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18年第12Z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卷首1-1

摘要:初学作文,最苦是没话说,因为没有把握到展开的手腕,从前的人叫这种现象为不能生发。所谓生发或展开,就是分析,把一句话分开作几句讲——请不要误解这个分开是割裂意思的统一,绝不是的,这个分开只是详细说明,反复解释而已。比方严氏此文(《天演论导言》),第一段总意只是“天道变化,不主故常”一句话,但要详细说,便可以举事实来讲,于是悬想古代如何如何,说出很多话来。这又分为几层。首先大致说说人功未施之状,其次说到草本植物的一般状况,最后又单取黄芩一物来说。这样,越说越具体,意思就越明白。

《走进文本深处——我这样上语文课》70-70

摘要:语文课就是要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学以致用,不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浙江省杭州市文晖中学朱兴祥老师的《走进文本深处——我这样上语文课》一书,旨在通过抓住具有教学价值的文本语言,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运用等能力,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语文课堂:一花一世界》80-80

摘要:这是一本观察语文课堂的书。全书包括“设计研讨”“实录观察”“大赛评课”“成长寄语”四部分。“设计研讨”和“实录观察”部分分别精选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作者根据这些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对青年教师的教课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大赛评课”部分是作者在“中语杯”“圣陶杯”课堂教学大赛及观摩课现场评课的总评实录,作者对赛课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成长寄语”部分,是作者对青年教师所写的教学感悟以及个人成长类文章的点评,给人以启迪。

语文出版社新书推荐-I0001

摘要:《普通话1000句》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委托,语文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普通话1000句》一书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作为普通话初学者的入门级学习用书,《普通话1000句》呈现出四大特色。一是体例简洁,以大主题、小场景、简单句为基本框架,易学易用;二是情境感强,聚焦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常见情境,贴合普通话日常使用需要;三是句式简单,以简单句为主,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四是字词量适当.

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走向与实践价值——评《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I0002

摘要:马克思政治哲学产生于19世纪欧洲的德国,它是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遗产。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基本内容进行梳理、研究,有助于重建国家与现代市民社会的辩证法,有助于探求现代市民社会之本质,从而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由刘同舫等人合著的《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一书,对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走向与实践价值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语言文字报刊征集书画作品-F0004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增强编读互动,为读者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以下简称“一报一刊”)开展书画作品征集活动。此次征集活动面向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研员等教育工作者,投稿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内涵、特点与原则4-8

摘要: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陆续出现了“教育实践论”“双基论”“素质教育论”和“三维目标论”,而今“核心素养论”已悄然成为“当下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课程与教学理论”[1]。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地位,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内容与目标要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香港现行语文高考评价体系及其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示9-13

摘要: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改革高考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公平科学地选拔各类人才。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的相似性,分析香港现行语文高考评价体系,对内地语文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语文建设杂志语文出版社 新书推荐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8-8

摘要:本书是关于节令诗的专题性诗歌选本。全书从汉代至清代的大量诗歌中选取了有关歌咏传统节日的诗歌共301首,按元日、立春、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等11个节令分类整理。本书对每一个节令都作了源流演变、风俗习尚的探讨和介绍;对每首诗除作出简明扼要的注释外,还附有一段言简意赅的赏析,使得这些古典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诗歌中体现的风情民俗得到了更好的呈现,对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14-17

摘要:阅读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在高考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可谓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但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相比之下群文阅读则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阅读回归本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注重文本之间的对比分析,形成思辨思维能力,进而从语言层面、思维层面、文化层面与审美层面实现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点价值探微——兼评教学课例《秋天的怀念》18-21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育也随之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阅读教学的价值已成为教学研究者们探究的重点。毋庸置疑,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升学生阅读品质、培育其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论21-25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是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和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基础上设置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其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能力。因此,本任务群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中学语文外国诗歌阅读教学的切入路径——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26-28

摘要:外国诗歌的阅读教学,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短板,加之教师对外国诗歌认识不足、了解不够、把握不准、鉴赏不深,直接影响了外国诗歌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那么,中学语文外国诗歌教学到底要如何开展?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外国诗歌教学的切入点,下面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为例进行介绍。

树立文化本位思想,深度品读传统美韵——小学古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9-31

摘要: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学习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种突出经典阅读在文化方面价值的真知灼见一直影响着后续经典阅读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的总体方向。古代经典作为母语教育材料,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古汉语的能力,也肩负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在古代经典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古代经典本身文化意蕴的发掘。将独立词汇与语句与作者的系列作品相结合,才能够更深地理解和学习,才能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更好的继承。

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方式的创新思考32-34

摘要:小学生写作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根本上来说,写作是学生阅读、分析、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书面化反映。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本文便探讨了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不同学段人物类习作“渐进式”学习策略研究35-38

摘要:写人习作在小学习作中占比较高,在三到六年级的教材中,要求写人的习作一共有五次。然而,常见的情况是,六年级学生的写人习作与三年级的差不多,甚至出现“一题应对一小学”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中高段写人习作目标要求不明,教三年级学生写人要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去写,到了六年级还是这么教;二是对人物习作描写方法没有专项训练,低效的重复教学屡见不鲜,学生习作学习策略没有突破。为此,我们进行了不同学段人物类习作“渐进式”学习策略研究,分中段和高段有序推进。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一样秋山别样情——读王维《山居秋暝》39-41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怀有悲秋情结的诗人不在少数,怀有暝色起愁情结的诗人亦不鲜见。所谓悲秋,指的是诗人在秋日时分通过秋景秋色的描写来表达个人身世之悲或家国情怀的一种言说方式。悲秋情结在古典诗文中出现甚早。《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这是文学史上悲秋描写的雏形。上句写秋景,下句写乱离,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融合在一起。战国时期,诗文中关于悲秋的描写逐渐增多。

曲终“情”未散——《琵琶行》抒情艺术探微42-45

摘要:大凡品评白居易的《琵琶行》,皆为“情”所困,为“情”所迷,可见其抒情艺术之绝妙。《琵琶行》借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填词”,用琵琶女的精彩演奏“谱曲”,以琵琶女的沦落之恨抒情,曲终“情”未散,以“情”统摄全诗。探析《琵琶行》的抒情艺术,要从“情”字切入:在以曲传情中探其语言美,在联想生情中探其构思奇,在借人抒情中探其表达巧,在于景寓情中探其叙事妙,在字句含情中探其情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