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0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新理念
论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知识观转型对教学内容重建之启示4-6

摘要:知识观与教育关系甚密。回顾教育史,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教育理论的论争都伴随着知识观的讨论,从而引起教育实践的变革。知识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内容和载体,这决定了知识观与教学的紧密联系。人们对知识的性质、功能、价值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教学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想。今天,知识观正经历着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这将引起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转变,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将得到重建。下面谈谈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观与教学改革7-9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问世以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个专门条目。这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如有学者所指出:“尽量廓清它们的范围、层次,让师生心目中都有一份语文基础知识的清单。”

如何对待教学过程中的“错误”10-10

摘要:学生“犯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何对待它,人们的意见有分歧。石中英认为,对待教学活动中的错误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态度:一种视错误为教学的“失败”,另一种视错误为教学主体性的“表征”。在前一种态度支配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特别是课堂发言的积极性程度很低,除非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十分的把握,否则是不敢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为了防止犯错误或追求不犯错误,

专业化的教师文化特征10-10

摘要:教师文化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基于专业活动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赵炳辉的《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成长》阐述了专业化阶段的教师文化应具备的四个特征:1.高度的专业自律性。进入专业阶段教师的自律性主要表现在:工作的动机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人类的幸福和作为个体的学生的成长做出某种贡献,即笃信教师职业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能够参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职业。2.合目的基础上的互依性。

“新美国学校”的设计内容10-11

摘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民对公立基础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日益不满,纷纷要求对美国中小学学校实行改革,这就是“新美国学校运动”。1989年9月,美国在首次召开的教育峰会上提出了建立非营利机构的基础教育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校设计要求:1.由私营领导发起,不接受任何政府资助;2.新美国学校只保持5年特权,5年之后,学校和学区拥有改革工作的所有权。

走出写作教学困境的策略11-11

摘要:中学写作教学处于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学生丧失了写作话语权,缺少对文字的深刻感受力以及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操作策略。郑友霄、章国华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从“还学生以话语权”“立体感受文字”“深度模仿”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文章认为,学生话语权问题是一个教学机制的转换问题,学生自主话语权的确定,就是主体性的确立。主体性一旦确立,那些无用的理论废话和过时的道德说教自然会被束之高阁,

选拔性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性评价的特点11-11

摘要:邬向明在《教育评价:复杂的人与薄弱的评价理论》一文中,对选拔性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性评价做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总结了二者的特点。选拔性教育评价的特点:评价的功能侧重于甄别和选拔;评价的对象关注结果;评价的主体相对单一;评价的结果要求准确公正;评价的内容要求客观可评、一专多能:评价的组织要求规则明确,区别“运动员”与“裁判员”:评价的方法注重量化;评价实施要求可行、

学生学业负担确实过重11-11

摘要:王安全在《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不确定性》一文从三个角度指出了建国50年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事实:第一种是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入手,在对学生学业时间长短的比较中提出我国学生学业负担是过重的。认为发达国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160天,我国学生在校时间则长达180天;我国初中生周课时331分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教学时数200分钟;我国学生做数学题的时间为每周307分钟,

语文建设杂志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12-15

摘要:总观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高中阶段集中单一的课程设置已基本不存在,开设选修课成普遍做法。有人统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亚、非、欧、美等洲60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就占76.7%。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语文作为各国高中的核心课程,同样顺应这种潮流,即结束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增设选修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统一性和灵活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结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5-19

摘要: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小学阶段,学生虽学习过几篇短小的文言文,但对文言文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及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20-23

摘要: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诗词,其余四篇均为古代游记。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游记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但面对古代游记,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作者思想的体会、表现手法的赏析等方面,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收集背景资料,初步建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意识。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24-27

摘要: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初步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与参考书读懂大意,理解内容与主题;同时也掌握了初步的诗歌赏析方法,能够进行诗句的赏析。

语文建设杂志新课程新课堂
《琵琶行(并序)》教学案例28-31

摘要:个人简介 孙晋诺,男,1965年11月出生。山东省特级教师、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枣庄市教学能手、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中语会立项课题“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改实验的主持人。多次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次在省、市教师培训会议上做专题报告。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语文建设》等多家刊物80余篇,主编出版《点亮心灯》等科研论著4部。

让对话成为教学的一种必然32-32

摘要:孙晋诺老师多年来致力于高中语文教学。以“积累·审美·创新”部级教改实验课题的研究为契机,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教学路子;构建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教学理念框架,以积累、审美、创新为教学层次框架,以生活、生命、实践为教学拓展框架的教学体系。他特别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的魅力。孙老师不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是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探究是以问题为本的教学33-33

摘要:“突出知识探究”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探究,就势必与问题相联系。因而,课堂有没有高效能的问题,有没有相应的问题情境,有没有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成为教学的核心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是以问题为本的教学。

网络语言,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34-35

摘要:“偶”“东东”“酱紫”“灌水”“菌男”“霉女”“874”“7456”“BF”“RPWT”等网络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学生的口语和作文中,这些词语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费解。有人认为,中学生在没有掌握规范的语言之前就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对其发展不利。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网络语言是现代人掌握的无数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对此。语文老师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也许赵新波、沈怀兴两位老师的看法会对您有所启发。

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怎么办?36-37

摘要: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语文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下面,笔者略陈管见。 一、达观而不乐观 我们对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应采取达观的态度。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既然有那么多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聊天、钓鱼、求刺激。那么就至少要在网络小语境中有所反映。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觉得一些网络语言新鲜、好玩儿,因而使用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在城市,中学生网民不少,学习成绩中等以下者尤多,

诗意的消解与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38-40

摘要: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写诗难,读诗亦难,诗歌教学尤其难!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在当前诗歌教学中,不少课堂教学思路依然机械陈旧,文本解读粗浅鄙陋,诵读不足,分析有余,学生与诗歌渐行渐远,因此寻求诗歌教学的策略颇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