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课文、教学设计、新课程新课堂、名师案例、综合性学习、教学短论、创新瞬间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1-8476
  • 国内刊号:11-1399/H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00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7
  • 综合影响因子:0.04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建设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课标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正式颁布了。这个版本跟2001年的实验稿相比,有哪些改动?为什么要这样改动?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些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课标中有没有答案?……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邀课标组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敬请关注并参与后期的讨论。
4-11
语文建设杂志论点摘编

创新班里教出“乔布斯”是要命的

摘要:孙军在《创新班里教出“乔布斯”是要命的》一文中指出,假如我们的创新班要教出“乔布斯”,那真是要命的,因为那样的班根本不可能创造新的“乔布斯”,或者更绝对一点,以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是难以培育出像乔布斯那样的人的。
12-12

呼吸语文本来的味道

摘要:王爱华、曹春华在《呼吸语文本来的味道》一文中指出,“语文味”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它指明了语文课堂的方向,但又没有封闭语文教学的路径,既有规定性又有开放性。“语文味”的生成,最重要的是亲近文本、亲近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语文的“味”。
12-12

追问的四个切入点

摘要:夏俊良、温新枝在《语文教学中的“追问”艺术》一文中指出了课堂追问的四个切入点:
12-12

走出“教什么”的岔路口

摘要:王尚文在《走出“教什么”的岔路口》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再次被提起,预示着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处于它上位的也是更根本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教”。
12-13

成立名师共同体意义重大

摘要:薛法根在《共同体:助推名师成长》一文中指出,成立名师共同体可以从三个方面为个人的专业成长打破瓶颈:
13-13

减少“刻意的教育”

摘要:李镇西在《减少“刻意的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人会否定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教育要给人以积极的引导和影响,这是教育的使命使然,否定了这一点,就否定了教育本身。
13-13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摘要:【设计说明】 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17-19

《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

摘要:(老师走上讲台前,让在座的36名学生每6人一组围坐在一起。) 师:语文会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今天要学习的《伤仲永>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给每个同学发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伤伸永>及其注释的复印件。)现在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就读课文内容,不看其他的。
20-24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师教《老王》为例

摘要:教学內容的有机整合是创造有效课堂的首要因素,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设计教学时只考虑到知识,将一个个能够引起知识呈现的问题像摆山药蛋似的堆叠出来,而不考虑将它们进行有机的统整,看似将该教的內容都照顾到了,实际却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支离破碎,教学反而低效。 如何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內容进行有机整合,我们看看余映潮、黄玉峰和程翔三位名师是怎样教学《老王》的。
25-26

谈谈小学生写议论文--从一节习作教学课说起

摘要:在江西省小学习作教学优质课竞赛中,赣州市文清路小学黄隽老师执教的《小议——》以高分名列一等奖第一名。为便于表述,把这节课的主要过程还原如下:
27-29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两点思考

摘要:思考之一: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探究 听校内一位青年教师教茅盾散文《雷雨前》,感慨颇深。她是如何处理的呢?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30-31

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阐释及教学设计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于这个命题,不少专家和学者已经作出了比较一致的阐释,认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_个包孕丰富的复合命题,其中包含有读者与‘文本一作者’的对话,有师生与‘教科书一编者’的对话,有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有师生与环境和资源的对话等等”。“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文本的对话在前,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可见,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分层级的命题。但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去实践这个命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文从阅读教学层次这个角度并以《狼》为例对该命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32-33
语文建设杂志语言

成语运用二则:“退避三舍”“无所不至”

摘要:一、“退避三舍”不等于“望而却步”“裹足不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国公子重耳出亡楚国,受到礼遇,楚成王问他如何报答,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将“辟(同‘避’)君三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九十里)。后来在晋楚城濮之战中,已经当上晋国国君的重耳果然履行诺言,命令军队“退三舍以辟之”。后来就用“退避三舍”比喻对人退让,不与相争。例如《儒林外史》第十回:“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孽海花》第二回:“这叫做群仙领袖,天子门生,一种富贵聪明,那苏东坡、李太白,还要退避三舍,何况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卢梭呢?”又如郭沫若《创造十年》:“凡是所谓大人名±,我总是有点十白。外国的大人名士不用说,就连吾们贵国的,我也是只好退避三舍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二十七章:“没有吴教授时,王鸿宾教授是一个活跃人物……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吴教授,他却要退避三舍,再也轮不到他。”
34-35

谈“跪求”

摘要:在中国古代,“跪”是奴仆向主人、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臣子向君王所行的大礼,是一种很高级别的礼仪。它代表了一种尊重、一种诚恳,在下跪者极力放低自己的身份与自尊的同时,对方的地位与尊严也获得了提升,它是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表达尊敬的重要方式。“求”是以谦卑的态度请求对方帮助自己实现一定的愿望。“跪求”则是向对方下跪以求得到帮助、原谅等。 “跪求”一语最迟在宋金时就出现了。金李天民《南征录汇》有:“皇子送少主入斋宫,密语废立事。吴开、莫俦跪求云:‘倘蒙再造,俟国相回军后,无论何人何物,惟皇子命。’”“郑后见侄妇在堂下,跪求国相云:‘妾家不与朝政,求放还。’”可见,“跪求”是对下跪者实际行动的真实写照,它逼真地描写了下跪者的动作,揭示了下跪者虔诚与切盼的心理。
35-37

闲话“备胎”

摘要:所谓“备胎”,是指机动车上预备的、与原轮胎规格相同的轮胎。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备胎”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频率不断升高,并不仅指机动车上的轮胎,而是呈现明显的语义泛化的趋势,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备胎”。
37-38

缩句练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缩句是一种常见的练习。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枝”和“叶”,保留其主干,经过减缩的句子结构应该相对完整,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缩句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如: (1)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38-40

“拱手”与“作揖”——关于龙年春晚倡议传统礼仪的讨论

摘要:2012年春晚,主持人倡议大家给长辈行传统的“拱手礼”,引起诸多争议,如《北京晨报》引用网友的话说:“真是没文化啊,拱手礼都是平辈间的,怎么能拱手就算是向长辈拜年了呢?”有民俗学者认为:“按照传统礼仪,拱手礼确实应该是适用于平辈间而不适用于对长辈。”湖南红网的一篇《朱军的拱手礼戳中了当代礼仪之伤疤》先后被新华网、凤凰网诸多网站转载。 查《现代汉语词典》,“拱手”一词释为:“双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释义较为模糊,既没有说明使用场合,也没有说明具体动作。然而“拱手”“作揖”之礼常见于电视等诸多媒体,古代乃至今天应该如何使用呢?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