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开展真语文大讨论——真语文大讨论及其语用学转向

摘要:真语文大讨论已持续两年多,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既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又有中小学语文老师、语文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者、高校研究者,还有很多关心语文教育的社会人士。他门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解读真语文、实践真语文,使真语文大讨论更接地气、更加深入。真语文系列活动总策划王旭明曾指出,真语文实际上涉及课程理念、教材研发、考试评价、教师培养、课堂教学等语文教育诸多方面,之所以选择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是因为相对而言,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和我们来说自我调控的空间大一些。也就是说,真语文大讨论远非课堂教学一方面的事情,教学只是一个切人点而已,其所涉领域广泛,所具内涵丰富。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许多高校学者从多个维度对真语文进行了研究: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认为真语文倡导语文教育回归根本;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认为真语文是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层反思,是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本期我们刊发西南大学荣维东、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的研究文章。他们认为,真语文的理论根基是语用学,语文要回归语言本体;只有立足语用学,语文教育才有可能找到真实语言能力的本原,才能找到真实语文教育的本质;要借助语用学理念阐述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引人语用学知识建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希望他们的观点能对大家理解真语文打开另一扇窗,也为构建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不同的视角。
4-10

语用学之于语文教育——历史的观照与当下的探索

摘要:关于真语文的讨论,核心的问题是:何为真,何为假?过去的讨论似乎主要是在一些现象的描述上。近段时间,一些专家学者在真语文的讨论中引入语用学,提出"语用教育观",以期推动真语文讨论向纵深发展。这种可以称之为"语用学转向"的立论视角突破了操作规程的层次,是真语文讨论的重要推进。
11-16

语文教育的语用建构取向与生态追求

摘要:从真语文研究角度来考察透视,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语用教育,其语用的基本取向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素养。需要指出的是,语用教育并非单纯强调语言使用的技术性,片面进行语言技巧训练,而是主张在语用教育中让学生品味、体悟汉语言的内蕴,吸取汉语言特有的文化营养,用汉语言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诗意性、审美性、象征性等丰厚内质,陶冶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洗练学生的精神与人格。
17-21

语用视角下的语文课程内容构建

摘要:真语文理念自提出以来,逐渐产生了重要影响。什么是真语文?真语文就是能够解决日常生活的语文问题,能够使人更好地安身立命的语文。真语文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学习有用的课程内容。语文教育要实现真语文目标,必须对课程内容吐故纳新。本文拟从语用视角出发,探讨以语用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内容构建,以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转向。
21-25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重构——由写作五大素养谈起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清楚地表明写作能力涵盖了所有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呈现,它也必然涵盖了阅读素养与听说素养。严格说来,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人的整体、全面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目标可径直设定为培育"写作素养"。
26-28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以学定教,聚焦语用——评宋运来的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宋运来是江苏省的语文特级教师。我听他的课不多,但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道理呢?因为他的语文课堂教学内涵非常鲜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定教,聚焦语用"。这里的"语用"不是"语用学"的专用术语,而是广义的语言文字运用:既包括书面语言的运用,也包括口头语言的运用。
29-32

解读文本应立足文本——谈从大叙事角度读《散步》

摘要:莫怀戚的《散步》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多年,其平实的叙事、真纯的情感、含蓄的说理和晓畅优美的语言表达,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言语的范例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养料。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大致可分为四种角度:文本角度、作家角度、读者角度和三者交互角度。第一种解读角度从文本叙事说理切入,所占比例较多,无论是由叙事推导出表现了美好的家庭人伦亲情,还是归结到中年人的担当和应尽的责任,都是基于文本文字叙事本身的阅读立场。
33-35

文本诠释三标准

摘要:文学作品是语文课本的主要内容。文学作品的创作本身依托于语言文字,然而它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又追求对单纯语言文字应用的超越。正是在这一对复杂的关系之中产生了许多理解的"间隙",给阅读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对这些空隙进行填补,填补空隙的过程就是"诠释"的过程。
36-37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

摘要: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这一表述修改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从“还应考虑”到“应特别关注”,鲜明地强调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38-40

非连续性文本价值归正及教学策略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结构完整、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如图表、广告、说明书、备忘录、报告等。它最早出现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阅读素养评估项目(PISA)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标》)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求,从而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课标》指出,教学非连续性文本目的在于"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即获取信息,但如何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意图是什么,《课标》并没有做出明确界定。
41-44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一):比喻

摘要:般国古典诗歌是讲究比兴的,其实,这一说,中种说法并不全面,许多叙事性的经典长者如《木兰辞》就只在结尾处有一个比喻,短者如杜甫的《石壕吏》整首无比喻。当然,就抒情诗歌而言,用比喻的很多,但是,论者往往引用朱熹的"以彼物喻此物也"为满足。就比喻来说,只是一种修辞,是诗歌、戏剧、小说都少不得要运用的,并不包含诗的特性。
45-47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赤壁赋》的背后

摘要:今天提及《赤壁赋》,说得最多的就是苏轼的旷达、乐观、潇洒、超逸,这当然是对的,但是除此而外,还有没有一些别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描述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48-51

《边城》中的『以乐景写哀』

摘要: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评价《小雅·采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种加一倍的创作手法自出现之后就不断地被后人所沿用,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都使用了这种创作手法。
51-53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从命题与阅卷角度看现代文考查

摘要: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试卷的一个重要板块。处于高三备考阶段的广大师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复是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稍许了解高考现状的人都知道,考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成绩实在是令人沮丧。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现状与原因的剖析,多是站在考生对立的立场上,责怪考生阅读面过窄,阅读积累偏少,生搬解题思路与方法,没有深入读懂文本等,这些说法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事实;但不容回避的是,命题者对文本的选择和对文本后考题的设置,阅卷者对文本的理解及对考题答案的提炼等,似乎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试就命题者与阅卷者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期为今后命题与阅卷工作的有效改进,提供一些基层的声音。
54-57

中考现代文阅读设题八法

摘要:早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要求,阅读应"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阅读试题的命制要注重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着重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考查。
58-60
语文建设杂志钩沉

百年来小学语文能力目标演变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由知识型转向能力型的要求,语文是基础学科,小学是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语文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因此,当前阶段有必要分析小学语文能力目标是如何不断演变的,这种演变的背后又折射出什么问题。 一、1912年以来小学语文能力目标演变情况
61-64

指归于立人,着意于鉴赏——论杨贤江的文学教育思想

摘要:杨贤江(1895—1931),浙江慈溪人,我国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他以《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辉煌的著作,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力量。在文学教育的观念领域,他别具慧眼,独树一帜。他在80多年前所秉持的有关文学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散发着思想的光辉。一杨贤江的文学教育目的观精髓在于"立人"。
65-68
语文建设杂志社会语文

小议“蛮拼的”

摘要:当下,"蛮拼的"成为网络流行用语,在各大网站、新闻报刊、个人微博、QQ聊天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频出现。经笔者粗略统计,从2014年至2015年初,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出的新闻标题中,含有"蛮拼的"就高达13万之多,这一数据足以体现其使用频率之高,流行程度之深。我们不妨先看几个例子:(1)在过去的2014年中,全国各行各业都是"蛮拼的”,尤其是以北京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蛮拼的”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大河报》2015年1月14日)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