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新理念
温故知新1-1

摘要:然则当读何书乎?曰:此无一定。“吾所最好读之书.即吾所最宜读之书”,此予之铭言也。……大抵人之读书须经过杂读及乱读之一时期,而后趋向乃定.此其一关系年龄之长幼,一关系学问之浅深。至趋向略定时,本已毋庸教得。

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论思考4-6

摘要:李海林先生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一文中说:“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李先生指出:“课程的本体在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使得“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是在没有本体创新的情况下的改革,

叶圣陶“私拟”语文课程标准的当代价值7-9

摘要: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为了解放区教学的需要,邀请当时著名的学者编写教材,身为编委会主任的叶圣陶亲自拟定了一份语文课程标准。这份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实施,当时也没有正式发表。这样,叶圣陶的这份语文课程标准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私拟”课程标准。正因为是私拟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更能反映叶圣陶的真实想法。重新审视这份课程标准,对当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乃至语文教育改革实践都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语文教学要求实10-10

摘要:于漪在《更上层楼创造辉煌》一文中认为,“实”是教育教学的基准线。有些语文课浓妆艳抹,炫人耳目,注重形式。缺失本色,毛病出在造“风”、刮“风”。某个层面某个场合拿出来的公开课、展示课.以“创新”的面貌出现.被人评说、赞扬、推荐.冠以新课改的美名.于是不胫而走,人们抄袭、模仿,逐步加码,形成一股“小风”。所谓“小风”,

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基本定位10-10

摘要:语文知识问题在我国是一个被人为复杂化乃至意识形态化的问题,王荣生在《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一文中从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基本定位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语感养成,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感主要落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上——当强调“语感”时,我们关注的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PIRLS对阅读测试中阅读材料选择的认识10-10

摘要:PIRLS指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张颖的《国际阅读测试项目的设计思路及操作技术——兼谈其对中国阅读测试的启示》一文介绍了PIRLS对选择阅读材料的认识。它明确提出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故事书和其他信息来源中抽取文段是选择材料的根本原则。

反思教师课堂习惯用语11-11

摘要:胡继春在《教师课堂习惯用语反思》一文中选取了四句教师课堂习惯用语进行分析。1“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看似给了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却是以学生是否有能力回答作为标准的,将更多的学习成绩暂时不良或不能回答的学生排除在外。学生一旦回答不出,教师要么打断他的话让他坐下,要么替他回答。虽然有不少学生参与了,却是教师引着学生往设计好的套里钻。

语感的三种意义指向11-11

摘要:潘新和在《也谈语感之“语”》一文中认为,完整的语感之“语”包含两个层面:语言之语和言语之语。语言之语感是基础语感,言语之语感是表现语感。由这二者可析出三种意义形态:基础语感、体式语感和语境语感。1基础语感是对语言之语的感受、感知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语感,人在日常言语互动中能保持基本正确的应对状态,有可能在一般性的语言文字应用中(阅读、写作)获得初步的自由。

考察语文教科书文化构成的四个视角11-11

摘要:母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是当前教材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与难点。倪文锦的《考察语文教科书文化构成的四个视角》一文提出了考察语文教科书文化构成的四个视角:1.语言文字文化。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按照各自的文化影响着语言的构造,又按照语言构造来理解世界,从而强化了本民族的文化。

语文建设杂志新教材
刍议课文后研讨与练习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12-14

摘要: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通过设计研讨与练习题,一方面呈现自己的编写意图和目的,另一方面为学生自学课文和教师教学提供思路和参考,因此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力是不可轻视的。事实也是如此,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依据研讨与练习来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自学的。

鸟瞰俯视 建立个体文本理解图式——在中学语文阅读中如何整体感知文本15-17

摘要:整体感知一获取信息一概括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知道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有哪些,也不能教给学生一些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而这两个步骤又直接制约着第三步的效果。本期我们刊发三篇文章,其中商利民老师的文章从整体感知文本的角度论述建立个体文本阅读的认知图式,张广武和杜会肖老师的文章提供实践中的具体例子。希望它们能给读者朋友提供有益借鉴。

《江村小景》教学设计18-20

摘要:一、背景介绍 《江村小景》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属于该套教材“学会读书”系列的第七个专题:“比较与辨微”。单元教学重点是阅读文学作品时,能独具慧眼,学会比较和鉴别,见微知著,从不同的作品中找出具有共性的成分,同时,也能从同类作品中找出差异,从而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层次与境界。

走进悠悠古巷 品味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教学设计20-22

摘要:一、文本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文化熏陶课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围绕人文熏陶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设计中时时处处贯彻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思想的熏陶,整堂课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复诵读,切身体验,很快融入文本,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语文建设杂志新课程新课堂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23-26

摘要:教育观点 主体性课堂教学摭谈 21世纪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提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又想起叶老的“学步”诗26-27

摘要:江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南康中学的邱文华老师提出“主体性课堂教学”这个概念,他认为应该“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提,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教师不应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内容教师不应说”,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出发,获得发现的惊奇与自豪,感受求知的愉快以及创造的快乐”。

规定性与开放性:语文教学的盲点与错位28-30

摘要:语文课程规定了哪些教学内容,语文课程向哪里开放,语文课程开放性与规定性的关系怎样?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明确这些问题有益于修正操作层面的一些错误。本期王鹏伟和杨清两位老师的文章是本刊2007年第10期有关“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灵活性”讨论的继续。

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31-32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对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沿用”与“执行”是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要求,而“重构”与“创生”是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体现,

表象: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知识形式33-35

摘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习惯于把知识视为一系列概念和命题,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把知识看成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意义。事实上,人们头脑中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就是表象。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指出:“我们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