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18年第1Z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卷首1-1

摘要:读法科以预习为必要,无俟赘言。而所谓读者,实于读法教授为最先要务。在国民一二学年,诵读既熟,只能通其意义,故诵读为此时代之主课。及学年渐进,诵读虽仍属重要,而此外如语义、语法及文之构造法等,亦为其当注意者。此等之业务,欲于一时间内完全行之,殊非易易。若专事诵读,则其他业务不尽废乎?若欲兼顾诸方面,其授业势必纷冗无似。于此而筹救济之策,以使儿童预习,则自行研究读法,实为必要。若在可以预习之时代,教师尚为读法之教授,是无异对于十四五之少年,尚哺以乳汁,或持其手而助之食也。或有以儿童自行研求读法为难者,而实不足虑,或乞灵辞书,或求指导于父母兄姊,皆无不可。全部正确,固非所望,稍有谬误,务宜恕之。此时若加以苛求,殊非教育的奖励之法,故宜褒奖其苦心而勉其努力。儿童读书力之进步,端赖于此。若养成儿童畏读未习书之习惯,则读书力之进步无望矣。此读法之预习所以为必要也。又使于读本新出之文字,旁标竖线,以为受业时注意之备,亦颇有效。——天民《自习主义读法预习法》.

《问津录寻找优质语文教学资源》53-53

摘要:本书针对语文教师常感困惑的教研论文写作和文本解读,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寻找优质语文教学资源的意义、途径、步骤与方法。全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以《愚公移山》《金岳霖先生》为例,论述一线语文教师在教研论文写作和文本解读中常常忽略的文献意识问题,具体告诉老师们应该怎样阅读语文教研期刊,怎样搜集文献资料,要言不烦,好懂管用。“分论”从备课、文本解读、阅读与写作评价等角度,用“论文案例+推荐优质资源”的形式,提供研究有关问题的文献资源。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学会甄选文献,借助优质资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研究继续深入下去。

语文出版社新书推荐81-81

摘要:《问津录寻找优质语文教学资源》冯渊著本书针对语文教师常感困惑的教研论文写作和文本解读,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寻找优质语文教学资源的意义、途径、步骤与方法。全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以《愚公移山》《金岳霖先生》为例,论述一线语文教师在教研论文写作和文本解读中常常忽略的文献意识问题,具体告诉老师们应该怎样阅读语文教研期刊,怎样搜集文献资料,要言不烦,好懂管用。“分论”从备课、文本解读、阅读与写作评价等角度,用“论文案例+推荐优质资源”的形式,提供研究有关问题的文献资源。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学会甄选文献,借助优质资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研究继续深入下去。

创新模式,将文化观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82-82

摘要:思政教育意义重大,由马敬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针对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需要,提出将文化观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该书并没有止步于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尝试着将实际工作与文化融入相结合,着力创新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式,在整体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语言文字报刊征集书画作品83-83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增强编读互动,为读者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以下简称“一报一刊”)启动书画作品征集活动。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小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初探4-8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量分别不得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1]若没有系统的课外阅读,就无法满足课标提出的要求。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要培养具有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等核心素养的现代人。[2]落实这一目标离不开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群文阅读教学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新时代语文教学诊断活动的现实选择9-12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进了新时代,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与推进,“3+3”高考模式将打破高中教学原有的运行质态,带来一种新常态。受国际上“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思潮的影响,语文教学由“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为学习的评价”,这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诊断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所谓教学诊断,就是诊断者诊视与判断教学诸要素及其关系,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其功能指向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诊断研究由于刚刚起步,且对实践重视不足,暂时难以担负起革新语文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历史重任。因此,针对现实需要,探索语文教学诊断研究与实践的现实途径,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诊断研究亟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统编本教材编写理念下的“一课一得”教学13-16

摘要:统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趋向,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建构知识体系时,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体系,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

