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4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语文教育评价改革,路在何方?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涵盖语文教育领域诸多方面,成果显著,内容丰富,因篇幅所限,故分三期刊发。上期从总体构想、语用观的核心理念和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三方面呈现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本期主要展示他们在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改革、教师培养、教材改革这些具体实践方面的探索。下期将介绍课题组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
4-9

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基于语用观的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逾十年,改革初期课程与教学备受关注,时至今日教师问题则日显突出,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研究教师教学专长的学者一致认为,领域知识直接制约着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它具有学科性和情境性两个基本特征,并认为专家教师除了掌握内容知识和普通教学法外,还应该掌握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内容和学科教学法知识。Ⅲ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原本就是教师专业及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也是建构在此基础上的。
10-14

中小学写作教材改革设想

摘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之子课题“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语文本体有所缺失,语文知识较为薄弱,内容选择较为随意,教材编排缺乏梯度,教材设计脱离实际。第二,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设想,包括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和教育编排的改革设想。在教材内容方面,又分为教材内容总体改革设想以及阅读教材、写作教材、语文知识教材和文言教材的内容的改革设想。第三,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理论依据,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等。
15-19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

摘要:所谓的传统文化类教材是指专门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师教授传统文化而编的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没有上升到编写教材的高度。最初,政府文件在述及传统文化教育时,一般使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词眼。在世纪之交,则出现了“民族精神教育”“优秀传统教育”或“文化传统教育”等说法。比如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中提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0-23

构建言语主体的精神世界

摘要:前段时间,一组对于语文课程性质再认识的文章接连发表,这些文章总的立场是不大认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与描述。例如,郭金庭《回到语文那里去》(《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9期)认为工具性重于人文性,不应将二者并列起来:“不分轻重、主次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平起平坐地‘统一’起来,必然使语文学科的外延变大,必然削弱语文学科的本质内涵;而用‘人文性’压制‘工具性’甚至挤掉、剿灭‘工具性’,那简直是犯下了关于语文课程的灭门之罪。”
24-27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记”的文体特征与主题表现——也谈《岳阳楼记》中“异”的意义

摘要:关于《岳阳楼记》,欧阳黛娜的教学实录和孙绍振的解读文章,都强调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等句中“异”字对理解全文的关键作用。他们的分析颇有见地,不过,在谈及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时,却也都留有一些缺憾。欧阳代娜在课上针对学生问及“记”这一文体时,是这样回答的:
28-30

议论文不可一味追求论点新

摘要:近读潘新和教授《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一文(以下简称“潘文”),感觉潘教授指出了我国议论性文体教学的一些积弊,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据此就全面否定“议论文三要素”,似乎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里就潘文关于论点弊害的批判提出一些看法。
31-34

让学生用心灵写作

摘要: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是当下中小学写作的积弊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包括新课标在内的连续几个语文课程指导性文件都大力倡导写真情实感。于是,作文要写学生的“生活世界”蔚然成风,近年来的中考作文试题也多是指向自我的“生活作文”。作文要关注生活固然值得提倡,但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探究个中原因,许多教师只是机械地理解“关注生活”,要求学生只能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的现实生活,把“写真实”变成现实生活刻板的反映,以至作文教学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
34-36

课文语言赘余例析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2007年7月第2版)中《看社戏》一文,语言上有不少赘余病例,兹按不同成因类析如次,以供同入备课参考。
36-37

文言注释指瑕二则

摘要:现行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2006年版)是在全国使用广泛的一套教材,经多次修订,其内容、编排逐渐完善,释义、注释也日趋精臻,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下文就该套教材中两处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和困惑的地方就教大方。
38-39

从课程视角探析语文的综合性

摘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出现综合性学习,并将其列为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的阐述中,又出现了“综合性”这一概念。它指的是综合性学习,还是其他什么,值得思考。
39-42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林黛玉进贾府》:妙在情感错位的互动起伏脉络

摘要: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仅从超星阅读器搜索,自2003年至今在中文期刊上的文章高达976篇,其中多数为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对于艺术内涵的理解,滑行于表面,重复率之高,实为罕见。其中对文本,对林黛玉之形象的独特性、唯一性,正面做出稍深入之分析者凤毛麟角。个中缘由,可能是作者多为一线教师,对于文本解读,尤其是小说文本解读,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当然,在如此之多的文章中,亦不乏稍有新意者,作者多为大学教师,往往借助西方叙述学之“叙述视角”“视角聚焦”“叙述功能”话语对文本进行分析。
43-46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以清醒的姿态审视现代世界——解读《在一个地铁车站》的内涵与形式

摘要:《在一个地铁车站》记录了庞德对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原诗英文如下:
47-50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讲述了三代人的悲剧:作为第一代人的老船夫、作为第二代人的翠翠、作为第三代人的天保都死去了,翠翠和傩送相爱而又分离。正如有学者所说:“你不会想到翠翠的故事最终发展到这么哀伤的地步。”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的悲剧性从何而来才更值得我们细读和分析。如果要探究悲剧的根源,老船夫所说的“天命”固然是一种解释,但要理解何以这种悲剧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更多地对小说展开细读。
51-52

新诗教育与文本选择——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

摘要:新诗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或者夹缝中,语文课本中新诗数量少,其中和当代生活贴近的新诗作品难成重点。诗人不再受到关注,师生日渐远离现代诗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推出的新课标教材在新诗选篇上做了一些尝试和突破,但一波三折,争议不断,教学效果评价难以取得一致,文本选择僵化与随意并存,标准和目标取向模糊不清。
53-55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基于标准”的写作能力测试——以“PARCC”评价体系为例

摘要: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基于标准”的写作能力测试可给我们以启发。
56-60

2014年京沪高考作文题立意评点

摘要:与去年“文学家与科学家对手机的看法”材料作文关注科技发明的侧重点不同,今年北京高考作文聚焦“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的老规矩,引导考生就“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现象生发议论或感慨,更多关注对为人处世基本素养的考查,指向个体修身、养性、齐家等品行,具有培塑良好风尚的价值意义。
61-62
语文建设杂志钩沉

以法施人,念及童蒙——钱基博的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国学家钱基博先生(1887--1957)在中学国文教学研究界是一位不容忽视的名家,他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执教国文达四十余年,发表了大量文章,涉及语文教育诸多问题;又有编写教材的经验。周作人为夏仁虎《枝巢四述》和《旧京琐记》作的序里谈道:“名山事业未足为奇,唯能以法施入,念及童蒙,委曲敷说,斯乃胜业,值得赞叹耳。”
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