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3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

摘要:语文教学呼唤理性思维的回归。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文”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教学中的感性思维被广泛关注,而理性思维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理性思维是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任。本期真语文大讨论,孙绍振、赵福楼、俞发亮几位老师分别撰文,发出了让理性思维回归语文教学的呼吁。此外,语文教学亦呼唤理性态度的审视,韩雪屏、陈成龙、葛德均几位老师分别撰文,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性反思,对真语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这组文章能引发您对语文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4-7

真语文需兼容理解性和批判性阅读

摘要: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即在《人民日报》发。文《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指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少慢差费”之弊。之后学界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劳而寡效”,这就是现实语文教学被认定低效的由来。南开大学徐江老师由普遍存在的文本解读的肤浅和偏误,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常做无用功,是教无物。徐江是天津人,我为本地出现一位思想先锋而骄傲。他的思考和作为常被当作另类,于是在他不断批判语文教育的同时,也常常被批判。我关注这种学术思想冲突久了,也发现了当事者认识的差异性。这集中体现为大众解读文本时以接受为主导思维的理解性阅读和徐江老师所倡导的凸显文本认知两面性的批判性阅读——两者之间的矛盾性。
8-10

高中语文应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程

摘要:关注语文教育中的逻辑,《语言文字报》7月10日头版“开展真语文大讨论”栏目中,崔峦老师的经验固然可取,但是“渗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渗透”的“度”若把握不当,语文课容易丧失自我,异化为“大杂烩”。笔者以为:逻辑,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必须单独开设课程。加强学生的理性精神培育、逻辑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应在中学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确定教材、保证课时。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多地强调教材文本的经典性,囿于“注”“疏”“解”,仅作理解、记忆、消化,不能质疑、否定、超越。这种“伪阅读”应当受到批判。
11-12

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

摘要:2012年11月,34家单位在福建省的泉州聚龙小镇召开了语文教学研讨会,会上联合发表了《聚龙宣言》。宣言向现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陈腐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假大空”的课堂文本解读、好好先生式的评课方式“宣战”,并指出:“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是关乎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语文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语文是每个人终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此宣言一出,关于真语文的探讨遂成语文界的热潮。那么,什么样的课可以称得上是真语文课呢?根据近四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的回答是: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三者的融合,三者中如果缺了一项,那就不是真语文课!下面我就从“真知”“真教”“真学”三个方面阐述我的真语文观。
13-18

真语文的标志: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

摘要: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必须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进而开发和构建特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共同环拱起并落实了“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这一庄严神圣的使命。其中,语文课程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便为他们学好其他课程,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就是对语文课程特质的准确定位。于是,语文课程的特质就与语用学科有了天然的契合,因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19-21

摒弃积弊,回归真语文

摘要:当我们重新摭拾并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大多只是以如何让学生接受为出发点的教学,侧重在教师的表述与呈现,或者“表演秀”成为常态、“声光电”成为常客、“假大空”成为常套,忽略甚至无视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因此,我们要明确这样的学生观和教育教学观: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也只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不是或不仅仅是“给予”和“告诉”,
21-24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美国非文章类语篇写作教学评介

摘要:一、写作的结果不一定是文章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上把写作课说成“作文课”,一字之差,隐藏着语文界对写作结果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写作的结果是文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层面还是课堂教学层面,写作训练的基本单位都是文章,在初高中,许多教师甚至把文章当作写作训练的唯一单位,一上写作课,动辄就让学生写600字或800字以上的文章。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写作的结果都是文章。一句广告词、一段配图文字、考试中的论述题、一个笑话、个人简历、一个段子、一副对联、一段贺词……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写文章的机会固然很多,但上述这些非文章类语篇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使用的机会也不输于文章写作。
25-29

中学语文的跨文化教学——以理雅各对“天”“帝”的解读与误读为例

摘要: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习得,却不重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与外在关联,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容易形成语文教学的块状教学。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关注和了解跨文化阅读同一文本时出现的理解误区及其成因,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造陛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如何适当引入跨文化教学,通过比较借鉴,使之融入并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三译《诗经》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解读和误读《诗经》中的“天”“帝”为例,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30-31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从阅读教学取向看课程性质之误读——以阅读教学观摩大赛特等奖《匆匆》一课为例

摘要:阅读教学取向,即选取教学内容的方向。影响阅读教学取向最根本的因素无疑是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010年10月、2012年11月,全国小语会先后举办第八、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巧合的是,两节体现不同教学取向的《匆匆》均荣获特等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两节《匆匆》在此前后执教,其教学取向之变为考察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点。
32-35

