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08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新理念
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4-6

摘要:教材即课程,语文教材文本资源无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虽然不能说教材文本资源就是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依据教材文本资源。只有依据教材文本资源才能确定“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以特定的结构方式呈现教材编者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构想与设计。所以,离开了教材文本资源,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无从谈起。但是,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丧失。

作文≠写文章7-7

摘要:蔡明在《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一文中指出,误认作文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价值,把学生作文等同于一般的写文章,按一般写文章的要求实施作文教学,是目前作文教学的最大误区。作文不等同于一般的写文章,作文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可以概括为:“作文是学习写文章的教学活动。”在中学教学背景中,学生作文与成人写文章最突出的不同是: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作文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

观课要重视教师的感受7-7

摘要:林高明在《一个易被忽视的观课视角:教师的感受》中认为,进入课堂就是开始一种内心的旅程,观课不是身在教室心在别处,不能冷眼旁观或隔岸观火。观课者除了用学生的观点阅读课堂,还应站在教师的立场阅读课堂,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自以为是和主观臆断.不能再漠不关心地袖手旁观,而应相互理解、包容。只有与课堂中的师生保持精神的一致性,观课才能真正成为彼此的生命深层的观照。

“读者缺失”是作文教学的断层7-7

摘要:汪昌友在《“读者缺失”是作文教学的断层》一文中认为,“读者缺失”是指学生的习作没有读者,或者说不论写什么都只有一个读者——老师。写作过程是由“凹体”(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和“三过程”(制作过程、阅读过程、反馈过程)构成的动态系统。写作的各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用整体、联系、动态的观点对写作系统的研究,才能揭示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怎样让“表演”实实在在发挥作用7-7

摘要:阅读课上的“表演”一定要慎重,否则会适得其反。费国英在《对阅读课上“表演”的再思考》中认为,要让阅读课上的“表演”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应当:1.使之获得提高。“表演”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用来哗众取宠的。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能使课堂表演发挥更大作用。2.要懂得割舍。并非每篇文章都适合表演。

教育的本质在“育”而不是“教”8-8

摘要:人们历来对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李承先在《教育本义考辨》一文中对“教…‘育”以及“教育”作了深入的考源和分析,认为教育之目的在于“育”,教育的本质在于“育”而不是“教”。教只是实现育的一种手段、途径、形式,教应当以育为指导。育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的大本。教是实现育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

课程研究的三个层面8-8

摘要:于漪的《在首届长三角中学语文教育论坛上的发言》一文认为,课程问题,有三个层面要研究。第一层面是知识体系。一门课无框架是很可怕的,上好一门课必须要有基本框架,文章要有文脉,无思路、无线索就无法体会,无结构更是一盘散沙。第二层面是能力体系。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灌输知识,要点燃他的智慧。通过各种形式,如实践、训练,形成他的能力。第三层面是价值体系。教师上课应在语言文字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用思想情感熏陶感染学生。思想感情应该是正确的、浓郁的、积极向上的。所有课程既有知识构建、能力构建,也有价值构建。

对男孩边缘化的思考8-8

摘要:刘瑞成在《对男孩边缘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们过多地关注女孩受教育问题,而忽视了男孩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领域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越来越被边缘化。我们的教育可能正在不经意间抹杀着男孩应有的灵性。上课时,我们总是希望男孩像女孩一样安静,而忽视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布置作业时,我们没有考虑到男女生时间安排和管理能力的差异,一味地一视同仁;考试试题的设置使女生凭借记忆能力和仔细认真的特质就可以轻松取得好分数,

语文建设杂志新教材
从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看教材编写的特点——台湾版《国文》与人教版《语文》的比较9-10

摘要:在文选集锦式的语文教科书中,教科书编写者通过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展示自己的意图,包括教材体系的确立、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指引和对课文的解读角度,强有力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对具体选文提供的助读资料和编排的练习,将选文蕴涵的静态的语文课程内容动态地挖掘出来,决定着具体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成为实际上的教学内容。

也谈“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11-14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于一隅——要么偏于文,要么偏于言。偏于文者重在对文学素养及思想内容的深入挖掘,偏于言者则侧重于对字、词、句的咀嚼品味。本期刊发三篇文章,试图阐释如何借助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希望这三篇文章能给老师们一些启发。

《三峡》教学设计13-14

摘要:一、设计思路 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深厚他们的文化底蕴,从精神的高度去开拓,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把握,因此“文言”和“欣赏”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同时关注的。《三峡》不但写景优美,而且语言简易凝练,字字珠玑,对初二学生而言,此文最值得咀嚼、品味、感悟,教师可以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鉴赏能力。

《鸿门宴》教学设计15-17

摘要: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设计是第三课时,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本课将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使他们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语文建设杂志新课程新课堂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8-23

摘要:对语言的“简单”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鲜空气中,我们难以忽略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已经越来越忽视语文。越来越远离语文了。学生整天乐此不疲地做着数学题,津津有味地读着英语,对语文却敬而远之。面对母语教学的尴尬局面,我们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平实地导向“元读”24-26

摘要:孟全波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如果和同一篇课文的其他教学镜头比较,也许并不算特别出彩,但放在当前课改的情境下,却有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看点”。

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25-27

摘要:鲁迅是常读常新的。本期我们又编发了两篇关于中学鲁迅教学的文章。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揭示了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无论是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鲁迅作品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他进而指出,中学鲁迅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师的素养。胡志金老师从生命教育问题切入,结合自己和他人的具体教学实践,就如何挖掘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愿这两篇文章能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

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28-29

摘要:“生命”是鲁迅用一生诠释的一个基本概念。他从人生的寂寞与残缺中过滤出对生命的真知灼见,坚毅地奔走在现代中国的旷野之中,给世人展示他那天马行空的精神襟怀和蔚为大观的生命气象。在那荒芜、黑暗、冷硬的世界里,鲁迅如拔地而起的大树,坚决捍卫自我尊严和自由意志,呼唤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他以瘦弱的生命之躯,发起对外部黑暗和罪恶势力的挑战。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指出:“觉醒人的个体尊严,激活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这是鲁迅人格与精神的首要之点,具有个体尊严和清醒的个体意识是他特别看重的精神品质。”

略读课文教学四问30-32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学语文教材曾将课文分为讲课、阅读和独立阅读三类。2000年以后,随着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先后颁布。多个版本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对于略读课文,一些一线老师弄不明白其性质和教学定位,教学时,或不分精略精雕细琢,或放任自流简单处理,凡此种种已然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下面就四种老师们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论述。

用什么指导课堂教学33-34

摘要:用什么指导课堂教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本文以福建省光泽县官小平老师《田忌赛马》课堂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