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岩土力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 42-1199/O3 国内刊号
  • 1000-7598 国际刊号
  • 2.0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岩土力学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岩土力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简讯、岩土工程研究、数值分析、测试技术

岩土力学 2004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岩土力学杂志简讯
第六届全国塑料排水与加固工程技术研讨会通知(第1号)1049-1049

六面体单元等参逆变换的一种迭代解法1050-1052

摘要:提出了六面体等参逆变换的一种迭代解法,它不仅克服了三维问题中线性迭代格式因初值不同而不能保证收敛的缺陷,而且也避免了求解高次方程,只需进行简单的迭代就可以方便求出局部坐标.

用曲线拟合的方法预测软土地基沉降1053-1058

摘要:讨论了采用曲线拟合方法预测地基沉降的理论基础,分析比较了四种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根据多个工程实测沉降资料,研究了这四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优缺点,提出了应用曲线拟合方法预测实际工程地基沉降的具体技术思路和原则.

关于分级单屈服面模型的几个问题的探讨1059-1062

摘要:在大理岩、红砂岩和花岗岩的单轴压缩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极限包络线可以大致设为一条平均直线,利用此直线可以确定其斜率和粘结应力.用于计算硬化的两个硬化系数应选取应力-应变曲线上应力峰值前若干点的数据计算.试验发现岩石的破坏与阶段改变处相距不远,不能用Desai提出的方法确定阶段改变参数n.笔者认为取稍大于2的值是比较合适的.在预测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时,提出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把岩石初始压密阶段的终点作为初始状态,用该点的应力状态计算初始的硬化参数和累积塑性应变.

局部加载条件下二维土质边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1063-1067

摘要:借助Hill的材料应变局部化原理和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应用声学张量示踪边坡失稳滑移线发生和发展,提出了局部加载条件下的确定边坡失稳滑移线的方法.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应用边坡材料的塑性一致性条件或滑移线两侧的应力连续条件,即应变局部化条件,检测每一个高斯点的声学张量行列式的值,当其等于或接近0时,标出滑移萌生的位置、方向,模拟边坡滑移线萌生和发展过程.

基岩表面地脉动谱比研究1068-1071

摘要:目前,场地影响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理论法和经验法.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法属经验法.这种方法将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的最大值对应的频率和幅值分别看作是观测场地的卓越频率和放大因子.虽然该法在国内外很多工程实例中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但由于这种方法建立过程中应用了许多假设,所以很多地震工程学家对这种方法持怀疑态度.本文讨论了基岩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为1这一假定的合理性.并采用泊松弹性半空间模型,应用概率分析方法考虑地脉动的随机性,推导了地下体波斜入射弹性半空间自由表面形成地脉动的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表达式.通过计算论证体波斜入射泊松弹性半空间形成的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特性.结果表明:当地脉动主要成分为体波时,基岩表面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接近于1;当地脉动主要成分为面波时,基岩表面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介于0.54~0.79之间.对泊松基岩,该比值是0.68.

无粘性管涌型土的判定1072-1076

摘要:按照在渗流作用下无粘性土颗粒移动的难易程度,可将其颗粒分为骨架颗粒、阻塞颗粒和可动颗粒三类.如果土体中存在较多的可动颗粒,该土体就可能发生管涌.据此,提出一个判定土体是否可能发生管涌的新方法,可以同时考虑土体的颗粒级配和密实度的影响.通过关管涌实验,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体的密实度对骨架孔隙的最小孔径、界限粒径、可动颗粒含量和阻塞颗粒含量的影响.

岩体初始应力场的遗传算法与有限元联合反演法1077-1080

摘要:岩土工程问题的有限元分析一般需要考虑初始应力场.实际工程中,岩体往往为非线性.本文采用遗传算法与有限元联合反演法求解非线性岩体初始应力场,通过算例说明文中所提方法是合理的,可在工程应用中推广.

温度影响下的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问题探讨1081-1084

摘要:对非饱和黄土土样的实验结果揭示出,对于初始含水量均布的土样,在两端施加温差后,冷端的含水量增大,热端含水量减小.在温度差作用下,温度差越大,土体密度越小,水分迁移特征越明显,土样两端含水量差越大.当初始含水量较大和较小时,温度差引起的含水量差均较小;当初始含水量适中时,温度差引起的含水量差值较大.基于实验结果,考虑含水量和密度的影响,得到温度梯度引起含水量梯度的表述关系式,计算和实测结果验证了该表述式的可靠性.据此得到了考虑温度影响的非饱和黄土水势的表述式,该式考虑了土体密度、温度梯度、含水量和含水量梯度对水势的综合影响,对实验土样的计算结果反映了水分的稳态分布.

