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掌握讲故事这门手艺

摘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故事,讲述故事和聆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故事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吃过晚饭,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剧,故事起到娱乐和交流的作用;一个朋友由于生活中的挫折悲伤不已,他的朋友给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故事起到慰藉的作用;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儿子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故事起到传递经验的作用;一个演讲家在演讲时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故事,故事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
4-6

引人入胜讲故事

摘要:看电影、听书、游戏是儿时印象最深的活动.特别是农闲时节,听书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每逢有说书的,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围坐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说书人说唱结合,嬉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声情并茂.说到高潮时,场内不时哄堂大笑,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到悲苦处,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往往也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断非断,悲从中来,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小时候,我常常坐在人堆里,听那些艺人说书,乐此不疲.平时,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也多半是从说书先生那里得来的.因此,我对听故事特有兴趣.成为一名作家之后,我对讲故事情有独钟.下面,我谈几点讲故事的心得,与大家交流.
7-8

讲故事能力与语文教学

摘要:近读王旭明社长写的《讲好中国故事先要讲好自己故事》,很有感触.这里也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语文教学与讲故事能力的问题.一、作文课与讲故事的能力 现在,社会上对语文教育有很多看法,也有很多期待。我在一些中小学做讲座,与语文教师交流,发现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认识不到位,甚至对课标的理解都有偏差。
9-11

教学生讲好故事

摘要:讲故事可以丰富和存储语言材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力和理解力,直接提升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注意力、记忆力和当众言说的自信心,对于书面表达也有间接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写作的入门.因此,让学生学会讲故事,经常讲故事,善于讲故事,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功德无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
11-14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语文学科知识重构及其课程化教学化

摘要:自20世纪初,语文课程独立设科以来,无论进行怎样的课程改革,重视语文知识建设的呼声和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因此,新世纪的语文课程建设,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怎样建构知识的问题.近观《语文建设》等刊物上几篇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文章,很受触动.在此,笔者也想就语文学科知识重构及课程化与教学化问题谈些看法.
15-20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

摘要:我国的写作教学向来存在两难困境: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写,不会写;另一方面教师不愿意教,应付地教.针对写作教学的这种两难问题,教师多从教法上反思,于是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写作教学方法,可最终问题依旧.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写作教学为什么这么难时曾说:“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我国写作教学的两难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写作观念错误、理论僵化、知识陈旧所致,也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不对头”,如果单纯从教法上反思,只能是缘木求鱼,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1-23

中学语文教材叙事作品插图及其应用价值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很多,其与作品的图文关系丰富复杂.本文拟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语文》)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高中语文》)为例,选择包括叙事诗、叙事散文、小说、戏剧剧本、影视剧本、新闻等在内的叙事作品的插图,在分析中学语文叙事作品插图的图文关系基础之上,探讨其应用价值.
24-27

图文互证:惊心动魄的那一刻及其他——《荆轲刺秦王》备课札记

摘要:古人形容藏书多曰“左图右史”,实际上,古代不少图书的确是图文互参的,早的如《诗经》,可以在政治、外交、文化等功能之外,帮助读者“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近的如明清时期一些书的卷头画有书中人物,称为“绣像”;而有些书,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称为“出相”,近年一些古籍社翻印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就保留了“出相”,读者可以一面诵读诗句,一面赏玩图像.这些都说明“读图”不是现在发生的事,不过,全民进入“读图时代”却是现代技术带来的结果.“读图”是一种自然选择,因为图片、影像比文字生动、有趣,读图还能节省阅读时间.
28-32

于平常处见真功夫——听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有感

摘要:2014年9月25日至26日,我们荣幸地参加了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绵阳站的活动.其间,听了黄厚江老师《孔乙己》的示范课,颇多感慨,最深刻的感受可以借一句古诗来传达:“看似寻常最奇崛”.想来这样精彩的课,非我辈之人能轻易学来,正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以下详叙一二,略述所感.
32-34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沉郁顿挫与精微潜隐——从《登高》等诗看杜甫的抒情意脉

摘要:理解诗歌,最忌空泛.我国古典诗话,往往有些精致的感觉性断语,如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浑厚深沉”等.这样的话语对于理解杜诗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内涵比较模糊,不确定.我们的任务,不是停留于古人的水平,而是在古人的艺术直觉上提高一步,对这些话语进行分析,结合杜甫的作品加以具体化.具体分析时,最好把作品放在谱系中,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分析才有可能全面、深入.
35-38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摘要:从游记乃登山临水而发观感角度而言,苏轼的《前赤壁赋》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称“苏柳二文”)都属山水游记.将两文放在一起比较解读,可以看出不同的山水风景和不同的抒情方式所内隐的不同的人生参悟.
39-40

第三棵树在哪?——谈《三棵树》的隐喻象征意义

摘要:散文诗意浓郁,重视神韵,追求的是羚羊挂角、踏雪无痕的精湛与深意.苏童散文《三棵树》(本文中《三棵树》引文,均出自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便有此风范,文章流淌着浓郁的怀旧与淡淡的感伤,读后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作者以亦实亦虚的笔法,精致婉转地描述了自己和“三棵树”结下的不解之缘.由于“三棵树”的意象反复出现,使之具有了隐喻象征的功能,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篇散文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以“三棵树”象征自己从孩童到成年的成长过程,象征自己追逐梦想的情感历程.
41-43

《错误》的文化情结

摘要: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现代诗《错误》,篇幅短小,却征服了无数读者,它自动穿越时空的阻隔,引起一场无声的心灵共鸣,掀起一股文化融合的洪流.郑愁予被称为“当代的李商隐”“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其特点在这首短诗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44-45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作文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摘要: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46-47

新课标卷作文命题刍议

摘要: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命题是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导引作文教学与备考的方向.遗憾的是,这一导向近几年在题型和文体方面偏执一端,令人忧虑.从2006年一直到2014年,材料作文年复一年,九年一贯。无论是新课标甲卷还是乙卷,一律是材料型作文试题,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全然销声匿迹了。
47-48

简评近十年高考语文对联题

摘要:对联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功能,在宣传、社会交际、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民众的精神生活,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以说,对联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长期以来,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生尽管见过不少对联,但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
49-51
语文建设杂志钩沉

民国作文教学儿童立场初探

摘要:作文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民国作文教学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破解作文教学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与参照.重温当年国语国文的教学,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种充盈在课堂内外的“儿童气息”.本文初步探究民国作文教学的儿童立场及其表现,阐释其特有的教育蕴涵,以期有俾于当下的语文课程变革.
52-56

语言学家笔下的作文指导书——熙《作文指导》的贡献与局限

摘要:熙(1920-1992),江苏省苏州市人,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1939年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第二年转入中文系学习.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教学与研究工作,为祖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发表过许多重要观点,尤其对作文批改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两部作文指导的普及性读物《作文指导》和《作文批改》.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