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语文教材编制与民族文化传承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这一话题,本刊今年第3期曾刊登了一组文章。其中,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谈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走进中小学校的看法,王尚文、温立三、赖瑞云、程翔则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入选篇目、编排方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4-7

发掘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兼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摘要:一般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都会在物质层面、心理层面和制度层面上表现出来。传统文化则进一步限定了社会文化的时空境域,专指那些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淘洗和广泛的环境变迁之后,至今仍然葆有蓬勃生机的民族文化,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能。
8-11

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论语文教材编排与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主题在理论上其实无须论证。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片古老国度,上下五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体现在言谈举止间。然而,与“独尊儒术”的年代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
12-14

期待文言语料进入小学语文教材

摘要:欣闻《语文建设》正在组织讨论关于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读过第三期杂志的专栏文章,感到思想颇为活跃,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也简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5-18
语文建设杂志走进职教

真语文理念指导下的中职语文课改——以课程开发促进教材创新与教法改革实验综述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由于受“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思想的影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沿用普教模式、重读写轻听说等现象,偏离了语文教育轨道,也与真语文理念不合。为厘清是非、正本清源,我们特开设“走进职教”栏目,探讨职教课堂如何践行“教师真讲、学生真学、评价者真评”,如何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师培养等方面贯彻真语文理念,使“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之风吹进职教,从而切实提高职校生的语青文字运用能力,为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9-23

一本颇具开拓意义的语文教育研究专著——评《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摘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是一本颇具开拓创新意义的语文教育研究专著,它的出版必将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该书围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这一中职语文课程的中心目标,通过总结新时期以来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在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24-25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以生为本”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熟谙其中的道理。一年多来,我们先后考察了翻转课堂模式、建构学习力课堂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学案导学课堂模式、“学讲计划”课堂模式、“三案六环节”课堂模式,从中发现:每个学校都在努力建构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矛盾渐次浮出水面,如何化解矛盾,提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这是一线教师、校长、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生本课堂的新样态,分析实践背后的原因,探索其未来方向。
26-28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叙事性课文节选要适宜和有效——基于篇章语言学的衔接与连贯理论

摘要:人教版(下文非特别说明均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选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即结尾部分,课文脚注中用近250字介绍了《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死去了……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同样选自结尾部分的还有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雷电颂》,选自郭沫若《屈原》第五幕(一共五幕)第二场,大篇幅的剧情梗概附在课文后的参考资料中。
29-32

教学内容“随意发挥”病理分析——以《小露珠》为例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也就是从教学方法层面转向教学内容层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以固定的形态直接呈现在教材中的,而语文教材只是学习的材料和对象,它虽然体现着教学内容,却不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呈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教些什么,是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后再根据其教育价值来确定的。
33-36

阅读教学“碎片化”分析及对策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五个领域中所占课时最多,从总体上看,教师对此的投入也要远远超过其他几个领域,但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仅就阅读教学的碎片化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
37-39

激发反思与自我纠错潜能——教学生如何从材料提炼出正确观点

摘要:审题是作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错误的“高发地带”,也是教师讲评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每当发现学生存在审题问题,教师总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急于传递正确的立意,于是,往往会在审题方法上下很多功夫,反复推敲材料内涵,反复强调正确立意。学生听罢神清气爽,过后换个材料,又陷于浑浑噩噩之中。
40-42

古诗吟诵:返璞归真的天籁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辉煌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几千年来,一代接一代的吟诵,使这些经典得以绵绵延续,孕育着炎黄子孙的灵魂。中华传统的吟诵,既不是朗诵那样运用自然语调,也不同于歌唱有固定的曲调和节奏,“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也就是古诗吟诵者根据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当时自己的情绪,对节奏、音高、音调等进行即兴自由的发挥,并以哼唱的方式读出来,具有明显的音节曲调。
43-45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二):意象

摘要:这里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要澄清,在文学中,不能笼统说“内容决定形式”。文学形式不是一般的原生形式,而是审美规范形式。它不像原生形式那样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就文学而言,其规范形式不超过十个),是在千百年的重复使用中,从草创到成熟,成为审美经验积淀的载体,长期熏陶读者的预期,产生喜闻乐见的效果。当然,这种规范功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
46-48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三顾茅庐”里读不出“平等”

摘要:《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被选人现行语文教材中。在定位借用这个故事所欲表达的文化理念时,有人提出“平等”一说。平等的理念自然很好,但借助“三顾茅庐”来表达却是南辕北辙。我把话说白一点,一个野心不小却羽翼未丰、濒临绝境的军阀,为了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乃至自然生命,不辞辛苦地去请一位据说有回天之能的谋士来帮自己的忙,结果还真帮上了,这关“平等”什么事?长期以来,“三顾茅庐”在语文课程里都被解为求才佳话,其实就是很深的误读,如今再跟“平等”联系起来更是把这种误会进一步加深了。
49-51

淡雅·脱俗·决绝·凄楚——《湖心亭看雪》的审美意境

摘要:谈起明代散文大家张岱,众人必说尽他一生的浮华与苍凉,透过笔墨去品味其间的亡国之痛;谈起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津津乐道的是淡雅悠远的雪景,以及文字间流淌的寂寞的心境与淡淡的哀愁。殊不知张岱精心描摹的水墨山水之中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前朝旧事,在梦与忆的交错摇摆之间隐隐浮现着一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连环而成自然山水、胸中笔墨、人生感慨和家国哀思等多重审美意境,并且通过它们向外辐射着一个时代的面影,向内则窥见了一个文人的内心。
52-54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PIRLS”视野下小学生阅读测评研究

摘要: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委员会主持的全球性学生阅读素养比较研究。它选择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在9—10岁)来评价,是因为这个学段处在阅读的关键期,学生由学习阅读转型为通过阅读来学习。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委员会对各国儿童阅读素养领域的关注长达40余年,1991年它开始对32个国家进行阅读素养评价。
55-58

道德与真实:议论文命题倾向的维度之辨

摘要:在高考作文现场,学生缺乏写作内容、生命体验、思想高度等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让大众把目光转向了教学一线。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真实倾向同样值得关注,明明是展现思维、重塑自我、碰撞思想的高考作文,如果一味地被道德光环笼罩,就会导致学生被道德思维牵着走,远离真实。
59-61
语文建设杂志钩沉

刘熙载与龙门书院日记教学法

摘要: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广东学政。同治六年(1867)年初应苏松太道应宝时之聘,赴上海任龙门书院山长,光绪六年(1880)七月因病离开上海,回故乡兴化。在龙门书院期间,整理教学随笔成《持志塾言》,总结治学心得成《艺概》《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删定文稿诗作成《昨非集》。刘熙载晚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的14年,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龙门书院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