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5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从“去中国化”谈语文教材改革

摘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开展真语文大讨论 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这一话题,本刊今年曾刊发了两期讨论文章。其中,倪文锦、王尚文、韩雪屏等语文教育专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编排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看法,他们的观点引发了许多语文同人的关注,也让更多的语文同人受到了启发。
4-6

语文教材呈现传统文化的原则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语文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责任。需要研究的是,在语文教材中怎样科学合理地呈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这里简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7-8

也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

摘要:关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的讨论已进行了一段时间,不过大家多把传统文化的对象局限在传统文化知识和表述工具(文言文)上,把教材的内容局限在选文系统上,所以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探究,将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我认为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8-11

语文教材古代诗词选编刍议

摘要:古代诗词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底蕴,还包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精华。它们兼具语言和文学典范价值,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文本,其中既有听说读写语言教育层面的内容,也有思想道德人文教育层面的内容。然而,从目前教科书编制的基本现状来看,古代诗词的选编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2004年初审通过,以下简称苏教版)为例,来讨论古代诗词选编的一些问题,为传统文化的课程化、教材化提供一些思考。
12-15

充分发掘汉字的文化内蕴——基于汉字认知谈识字教材的编写

摘要:汉字是记录、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之一种。汉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能读会认几千个汉字,理想的状态是让儿童获得较为全面的汉字认知,即在积累一定数量汉字的同时,养成汉字思维,积淀与汉字相关的中华文化,能够运用汉字进行契合其身心需要的阅读与写作,继而促进认知、情感的全面发展。下面将从汉字认知的视角谈谈识字教材(不含写字)编写的相关问题。
16-19
语文建设杂志真语文研究

积极语用:为真语文教学注入科学内涵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真伪之辨与优劣之别,取决于学习者个体是源自心灵的积极语用还是游离心灵的消极语用。积极语用教学观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结束以"接受本位"为性质特征的消极语用现象,重建通过积极语用来释放学习者心智活力的"表达本位"新范式。消极语用,是指学习者机械认知、单向接受从而趋同外化、共性输出的被动狭隘的复述性言语行为;积极语用则相反,是指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的富于表达力乃至创造力的自觉完整的言语行为。
20-23
语文建设杂志真语文网

请给文学写作一席之地

摘要:对中学生而言,议论文写作当然是基本要求,但是记叙文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可以滋养诗性,丰富情趣,对文学阅读以及人格修为都能带来积极影响,而这些又是语文素养赖以提升的内在动力,其作用自不容小觑。另外,文学写作的兴趣养成了,还会促进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用雪莱的话讲就是,"诗可以表达理念,也更能表达理念"。人是一个有机体,诗性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它们不容拆开,造物主给我们一份资质就有一份的用处。
24-26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语文教学也须讲求顶层设计

摘要:如果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只是在语文教学思想和理念上厘清了语文教学究竟"为何"的问题,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正确方向,实现了从内容分析向语言学习的重大转变,那么,今天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应该"如何",即怎么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语文教学现状看,实施顶层设计显得必要而迫切。
27-30

关注教学的起点和落点——以《清兵卫和葫芦》为例

摘要:在课堂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几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教什么,学生往往就学什么,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就会学到什么程度。从这一点来说,高中学生更加有理由觉得高中语文教学低效。同样的《老王》,在初高中都被选入教材,可实际上,初中和高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定基本上没有区别,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高"来。孙绍振老师说:很多教师都在教很多一望便知的东西。这种状况在高中确实较为普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没有充分预估教学起点,故而造成教学落点的偏差,导致教学上的低效。本文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31-34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四):意境

摘要: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之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了出来。王昌龄的绝句,被赞为唐人第一,其实是需要分析的。直抒豪情的诗句,原不是绝句之所长。如《从军行》:
35-37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那些“看不见”的精彩——“想象”在小说《品质》阅读中的运用

摘要:伍尔夫在《怎样读小说》一文中说:"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某个小说家——某个大艺术家——给你的一切,你不仅需要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还需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高尔斯华绥小说《品质》讲述了格斯拉兄弟的故事,他们视鞋为生命,每一双靴子都是凝结了心血的艺术品,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对这样一篇近乎赞美诗的小说,作者似乎“用错了笔墨”,大篇幅描写格斯拉兄弟接订货单时的情景,却省略了满足读者正常好奇心的诸多内容。这些被略去的“看不见的”内容,正是作家留给读者想象的多彩天地。
38-41

