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岩土力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 42-1199/O3 国内刊号
  • 1000-7598 国际刊号
  • 2.0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岩土力学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岩土力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简讯、岩土工程研究、数值分析、测试技术

岩土力学 200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岩土力学杂志简讯
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通知1861-1861

赤泥的变形-强度特性与结构性关系的研究1862-1866

摘要:制铝工业排出的大量固体废料-赤泥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笔者对其结构性及变形-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饱和原状赤泥样及扰动样固结排水三轴剪切试验资料,用土力学方法分析了变形-强度特性与结构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结构性参数随轴应变及固结压力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1)对浸水反应比较迟钝的饱和赤泥,用三轴试验条件下各应变水平原状样与扰动样的主应力差之比所表示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来研究结构性对变形强度的影响可以得到良好的规律性.(2)结构性参数对固结周围应力反应敏感,不同固结周围压力和剪切应力对结构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低应变区段内.(3)赤泥的变形-强度特性与其在形成过程中的固结应力大小及龄期长短没有直接的规律性关系,而与其在物理化学作用下结构性的强弱相关.

饱和土半空间中圆柱形孔洞对平面P波的散射1867-1872

摘要:在Biot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求解饱和土半空间中圆柱形孔洞对平面P波散射问题的波函数展开法.首先.分析了具有圆柱形孔洞的饱和土半空间场地在平面P波入射下产生散射波系,并将入射波和散射波的波函数在圆柱坐标下展开.然后,引入边界条件,求出散射波函数的待定系数,从而,得到饱和土半空间中圆柱形孔洞对平面P波的散射问题的解析解.根据所得的波函数的解,可求解区域内的位移、应力的值,同时,分析了入射波频率、入射角对柱面上的应力集中因子的影响.

《岩土力学》2004年第6期被EI收录情况(共29篇)1872-1872

基于一个上限分析方法的深基坑抗隆起稳定分析1873-1878

摘要:提出了一个以塑性力学的上限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深基坑基底抗隆起稳定分析方法;该法从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普朗德尔-瑞斯纳解答的滑裂面出发,建立基本破坏模式.引入莫尔-库伦屈服准则得到其流动法则后,求得塑性区的协调速度场,从而通过虚功率原理求得深基坑基底的极限承载力,最终求得深基坑的基底抗隆起稳定安全系数;将该方法应用于上海浦东张杨路商业购物中心第一商厦的深基坑分析,揭示了该商厦施工期间基坑基底发生严重隆起破坏的内在原因.

湛江地区结构性软土的赋存规律及其工程特性1879-1884

摘要:立足于土体演化的地质背景,以湛江地区第四系下更新统湛江组强结构性软土地层为依托,开展了宏观与微观土工试验研究,探求该区软土赋存规律与其强结构性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湛江软土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河控三角洲相(即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由于受该区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该土集多种地质营力的复杂耦合作用而呈现出特殊的沉积特征:胶结作用是该土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的根本原因,其强结构性形成机理与当地广泛发育的红土极为相似.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及其应用1885-1896

摘要: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计算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实用计算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的关键问题,并在广州地铁和许多重大基坑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把支护结构简化为一竖放的弹性地基梁,支撑、锚杆及岩土体用弹簧系统来代替,岩土的弹簧刚度可用岩土的变形模量来计算,针对基坑工程施工和结构的动态特点,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计算方法,其中包括考虑施工过程的增量计算法、合理确定支护结构入土深度的计算法、支撑加预应力及支撑拆除的计算方法等,并应用提出的增量法,首次较完整地对国际上著名的支护土压力Terzaghi-Peck表观土压力给出了理论解释,对岩土的变形模量提出采用承载力反算的经验方法,为岩土参数的确定提供了更简便的方法.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套新颖的实用计算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基坑支护结构中的一系列设计计算难题,已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应用.

爆炸波在准饱和砂土中的传播规律1897-1902

摘要:在文献[1]所建立的饱和砂土动力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将该模型编制成分析模块并与通用岩土分析软件FLAC接口.模拟分析饱和砂土在爆炸压缩波荷载作用下波的传播特性,分别考虑了准饱和砂土各组分含量等因素对饱和砂土中波传播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准饱和土中含有的少量气体对爆炸压缩波传播以及饱和砂土动力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黄土受强夯扰动的工程特性与环境公害研究1903-1909

摘要: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处理原位测试试验,对强夯引起的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特性、密实度、湿陷性、比贯入阻力和承载力变化等扰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划分了不同的扰动区域;同时对强夯所引起周围建筑物的环境公害进行了分析.在实测统计资料基础上,提出了不利扰动影响系数,该扰动影响系数不仅考虑了振动的基本特征,而且考虑了包括建筑物刚度、强度、高度、基础情况以及隔振措施等综合影响因素,其结果可作为强夯振动的扰动评价依据.

