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3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字教学的理与法

摘要:讨论语文教学,无论如何都得把汉字教学放到基础地位,这是由语文的书面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 汉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人识字写字用字,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明白汉字构造之理,明理才能得法.理是确定的,法是灵活的.
-

从文化的视角教学汉字

摘要:瑞典语言学者林西莉在考察了我国的汉字教育后曾感言:“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1]那么,在识写汉字时,这种解释该如何得体进行呢?汉字作为一套独特的文字符号系统,饱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汉字的构成如人一样,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神韵、有情感和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文化的视野来理解汉字,彰显汉字的魅力与光彩,将不失为汉字教学困境的一种突围.
-

例谈汉字构形

摘要:文言文及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思想的载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文言文阅读是高中生的学习瓶颈,但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分值呈上升趋势,而文言实词的考查,又是每年必考的考点.高中生觉得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难以理解,是因为不懂汉字的字形与意义和用法的关系.本文拟就高中语文常考文言文120个实词中与“行走”有关的部分意义难以理解的实词,梳理其字形、字义演变规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实词.
-

析字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摘要:汉字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甲骨文时代,智慧的先祖将劳动生活的感悟融入造字中,“(人)”侧身为人,“(从)”相比为从,“(众)”多人立于日下为众,“众”何来人多之意,莫非只是一堆笔画的堆积吗?一篇诗词,为何读来满口生香,却总也讲不出妙在何处?如果只用大而无当的“意境美”总括之[J],着实误人子弟.“行”为什么除常见的“行走”义外,还有“行列”义?只因“行”造字形体为“四通八达的路”.高中课文《逍遥游》中有一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此“海运”非今之“海运”,乃是“海+运(运动)”[2]的组合,古汉语多单音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语文学习只能是蜻蜒点水,雾里看花.
-

培养逻辑理性的三种策略

摘要:我在《语文教育当旗帜鲜明地倡导逻辑理性》一文(见《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中提出,逻辑理性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唯其如此,才是真语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逻辑思维. 一、理解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重视逻辑理性,在语文教学中最本质地表现为重视对课文的理解.理解课文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

把握小说解读的层次与视角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中,小说所占比例虽排在诗歌与散文之后,但它却是最受师生喜爱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小说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与审美素养.既然小说如此重要,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于小说的准确解读.笔者认为,要准确解读小说,发挥其知识、经验、能力、思想和艺术效能,关键是把握小说解读的层次与视角.
-

“比喻论证”还是“比喻说理”?

摘要:中学议论文教学长期以来将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加以介绍.笔者认为,因为比喻不能构成推理或者论证,比喻本身不是一种论证力量,它是一种关联思维的运用,而不是推理思维、论证思维的运用,所以“比喻论证”的叫法是不够准确的,应该改称“比喻说理”.
-

文学鉴赏要有文体意识——以诗词曲的鉴赏为例

摘要:一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文体种类也极为丰富.不同的文体,语言、结构、体式、表达、题材、格调等互不相同.古人也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早在三国时期,曹丕就曾说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也说:“文辞以体制为先.”他们都对文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古代作家在创作时,会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文体,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写作目的.
-

写作的界限与自由

摘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指向高考的写作不再是独抒性灵的凭借,而是精神遭遇作文律令绑架的、并非触动真实内心的、隔靴搔痒的“伪表达”. 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曾说,现在中国的文化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文化的自由带来了言说的自由.《南方周末》(2008年12月9日)亦提出类似的看法:1998年中国思想学术界最值得注意的景观之一,是自由主义作为学理立场的公开言说.这足以说明,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大的文化环境阻碍了学生自由写作、真实表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

语法教学缺位不容忽视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很激烈的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论争,时至今日,语法教学已经由“淡化”沦陷到“淡出”的境地. 我们先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的相关表述.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第四学段阅读要求指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

草原之美,因人而迥异

摘要:文本解读之低效甚至无效,原因之一乃是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盲目强调“实感”者比比皆是.其实,文章之美,并不完全在客观之景,更在主体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对于王国维此言耳熟能详,但到文本解读时,却背道而驰.原因在于此说不太完全,严格说应该是“一切景语皆个人独特之情语”.故同观草原,其美迥异.兹为文二则以明之.
-

文化场域下的多元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阅读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场域,在这个场域的各种关系结构中既有现实存在也有历史存在,既有文本叙述的场域也有读者身处的场域.在时空交错的复杂场域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德国人类学家休普勒斯纳所说:“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生物”[2],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本文拟从文化场域的角度,以《林黛玉进贾府》[3]为例(下未注明的引文均源自此),对其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多元解读.
-

情感的节制和情节的空白——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两点理解

摘要:一 在人教社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马尔克斯的名作《礼拜二午睡时刻》被教材编者归入了情感话题,附录于小说后面的分析除了提到该小说的情感魅力外,特别对小说的情感处理方式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看法.编者认为: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表现出的对感情抒发的节制.
-

描『天然』本色,抒『英雄』气概——《敕勒歌》艺术魅力探析

摘要:只要一提起大草原,人们马上会联想起《敕勒歌》中的情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们对草原的认识,也正是从这首诗开始.那草原上,一派苍茫、单纯、壮阔,仿佛天地就在你眼前慢慢铺展开来.那么,敕勒川在哪儿?这是我们阅读诗歌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后世学者一直在寻找、定位敕勒川.
-

谈《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婉约风格

摘要:苏轼因词风多样,为世人称道.本文选择苏轼的经典之作《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出自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进行文本细读,从声韵、结构、句式和意象四个角度评析,以品悟豪放派词人的另一面风格——婉约,体验苏轼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赏析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

语病设置不能走向误区

摘要:“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历年各地高考语文的常见题型,作为基础知识题,本来不应是一个较难的题目.因为考生经过大量的实战训练,寻找语病很有经验;而且所考查的病句类型只有六种,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掌握.然而,由于部分出题者并不愿设置考生容易发现的语病,喜欢增加语病设置的“隐蔽性”;或偏执于严格的语法要求,视很多正常的句子为“非法”,于是编出一些自以为设错高明、颇具新意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却不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下面以2013年高考中部分地区的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

说说“儿戏不如的供料作文”

摘要:读完潘苇杭、潘新和所作的《儿戏不如的“供料作文”之“料”》(以下简称“潘文”)(《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后,我感到一阵茫然和不解:高考作文题该如何出才好呢?这些凝聚着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组成员心血、智慧结晶的作文材料,几乎都成了“儿戏不如”的东西?
-

黎锦熙的近代语文教育研究

摘要: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语言教育家,国语运动和文字改革的先驱,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黎锦熙先生学识渊博、著述丰厚,其研究领域涵盖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辞典、文字、训诂、史学、佛学、文学及语言文字教育等,一生出版专著百余部,论文五百余篇,为近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研究及教学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拟从语法研究与教学、语言文字改革与实践、辞书编撰与推广三方面介绍黎锦熙先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