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岩石学报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11-1922/P 国内刊号
  • 1000-0569 国际刊号
  • 2.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岩石学报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岩石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

岩石学报 2018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跳出南海看南海——新特提斯洋闭合与南海的形成演化3467-3478

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参与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南海和青藏高原都是新特提斯洋闭合的产物,而非前人所说的南海是由青藏高原碰撞导致的中南半岛逃逸所形成。与青藏高原碰撞隆升机制不同,南海是新特提斯闭合后期弧后拉张的结果。新特提斯洋位于北边的欧亚大陆与南面的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呈东宽西窄的喇叭型。在西部,新特提斯洋向北的俯冲可能在侏罗纪就开始了,局部形成了弧后盆。约130Ma前,由于凯尔盖朗等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新特提斯洋脊也开始向北漂移。由于新特提斯洋东部宽度较大,弧后拉张明显,形成了古南海。新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一个重大事件是洋脊俯冲:从菲律宾经福建及两广到青藏高原,均有100Ma左右的埃达克岩产出,是洋脊俯冲的产物。其中,菲律宾、福建、广东埃达克岩形成了斑岩铜金矿床;而在青藏高原,埃达克岩虽有矿化,但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斑岩铜金矿床。同时期,华南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大规模挤压事件,与洋脊俯冲契合。这次挤压事件可能导致了古南海闭合的开始。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冈底斯出现高温岩石——埃达克质紫苏花岗岩;其北面有~110Ma短时间内发生的大规模花岗岩事件。考虑到板块重建的结果,这些埃达克岩和华南短时间挤压事件的时空分布显示新特提斯洋脊在约100~110Ma,近似平行于俯冲带俯冲到了欧亚大陆之下;其前片下沉,扰动软流圈,形成大规模岩浆活动;后片则缓慢后撤,于~80Ma形成了A-型花岗岩。这些A-型花岗岩多属于A2型,受到了还原性板块俯冲的影响而普遍含锡,形成了全球60%的锡矿。俯冲板片的后撤,导致了拉张,可以合理解释南海北缘的“神狐运动”。随着俯冲板片后撤,俯冲角度加大,形成新的弧后拉张,于~33Ma出现洋壳,形成了南海。青藏高原碰撞�

LA-(MC)-ICPMS 和(Nano)SIMS 硫化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原位分析与矿床形成的精细过程3479-3496

摘要:硫化物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包括LA-ICPMS定点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和(Nano)SIMS微量元素面扫描分析,以及SIMS、NanoSIMS和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点分析和面扫描。这些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取不同期次硫化物微量元素含量、丰度分布图像、硫同位素比值和分布特征,结合微区时间分辨信号谱图、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等,在矿床学的成矿元素行为与赋存状态、成矿元素置换反应、成矿流体与硫的来源、矿石矿物的化学分带性、矿床成因模型等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以探讨矿床的精细成矿过程。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和同位素LA-(MC)-ICPMS和(Nano)SIMS分析,需要降低仪器和分析方法的系统误差,克服严重的基体效应和同位素分馏效应。

北大别铙钹寨榴辉岩的多期变质与熔流体交代作用3497-3508

摘要:铙钹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被认为是北大别地体下方岩石圈地幔的碎块,并随着三叠纪的华北和华南的大陆碰撞而一同经历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陆-陆碰撞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物质迁移、多期变质和熔流体交代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信息。本文应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对铙钹寨榴辉岩进行了系统的元素环带、出溶结构和熔体包裹体研究,揭示出该岩体至少经历了三期变质事件,两期矿物出溶和两期熔体交代过程。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含金红石出溶体的石榴石核部+其内包裹的绿辉石,石榴石中金红石±磷灰石矿物出溶体和绿辉石包裹体中的金红石±石英±磷灰石出溶片晶指示该岩体确定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流体活动以高盐度的卤水±氮气的流体为主,峰期变质作用过程中无熔体活动痕迹。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为Ⅱ期石榴石+紫苏辉石+基质具有出溶石英片晶结构的富Na单斜辉石,流体活动以CO2流体为主,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在折返初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之前存在一期小规模的硫化物熔体活动。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矿物组合为透辉石+角闪石+长石,流体活动以低盐度水溶液为主,并伴随着一期壳源的硅酸盐熔体交代事件。根据矿物环带、出溶结构和熔体包裹体化学组合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出了该岩体较为完整的变质演化和熔-流体交代的P-T-t-E/F/M轨迹。