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却存在“板”和“碎”的现象,成为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
36-38

聊天式作文指导及其价值分析——以“你的生活很重要”专题为例

摘要:历来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大都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这是基于“生活即写作源头”的认识,然而这一个众人认可的“作文教学第一课”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你的生活很重要”是必修一写作专题一的内容设置,据笔者观察多所学校十多位教师的高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设计教学并花心思教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原因有这样两点:一是以考代教现象很严重,高一阶段就拿高考作文题去训练学生。这种教学过程被无数教师证明了是个低效教学,其核心只是“题”——出题、审题、扣题、评价是否合题,并无真正的作文指导过程,是为典型的应试教学,
39-42

探求常式与变式的融合之美——谈谈教师引导型和学生展示型课堂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着“变”之美。随着“课标”的不断落实、“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语文教学研讨的文章再三强调,要改变授课方式,变课堂为学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法倒也出现了不少,比如“以学生展示”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借鉴。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创立者,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与运用,似乎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有不少地方只是昙花一现,转眼即逝。倒是“教师引导”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学语文课堂经久不衰。
42-45

网络助读写实践更有效

摘要:学习语文知识,要结合读写实践,这样才具有现实意义。网络的发展,给语文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网络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学习潜能,张扬独特个性。一、通过网络进行阅读实践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各种材料,做好课前准备。现行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广泛,对有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往往一知半解。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且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交流,
46-46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唐诗中的“金陵王气”

摘要:所谓“金陵王气”,指六朝故都金陵的祥瑞之气。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王者都邑之气”,历来有许多传说,且传说与金陵、秣陵、秦淮这些地名存在密切联系。《太平御览》引《金陵图》:“昔楚成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日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岗,因改金陵为秣陵。”《景定建康志》:“三十七年,始皇东游自江乘渡江,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后呼为秦淮。”唐代以前,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此,“金陵王气”飘浮金陵上空三百余年。北朝诗人庾信《哀江禹颚勘序中提及的“江表王气”,还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唐代诗^驻足金陵,遥感金陵上空消逝的“王气”发而为诗,方令“金陵王气”由一般历史名词成为具有丰赡文化意蕴的诗歌意象。
47-49

英风豪气,能屈能伸--谈林冲的"忍"与"狠"

摘要: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几位同事谈起对林冲的看法,却发现彼此的认识大有区别。及至走进课堂,不少学生对林冲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林冲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恰恰相反,他是需夫、狗熊,其所作所为根本不像个男子汉。原因呢?他们认为,林冲妻子遭调戏,他不敢打高衙内;被陷白虎堂,任凭被捉;刺配出发前休了妻子,不顾她的感受;途经野猪林遇害时哭泣着哀求公差;得救后又不敢让鲁智深杀了公差;刺配沧州后低声下气,唯唯诺诺,自称小人,任凭摆布;在破败的草料场受冻耐寒,在颓圮的山神庙忍饥挨饿。
50-51

象征与存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修辞与意蕴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中国,先锋小说浪潮中,余华、苏童、格非等作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用各种路径探查了我们时代的精神问题,共同承担了为寻找人类的存在出路的痛苦”。这种对生命现象和个体生存的哲理思考带有存在主义意味。而象征化创作手法则承担了审美地描述现代感受之变迁的重要任务,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现世生存和存在状况,使这一隐喻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而不是被遮蔽着,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在艺术中自行呈现”。
52-54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现实生活”在高考探究题中的角色担当

摘要:2013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有14套考查了探究题,探究题数量20题,与2012年持平。从整体看,2013年的探究题目变化不大,略显平淡,但在平淡中闪现出一抹亮色。2013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的“现实生活”“生活实际”虽没有大规模走进探究题,但是“现实生活”“生活实际”已经成为探究题目的重要元素,其作用也在悄然发生变换,使语文“探究”更有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这不仅是命题表述形式的变化或命题技术的改进,也反映出语文探究由文本内走向文本外,面对现实、聚焦现实(生活实际)的趋势,以及命题者对探究题的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
55-57

也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

摘要:《光明日报》“光明时评”栏2013年6月13日刊发余闻先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一文,讨论的问题极其重要,也表现出作者对高考作文高度关注的社会责任感和试图对作文命题丛生的乱象进行纠偏的良苦用心,值得充分肯定。然而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该文在基本事实和文章的基本依据上问题突出,有的甚至罔顾事实,导致针砭不当、观点失准。
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