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0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理念
温故知新1-1

摘要: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发表于《国文月刊》第12期(1942年)上。1948年,在74期里,有位作者这样写道:“我在今春曾为某书局编选一部乡村师范国文,曾经选采罗常培教授《中国人与中国文》的一节,讲国人对于国文固有的长处的认识和学习要点……这是一篇何等平正通达的国文教学的指引文,足为编选中学国文教材的适时的参考。”读了如下摘录,你可有同感?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访谈5-9

摘要:柳斌,1985年任国家教委副主任,1989年到1994年,兼任国家语委主任,1994年起兼任国家总督学,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学校作为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基地,承担着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规范语言文字应用习惯等任务,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应用影响着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这种大背景下,该如何定位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

六十年语文教育得与失——看母语教学地位的升沉10-11

摘要:在建国六十年之际,我们的语文教育也走过了风风雨雨六十年。六十年的语文教育成果卓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在欣喜之余,还存有诸多困惑。本期我们邀请语文教育专家,谈谈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的得与失,以期给语文教师勾勒出一个较清晰明了的语文教育的得失路径,以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

两个答案 一点建议11-12

摘要:由一元而多元,由一本、一卷(高考试卷)到多本、多卷,特别是由只允许存在一种观点到不同见解都可以表达,这是数十年来语文教育最可喜的进步,即使称之为“伟大”似乎也不为过。正是在由一元而多元的基础上,才出现了多本比较的实践空间和诸多不同意见的热烈讨论。我们语文教育的进步是多方面的,若言其最,莫过于此。

回望六十年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轨迹12-14

摘要:六十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在改革中曲折地前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次是1956年实行文学、汉语分科。文学课本规定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学教学体系,选文绝大部分是名家名作,编排形式灵活多变;汉语课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能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汉语知识,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掌握各种语言规律,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技能化倾向——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失14-16

摘要: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得,就是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的“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从而使当时的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大的失,如果撇开政治因素不谈,恐怕要数时下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技能化倾向了。

语文定名六十年,名实相副何其难16-18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母语教育课程正式定名为“语文”,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面对与共和国同龄的新中国语文教育,除了纪念,更需要的是长善救失,化失为得。

生活本位与伪科学化——六十年语文教育得失谈18-19

摘要: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成就是语文教育的普及。最大的失误就是走进了“伪科学化”的死胡同,致使一系列语文实践目标发生错位。

学生主体与语文知识内容的缺失——谈六十年语文教育的“得”与“失”19-21

摘要:回顾这六十年,语文教育有许多“得”,也有不少“失”,并非“一得”与“一失”所能言尽,因此只能从这些得与失之中各择一要者言之。

“语文”课程名称亟须规正21-22

摘要:建国至今,我国母语课程的名称曾发生了三次变化,从“国语”“国文”到“语文”,再从“语文”变为“汉语”“文学”,后又回归为“语文”。这种课程名称上的摇摆不定,既反映了特定时代社会政治思潮对母语课程定位的直接影响,又暴露出业内对该课程基本性质和目标定位的认识模糊。而今课程名称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依然错位,对课程性质和目标的诸多争议依然延续——称之为“斯芬克斯之谜”也并不为过。

敬畏母语22-23

摘要:《淮南子》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产生惊天地,泣鬼神,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此为何故?那是因为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实,我以为,在汉字的产生伴随着“天雨粟”与“鬼夜哭”的隐喻里,蕴涵的是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抵御和不可抗拒的!

让我们走出两极思维的怪圈23-24

摘要:检讨六十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改革的总体轨迹始终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对立的两极思维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25-25

摘要:汪霞在《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对课程理论的作用不能简单、片面地理解。就本质而言,课程理论不是工具,不具有可操作性,把“是否有用”作为衡量理论价值的唯一标准,会极大地窄化课程理论的内涵和层次。课程理论的深层价值在于唤醒觉悟、启迪智慧,在于提供理智资源、精神引领,在于促进理论思维的形成和看问题视角的转换,在于拓宽、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提供实践指南,更不在于提供周到、精确的操作程序。

广告对青少年文化的影响25-25

摘要:陈骁在《广告对青少年文化的影响及其应对》一文中指出,广告是企业用以推广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常用营销手段,它的特点是通过创意将艺术表现手段与产品或服务特点结合起来,在特定大众传播媒介上保持高频率的曝光,以影响目标对象对品牌、产品的认知或态度。对于广告商来说,青少年群体也是培养品牌忠诚的目标之一。不少广告在促进青少年打破受传统定式影响的思维方式上起着积极作用。

中小学校训25-25

摘要:李继星在《中小学校训初论》一文中指出,校训是指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用简明扼要的词句表述的、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训导性规范。它是学校精神文化子系统的一个文化要素,是软规范中的一种,具有训导性、概括性、精神性、战略性、渗透性、相对稳定性、独特性等特点。目前有的学校在校训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把校训当成学校办学理念或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来起草;校训过于形式化,很多都是“四词八字”;校训的内容过于肤浅或政治化,而且雷同严重;校训过于深奥,多数学生难以理解;

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26-26

摘要:王尚文、王诗客在《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一文中认为,语文课是以语文为内容、以语文为旨归的实践活动课。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提升,这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必须以学生为读写听说实践的主体;二是不能没有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有其特殊性,他们尚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还缺乏应有的主体意识,于是教师之教就成为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值得期待吗?26-26

摘要:目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别敦荣在《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值得期待吗》一文中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一个单纯的素质或负担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知识、人和社会的发展等诸要素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在当前科技革命、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在文理融合基础上有侧重的分科教育模式既有利于全体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普通知识,获得未来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又有利于学生节约时间,专注于一定范围的、一定性质的知识领域,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论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26-26

摘要:徐学福在《论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一文中指出,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各科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但课改推行至今,人们对什么是探究、为什么要探究、如何探究等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在许多教师乃至研究者看来,儿童天性好奇,充满探究欲望,探究是“儿童本性的回归”,一切由儿童自己做主。与此相应,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不加干预,任其自流,导致探究学习的泛化与低效,产生问题泛、方法泛和结论泛的失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