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0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新理念
语文新课程政策活动的理论基础探析4-6

摘要:在推行和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政策活动。探讨这些活动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推动活动的开展和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6-7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的“交流与表达”部分共九条,强调了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并重的课程原则。这九条原则基本参照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在提法和要求上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作为更高学段的课程标准,自然要体现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衔接,然而更重要的是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将要求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引领高中作文教学在差异中实现质的提升。

论点摘编8-9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互文对读 蒋成瑀在《互文对读的理论、策略与方法》一文中阐释了互文对读概念的理论源流、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及具体方法。互文对读就是以课文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以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彼意”为参照,实现词句、题旨之间及其他方面的比勘,以期达到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互文对读将一个文本嵌在诸多文本之中,与过去、未来构成对话关系。

语文建设杂志新教材
为学生一生的圣爱奠基——初中语文教材呼唤直面爱情的力作10-11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所有关心语文事业的人都切身感受到课改带来的新气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鼓舞人心,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的传统语文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未成年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在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语文课上,教师“用什么”去教更有效,学生“用什么”来学更有益,这个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我们有理由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善寄予更适用、更完美、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期待。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2-14

摘要: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本单元的学习就是要进一步了解写人记叙文的特点,并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5-18

摘要: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8-21

摘要: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学生对小说诸要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所处的环境等把握人物的性格,通过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分析,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入了解文中人物,并对人物形象作出合乎情理的解读。

语文建设杂志新课程新课堂
《采薇》教学实录21-25

摘要:教育观点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前两年,一个刚刚考入某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问论文该怎么写。这让我陷入了深思:严格地讲,撰写学术论文似乎不属于中学语文的教学范畴。可一个在中学时期语文成绩非常优秀、能升入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居然不会写论文!我的语文教学大概难逃干系。

三维突出处理精当25-25

摘要:陈松泉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三个维度的贯彻和实施.比如,知识与技能方面,复习了《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解释、学习了诗歌中的字词。过程与方法方面,最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关于“哀景写乐情”的讨论。老师给出了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虽然最后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造了让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拓展。

“还原”:语文课作品解读的基本路径26-26

摘要:“还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路径,当然,一丝不差地“还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地“还原”是文学作品解读应该努力的方向。所谓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还原”,尽可能地接近作者本意。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以为只有“还原”作品、接近作者的解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否则,虽很热闹终不能说是在阅读。

“指示”“非指示”之我见27-28

摘要:如何教好、如何让学生学好《故都的秋》一直是个难题。郑逸农老师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见《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不失为一法,很值得探讨。

“非指示性”教学杂谈28-29

摘要:读了郑逸农先生的《“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种教育理念》,笔者有些不同意见. 一、关于“非指示性”教学的几点认识 我们以为,“指示性”教学与“非指示性”教学的对立,本质上不在于“指示性”的有无(同期欧阳林先生说“非指示性”教学并非无指示性,可谓一语破的),而在于指示性实施时机的前后和实施当中的隐显。“指示性”教学的指示性实施在前,教师在上课前就给学生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并且是显性的,而“非指示性”教学则实施在后,在让学生针对文本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动态生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其指示性的实施是隐性的。

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30-32

摘要:一、问题解决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新课程改革与研究中,“实际需要”与“能力”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这说明:语文新课程强调听说读写能力,更强调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漫谈电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32-33

摘要:电视成为一种文化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持有一种偏见:电视对语文教学来说不啻于“洪水猛兽”,它以直观的画面替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和家长一般都反对学生、子女迷恋电视。

高中生书册阅读教学策略33-36

摘要:书册较之单篇短章,有篇幅长、头绪多、容量大等特点,书册阅读教学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从时间上来看,它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周期较长;从空间上来看,它大部分不在课堂上完成,而主要在课外展开.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种种关系:点与面,即书册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精与略,即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放与收,即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吗36-36

摘要:《祝福》第三课时,“谁害死祥林嫂”的话题正在讨论中。讨论不久,学生们便将矛头指向鲁四老爷,而且有理有据。我暗暗高兴,因为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感受归有光的男儿性情37-37

摘要: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叫学生在“一、二、三”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学生普遍认为用“一间书房,二种情感,三位亲人”概括比较合理。

从添乱到添彩38-38

摘要:《两块银元》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银元”是本文的主线,小小两块银元却折射出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严守纪律的品质,同时也反映出军民鱼水之情,因此教学的切入点就落在了“银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