山东邹平王家庄铜(钼)矿床蚀变围岩中含云母流体包裹体的成因及其意义3509-3524

摘要:王家庄铜(钼)矿床位于鲁西邹平火山岩盆地。矿床围岩,即王家庄复合岩体,主要由闪长岩、二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等组成。从岩体周边向内到矿体,依次出现钾蚀变带、钾硅化蚀变带和强钾硅化蚀变带。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矿石:深部蚀变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的早期浸染状矿石和浅部角砾岩化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石英脉矿石。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砷黝铜矿和辉钼矿等。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除了证实有前人确定的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石盐的高盐度包裹体外,还在钾硅化蚀变-矿化围岩中发现含云母的流体包裹体。它们多随机或成群分布于石英晶核和生长环带中。岩相学、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含云母的流体包裹体主要由水液相+气相+白云母(黑云母)组成,其相比例随石英晶体不同或是相对稳定,或是有很大变化。显微测温表明,含云母的流体包裹体中水溶液的冰点和均一温度有很大变化,而主要集中在-5~10℃和310~360℃。热液金刚石压腔(HDAC)加热实验显示,含云母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高达773~790℃,由此估算的均一压力高达275~380MPa,将大大超过地质推断的合理范围。对含云母流体包裹体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不属于熔融包裹体范畴,而是钾硅化蚀变阶段捕获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是从中酸性岩浆结晶作用晚期分离出来的富K-Al-Si组分、挥发分、盐类和成矿金属元素的含水流体中非均匀捕获的产物。伴随裂隙开放和压力温度迅速降低,导致大量白云母(少量黑云母和硅酸盐等)从富K-Al-Si组分的含水流体中结晶出来,沉淀在正在结晶的石英核部或生长表面坑穴,随后与石英周围的流体介质一起被捕获,成为含云母流体包裹体。含云母流体包裹体属于岩浆作用晚期自交代作用产物,它们与含石盐包裹体的�

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型马扎拉Au-Sb 矿床和沙拉岗Sb 矿床流体包裹体He-Ar 同位素组成:对成矿流体来源的制约3525-3538

摘要:马扎拉Au-Sb矿床和沙拉岗Sb矿床是藏南金锑成矿带中典型的造山型矿床。马扎拉Au-Sb矿床中矿体以含金辉锑矿石英脉的形式产于下中侏罗统陆热组地层中,主要组成矿物有自然金、辉锑矿、石英和碳酸盐矿物;沙拉岗Sb矿床中矿体主要以辉锑矿石英脉的形式产于下白垩统多久组地层和辉长岩体中,主要组成矿物为辉锑矿、辰砂、锑华、石英和少量碳酸盐矿物。在两个矿床的矿脉石英和辉锑矿中均发现有三类原生和假次生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CO2-水溶液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马扎拉Au-Sb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60~280℃,沙拉岗Sb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40~240℃。He-Ar同位素分析显示马扎拉Au-Sb矿辉锑矿石英脉矿石中辉锑矿和石英以及赋矿地层中沉积层状硫化物中黄铁矿的流体包裹体均具有低的3He/4He比值,分别为0.01382~0.05642Ra和0.03353~0.08744Ra,40Ar/36Ar比值具有比较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46.8~4770.1和349.4~2689.1;沙拉岗Sb矿床中辉锑矿样品的3He/4He比值为0.02385~0.11488Ra,40Ar/36Ar比值变化小,为300.6~537.5。与藏南Au-Sb成矿带中造山型Au矿床成矿流体中含一定量的幔源挥发份相对比,马扎拉Au-Sb矿床和沙拉岗Sb矿床成矿流体中均无幔源流体的参与,马扎拉Au-Sb矿床成矿流体为壳源变质流体与改造型饱和大气水形成的混合流体;沙拉岗Sb矿床成矿流体以改造型饱和大气水为主,并有壳源变质流体的加入。