裂隙化硬岩洞室围岩失稳分析方法1085-1088

摘要:根据岩体的力学介质分类和块体理论及赤平投影,结合工程实例,推导了滑动方向的计算公式,研究了裂隙化岩体地下采空区围岩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华北某大型地下采空区围岩的稳定性,展示了该模型的实用性.

加筋均质边坡稳定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研究1089-1092

摘要:采用正交分析表设计单指标多因素试验,通过荷兰法和瑞典法计算加筋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结合20 m高土工格栅加筋边坡算例,分析了各因素对加筋边坡稳定影响的敏感性,按其大小依次为:粘聚力、内摩檫角、地震作用、重度、筋层数、筋材抗拉强度、坡比、筋层间距、地面超载和地下水位.重点讨论了加筋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并认为在边坡工程中,如果条件许可应优先采用粘聚力高、内摩檫角大的填料,需要加筋时,在总加筋力相等的前提下,铺设多层强度适中的格栅比少量高强度格栅的加筋效果好.

土工合成材料在沥青路面的应用及其设计1093-1098

摘要:随着交通量和轴载的增加,对路面使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路用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沥青路面进行了大量的室内与现场试验及理论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土工合成材料能有效防止各种病害,改善路面的使用性能.对目前土工合成材料在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的几种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美国地沥青协会(AI)所提出沥青路面罩面的设计程序,介绍了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沥青罩面加筋,以减薄罩面厚度的设计方法.

河滩相软土地基路堤沉降变形分析1099-1101

摘要:根据伊洛河河谷平原的河滩相软土地基沉降观测结果,用指数法和双曲线法,并配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分析,推算了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及固结参数,运用于沉降计算,发现结果比室内试验更与实际接近.对路堤填筑过程中实测沉降资料的深入分析,总结出填土高度对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临界填土高度为2.5 m.

不同开挖工序对连拱隧道中墙的影响1102-1106

摘要:针对筲箕湾连拱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两种不同工序的模拟计算,计算中墙在两种不同开挖工序下的强度、变形与稳定性,比较不同开挖工序对隧道中墙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墙是连拱隧道最主要的受力构件,非对称开挖容易在中墙上引起较大偏心荷载.根据计算结果来评价开挖工序的优劣,对连拱隧道的开挖过程提出一些建议.

桩的轴向静载-沉降曲线的模拟分析1107-1110

摘要:根据桩在竖向静载下的荷载分布与传递规律以及桩的沉降组成,运用功能互等定律,对桩-土的共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在对桩侧介质进行常规勘察和力学性能测试的基础上,可对桩进行的沉降分析的数值模拟法,该模拟法能较精确地确定桩的轴向静载-沉降曲线.并运用实例论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水平荷载下桩的可靠性分析1111-1115

摘要:由于桩及桩周土的材料性能参数的不确定性,桩的响应也是不确定的.在考虑桩的水平荷载、桩周土反力及桩的刚度等不确定因素情况下,采用一阶可靠度分析方法对水平受荷桩的最大弯矩及桩顶的最大位移进行了可靠性分析,进而,考虑分布参数的不确定性,用点估计法预估桩的失效概率,对给定的p-y曲线进行桩的可靠性分析.研究表明,在失效概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水平荷载下基桩的失效概率与随机变量的分布类型假定有较大关系,随机变量分布参量的不确定性只会对桩的失效概率产生较小的影响.

三维岩体质量的多重分形评价及分类1116-1121

摘要:岩体中结构面的存在往往会对岩体质量造成显著影响.笔者剖析了传统岩体质量指标的不足,以白云鄂博铁矿主矿边坡岩体为例,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利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法仿真出三维岩体结构网络图,从多重分形几何的角度出发,计算和绘制出其表征岩体结构分布和复杂性的多重分形谱,对岩体质量作出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并且进行了岩体质量的多重分形分类.

三峡水库某库段岩体裂隙网络模拟研究1122-1126

摘要:为合理评价三峡水库某库岸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整治提供依据,对区内岩体进行了裂隙调查及网络模拟研究.研究基于Monte-Carlo模拟方法,在技术上进行了探讨和一定改进.如采用了聚类分析法确定裂隙优势产状、用直接法产生随机数、广义RQD t及裂隙线连通率的计算等.根据野外调查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研究区发育有3组优势裂隙、平均迹长1.45 m左右.间距一般服从对数正态或负指数分布,而走向和迹长基本上不服从常规分布.裂隙线密度在3-6条/m、t=0.1 m时RQD t值在90 %左右、t = 0.7 m时RQD t值为10 %-20 %、RQD t值变化可能影响库岸岩体在不同方向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