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岛弧的前世今生

作者:吴福元; 王建刚; 刘传周; 刘通; 张畅; 纪伟强

摘要: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边界是地质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因而它们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依据应力性质的不同,地球上板块的边界类型有扩张的洋中脊、汇聚的俯冲带和调节板块运动差异的转换断层三种。就汇聚型板块边界而言,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洋-洋俯冲的大洋或洋内岛弧带(Intra-oceanic arc)、洋-陆俯冲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带和陆-陆接触的大陆碰撞带三种。相对而言,大洋岛弧的研究程度最低。传统认为最典型的大洋岛弧--日本诸岛,已不再被认为是洋-洋俯冲的产物,因为已有研究显示它是从亚洲大陆裂解的碎块。根据目前的调查,现今的大洋岛弧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以太平洋与菲律宾板块间的Izu-Bonin-Mariana弧和太平洋-澳大利亚间的西南太平洋岛弧为代表。大洋岛弧研究的最重要问题是,洋洋之间如何产生了俯冲。目前多倾向于认为:大洋中的转换断层可使不同时代的大洋岩石圈相互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较老的岩石圈由于冷却时间较长而密度相对较大,因而可下沉而俯冲到较年轻的岩石圈之下。这一模型也被誉为蛇绿岩形成的初始俯冲定律(Subduction Initial Rule,简称SIR)。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全球还没发现有转换断层转变为俯冲带的实例。更何况,全球大洋中发育如此众多的转换断层,但为何只在西太平洋发育大洋岛弧?本文通过对资料的总结还发现,这些大洋岛弧基本都是从亚洲或者澳大利亚大陆东部边缘裂解的碎块,只是后期的弧后扩张作用使裂解的碎块发生强烈的改造,形成具有类似大洋岩石圈的特点。目前提出的洋-洋自发形成俯冲带的模型并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际地质事实的支持。但在加勒比海、斯科舍海和阿留申地区,大洋岛弧的出现与洋底高原诱发的俯冲带跃迁或俯冲极性反转有关。因此,板块构造理论中的洋�

分类:
  • 期刊
  • >
  •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
  • 基础科学
  • >
  • 地质学
收录: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 国家图书馆馆藏
  • EI 工程索引(美)
  •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
  • Pж(AJ) 文摘杂志(俄)
  • 知网收录(中)
  • CA 化学文摘(美)
  • 万方收录(中)
  • 维普收录(中)
  • 上海图书馆馆藏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
  • 文摘杂志
  • 哥白尼索引(波兰)
关键词:
  • 大洋岛弧
  • 弧后扩张
  • 蛇绿岩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岩石学报

期刊级别:SCI期刊

期刊人气:1522

杂志介绍: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快捷分类:地质
国际刊号:1000-0569
国内刊号:11-1922/P
邮发代号:82-947
创刊时间:1985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A4
下单时间:1-3个月
复合影响因子:2.84
综合影响因子: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