003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日积月累”,选用了该书“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句;2016年统编本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第三课《对韵歌》,也是对该书成句的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