2004全国基桩、无损检测及岩土工程新技术研讨会召开1909-1909

摘要:由中国科院武汉岩土所主办的2004全国基桩、无损检测及岩土工程新技术研讨会于10月~16日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由中科院人教局协办,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湖北武汉无损检测学会承办。

砂岩强度MTS试验及阶段特征的混沌动力学研究1910-1914

摘要:采用MTS815.03电液伺服岩石试验系统对三种强度的砂岩进行全应力-应变试验研究,得出试验曲线呈明显的分段特征,曲线的离散性发生于应变软化阶段.通过对试验数据序列的混沌动力学分析得出:随着单向抗压强度的增加,砂岩全应力-应变过程的系统状态由强混沌态逐渐演化到低混沌态,进而质变为较有序的定常态;砂岩峰后应力-应变阶段曲线的线性性质增强,裂隙系统状态由强混沌态向强有序的定常态演化:砂岩峰前阶段的裂隙系统基本呈现弱混沌状态.该试验方法可靠,对砂岩强度阶段特征的混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应力状态对膨胀土SWCC的影响研究1915-1918

摘要:探讨了应力对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膨胀土的首次干湿循环过程的'滞后'现象明显.应力状态对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影响显著,与常规试验方法相比,一维固结状态和各向等压应力状态下的土-水特征曲线更具线性关系,干湿循环甚至出现了逆向回滞现象.

沉降预测的非等步长灰色时变参数模型1919-1922

摘要: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信息处理原则,在灰色模型中引入时变参数,建立了沉降预测的非等步长灰色时变参数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预测系统的时变性和灰色性,在求解过程中,引入遗忘因子以修正预测结果,并根据后验方差比C确定遗忘因子λ的最优值,以提高预测精度.沉降预测实例表明:沉降预测的非等步长灰色时变参数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降低沉降量的预测误差和提高沉降的预测精度.

类土质边坡锚固特性的试验研究1923-1927

摘要:利用锚索抗拔及预应力损失现场试验方法,测试了岩质边坡和类土质边坡的锚固能力及锚索预应力的损失,并计算得到了不同地层中的粘结强度,绘制出锚固体的荷载-位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硬岩地层中仅须锚固2~4 m就能提供近1 000 kN的锚固力;采用20%~25%的超张拉即能达到锚索设计中锚固力的要求.同时,通过锚索的变形与刚度的分析,为类土质边坡锚固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刚度参数.

层状地质体与地下工程开挖三维可视化1928-1932

摘要:地质体与人造工程几何形态极其复杂,其三维可视化是地学的一个难题.通过多层DEM形成层状地质体界面,在此基础上,借助中轴变换技术概念,用地层厚度和地层中层面将地层的形状特征及拓扑关系表现出来,建立了一个判断地层任意位置属性值的方法,藉此运用空间插值技术、等值线生成技术、扫描表示技术等可视化技术将地层以及地下工程开挖绘制出来,避免了复杂的开挖体元属性及形体判断和开挖面与体元求交过程.采用此方法实现了某水电站地层与厂房基坑开挖三维可视化.

岩体材料物理网格对流形元覆盖系统形成的影响1933-1936

摘要:流形元的数学覆盖与物理网格相对独立,使流形元覆盖系统的形成比有限元单元网格的形成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但在形成流形元覆盖系统时对物理网格也有一定的依赖.笔者讨论了使用规则网格作为数学覆盖时,岩体材料普遍存在的裂隙和岩层界面这两种物理网格对流形元覆盖系统形成的影响,指出数学覆盖的构造要与岩体裂隙和岩层界面相适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流形元覆盖系统的形成方法,有利于流形元法应用于大型岩体工程问题.

沉管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分析1937-1941

摘要:基于现场试验检测结果,分析了沉管于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在砂土中的抗拔破坏模式和应力传递机理,运用极限平衡原理研究了抗拔承载力,得到了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对工程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两者较为一致.现场试验表明,未达破坏荷载前,抗拔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与变形有较明显的线性关系;抗拔碎石桩破坏性状明显,能明确得到抗拔碎石桩的破坏荷载.

砂土地震液化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1942-1946

摘要:在简要分析BP算法的基础上,应用BP网络的理论与方法,选取烈度、震中距、平均粒径、不均匀系数、地下水埋深、砂层埋深、标贯击数、剪应力比等8个实测指标,建立了砂土液化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实例计算与模型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高效性并较规范法、Seed简化法等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说明人工神经网络是解决非线性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