《透明的红萝卜》主题的多重意蕴

摘要: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被选入语文出版社高中选修教材的读本。缘此,该文成为备受关注的小说文本。在已有的研究中,论者大多从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童年叙述视角、高度感觉化的语言和意象化的手法等方面进行阐释,对小说主题意蕴虽有论述,但仍有进一步补充和挖掘的空间。莫言小说的主题一贯被认为是隐性的、模糊的、难以把握的,实际上,细读文本,总有一个解开主题谜团的钥匙扣儿,用手轻轻扭动,就豁然开朗。最起码,《透明的红萝卜》是这样。
42-44

生而孤独,慰藉常因距离——《远和近》主旨探析

摘要:情感需求与生俱来,人际隔膜永恒存在,所以人生而寂寞,慰藉常因距离存在,刻意消除距离以获取更多,往往连当初所有都会失去。这便是我阅读托马斯·沃尔夫《远和近》的整体感受。 小说情节很简单,说的是火车司机几十年驾驶列车,每天经过一个小镇,小镇郊外朝他挥手的母女给他的单调工作带来莫大慰藉;当他退休后想找那对母女畅谈生平,却发现当初的所有质朴热情理想都化为庸俗冷硬现实。故事明暗两线并行,明里是火车司机对宁静田园的向往和追寻,暗里是田园母女对远方的守望和致意。在相对遥远的距离外,双方达成了和谐一致;距离消失,则是无边的冰冷和失落。
45-47
语文建设杂志新界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的新探索——2015年高考语文微写作题评析

摘要:高考历来都是全民最为关注的大型考试,每年高考都会引来全民参与的广泛讨论。刚刚结束的2015年高考引发的各种热议依旧在持续,而如同每年一样,高考语文卷依旧是最受关注的。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上,以微写作为考查形式的题型越来越多,这俨然也是我们进入"微时代"表现的一个缩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彻底到来,我们的生活同时进入了各种"微"的时代:微课程、微信、微博、微商、微小说、微型诗等,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方式越来越被我们熟知和接受,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各种碎片化的写作来表达自己,沟通交流。因此,早在去年,北京卷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将其纳入试题范围。
48-51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高考作文还可以这样考

摘要:2015年语文高考已经结束,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也已公布。从网上公布的资料看,传统的命题作文已经销声匿迹,材料作文开始"一统天下"。弃用命题作文,改用材料作文,其中一个原因是,命题作文的内容可控性较差,考生在写什么方面自由度较大,而材料作文有较好的内容可控性。之所以追求作文内容的可控性,是因为作文评分的主观性较强,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评分员可能因为个人不同的阅历、价值观、情感好恶等,给出相差较大的分数。如果考生的作文能在表达的内容上趋于一致,评分员的分歧就会减少,给分误差也就会减少,作文评分的质量才有保证。
51-54
语文建设杂志钩沉

吴研因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思想研究

摘要:吴研因是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学校教学、教材编写、理论研究、教育行政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的起草人,与叶圣陶、胡适一并开启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化的历程。此后,他还参与了1929、1932、1936等年份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的研制。研究吴研因的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1923年国语课程纲要,而且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史。
55-59

民国国文教材中的胡适新诗

摘要:新诗进入中学国文教材与胡适关系密切。其发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胡适等人书生意气之争的结果。胡适在美留学时与任鸿隽、梅光迪等人有过关于中国文学"文与质"的论争,论争的结果在胡适看来就是"非拿事实来证明不可了",这正是胡适白话新诗创作的缘起,他自己后来称之为"孤独的文学实验"。正是这种"孤独",他被朱自清称为“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
60-62
语文建设杂志新词新语

不能拒绝的“约吗”

摘要:随着移动社交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手机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在这些社交媒体交友平台之间,极为流行这样一个表达方式——"约吗"。"约吗"和这些社交媒体一起,为热衷社交、追逐新奇事物的年轻人所青睐,近两年其使用范围与使用频率有明显的增长势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10月份,百度输入法"iPhone"版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广告直接用了"Hi,约吗?"的文案设计,十分抢镜。笔者于2015年6月4日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关键词“约吗”,共显示12,930,916条结果。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