统编本教材自读课教学策略16-2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有了很大改变,但仍有很多不令人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出现,大大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当下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为标准组织单元,所选文章只考虑是否符合本单元的主题,忽略了本单元应当学习和训练的知识点与能力,以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梯度。统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如此一来,既适当保留了人文主题,又不完全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兼以文体组织,同时适当淡化单元主题,能够把语文教学要点、重点按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很好地满足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之我见21-23

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一个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最终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相对于教材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整本书阅读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避免语文学习中的碎片化倾向,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任务群学习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如提要钩玄,不动笔墨不读书,多角度、多层次,等等,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阅读:从文本到课文——以杨绛《老王》入选不同版本教材为例24-27

摘要:阅读教学需要媒介,这个媒介,广义来说是指能够实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凭借,狭义上可理解为教材。由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文选型教材,因而媒介即一篇篇课文。根据对话理论,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与选入教材‘文本’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带有解释性质的对话过程”[1],这里所用的概念是“文本”而非“课文”。综观近年中小学语文界,“课文”见弃而“文本”概念被偏爱的现象愈发明显。那么,所谓的“文本”与“课文”有无关系?或者说,当下有言必称的“文本”能否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课文”?

关于语言学习中几个概念的辨析28-31

摘要:语言理解是在语言材料、语言知识和语感积累的基础上,对语境、语义、语理的理解;语言建构则是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与运用。无论理解还是建构,都是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通俗简单地说,“语言的理解和建构”即“语言的学习”。

让教材成为课外阅读的纽带32-33

摘要:阅读是根,写作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现代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打个比方,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而综观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现状却常常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此“鸟”非鸟:寒号鸟溯源及其课程价值分析34-37

摘要:《寒号鸟》是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勤劳的喜鹊与得过且过的寒号鸟的对比,讲述了进入寒冬后寒号鸟每天都说“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1],但一直没有垒窝而被冻死的故事。教材配的插图是一只喜鹊和一只形似松鼠的动物。这个插图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非常惊奇,因为我们大多认为寒号鸟是一只懒惰的“鸟”。笔者翻阅大量文献,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寒号鸟到底是不是鸟?寒号鸟为什么还叫“寒号虫”?“寒号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历史文献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这些丰富的资源对于当下的教学有何启示?

人间第一耽离别——读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38-40

摘要: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跳出知人论世的经验主义怪圈——以陆游的诗歌为例40-42

摘要: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在分析文学作品时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风格综合理解的一种鉴赏方法。如辛弃疾,他的经历注定了他的作品以“爱国”为主线,所以在鉴赏他的作品时,用“抗金救国”“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来概括思想内容,一般情况下是准确的。但人是复杂的,一个人一生的创作也是复杂的。辛弃疾一生的所有创作不可能都表现爱国情怀,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的是热爱田园自然的感情,《清平乐·村居》除了体现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外,还描写了天伦之乐。

心理描写的最高境界——李白《静夜思》《玉阶怨》比读43-45

摘要:一、“同中写异”的心理描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月夜”及其“寒冷”,相似的题材本来很难写出人物的“志”或心理差异,但他偏偏能“同中写异”,从相似的题材中写出不同的心理。同是写月夜寒冷,《静夜思》中写的是“霜冷”,《玉阶怨》中写的是“露冷”。一般来说,霜较露更显冷,霜冷是突感性的冷——“疑是地上霜”,露冷是渗透性的冷——“夜久侵罗袜”,二者有心理差异。不仅如此,“霜”是疑似的,其实是幻觉,“露”则是实在的触觉,人物心理因此产生了差异。

《林黛玉进贾府》叙述视角探微46-49

摘要:《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看贾府的人物关系、格局、用度;也通过别人的眼,看林黛玉的体貌、风情。在写林黛玉观察贾府的同时,作者完成了对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总体介绍。有观察,就有视角。视角即叙述者或人物观察故事的角度,是叙事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研究叙述方式的起点。受传统的小说理论影响,我们常常只关注人物的观察角度,从中衍生出小说的情节;但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要关注怎样安排人物的观察,这就涉及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就《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来说,林黛玉看到了什么,是小说的内容;安排她怎样来看,则是小说叙述视角体现出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