豫西双河金矿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3539-3552

摘要:双河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卢氏金多金属矿集区,为一石英脉型金矿;矿体呈脉状产于中元古代宽坪群石英二云母片岩切层断裂中;金主要产在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铁白云石脉中。以含金石英矿脉为中心由内到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矿化及碳酸盐化。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无矿白石英、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铁白云石组合和石英-方解石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双河金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H2O-CO2包裹体、H2O包裹体、含子晶(NaCl、CaCO3)包裹体和含C单质包裹体。显微测温学研究表明,成矿早阶段乳白色石英中包裹体类型有H2O-CO2包裹体和H2O包裹体,H2O-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0~350℃,盐度为3.89%~16.55%NaCleqv;H2O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20~285℃之间,盐度为1.40%~1.70%NaCleqv。成矿主阶段烟灰色石英中包裹体类型包括H2O-CO2包裹体、H2O包裹体、含NaCl子晶包裹体和含C单质包裹体,其中H2O-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9~345℃,盐度为3.33%~20.23%NaCleqv;H2O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80~348℃之间,盐度为0.88%~14.97%NaCleqv;含NaCl子晶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10~359℃,盐度为30.92%~42.50%NaCleqv。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与变质水(δ18O水=5.3‰~8.6‰,δD=-72.6‰~-38.4‰);热液碳酸盐的δ13CV-PDB值为-7.5‰~-5.2‰,δ18OV-SMOW值为14.7‰~17.0‰。包裹体及C-H-O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流体的沸腾及水岩反应可能是双河金矿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广西大厂矿田高峰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3553-3566

摘要: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是世界著名的锡矿产地之一。矿田内绝大部分锡锌资源量分布在西成矿带的高峰和长坡-铜坑两个矿床之中,其中赋存在中泥盆统生物礁灰岩中的高峰100号体以其品位高(Sn1.79%、Zn10.1%、Pb5.21%、Sb4.8%、Ag235g/t)、规模大(矿石量超过1300万吨)而在整个大厂矿田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SEM-CL)图像分析的基础上,对高峰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早期锡石-毒砂-磁黄铁矿阶段和成矿晚期硫化物-硫盐-碳酸盐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及其气相成分的激光Raman光谱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早期锡石-毒砂-磁黄铁矿阶段石英和锡石中主要发育富含CO2和CH4气相流体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360~410℃和3%~6%NaCleqv;成矿晚期硫化物-硫盐-碳酸盐阶段石英中则仅发育气-液两相盐水流体包裹体,具有相对低的均一温度(270~310℃)和盐度(3%~6%NaCleqv)。石英和锡石的H-O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对比矿田内其他矿床,进一步发现高峰矿床富CO2气相流体的盐度(3%~6%NaCleqv)与拉么矽卡岩型Zn-Cu矿床富CO2气相流体的盐度(7%~9%NaCleqv)相近,认为高峰矿床与拉么矿床可能具有相同的成矿流体来源,两者均来源于深部岩浆房中分异出的超临界流体。高峰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矽卡岩阶段富CO2气相流体的压缩和冷却(vapor contraction and cooling)。流体冷却过程可能是锡石-硫化物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高峰矿床-200m中段以上矿体,锡石和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CO2和CH4气相流体包裹体为主,而缺失多子晶流体包裹体组合,推测高峰矿床-200m中段以下可能存在富含成矿金属的高密度卤水,从而形成高品位的锡多金属脉状矿体或矽卡岩型Zn-Cu矿体。

稀土元素在热液中的迁移与沉淀3567-3581

摘要: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全球稀土资源需求不断上涨,此外稀土元素作为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等有关地球科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深受地球科学界的重视。而热水溶液体系中稀土元素迁移、富集、沉淀及分馏机制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对于理解稀土成矿作用、稀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示踪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稀土元素在热液体系中迁移、沉淀以及轻、重稀土分馏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不同稀土络合物的稳定性、溶解度以及搬运稀土元素的能干性进行了阐述,最后展望了“稀土元素在热液中迁移与沉淀”研究中仍需完善及拓展的方向。

内蒙古迪彦钦阿木超大型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3582-3596

摘要:迪彦钦阿木钼矿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二连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本文主要对迪彦钦阿木钼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及硫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迪彦钦阿木钼矿发育有四个成矿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石英-萤石-碳酸盐阶段。矿床不同阶段的流体包裹体中,富气相(V类)、富液相(L类)和含子晶(S类)包裹体大量共存。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92~>600℃,盐度分为两部分:5.36%NaCleqv(L类)和32.39%~64.90%NaCleqv(S类);第二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92~510℃,盐度为4.49%~19.92%NaCleqv(L类)和28.43%~70.21%NaCleqv(S类);第三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6~388℃,盐度为2.24%~22.71%NaCleqv(L类)和28.62%~54.64%NaCleqv(S类);第四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最低,均一温度为133~288℃,盐度为0.88%~7.86%NaCleqv。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趋势。前三个成矿阶段L类、V类和S类包裹体大量共存,端元包裹体均一温度相近,盐度相差很大,表明发生了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多期次的流体沸腾作用是迪彦钦阿木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硫同位素研究显示,δ34S值的变化范围是1.78‰~10.41‰,暗示着迪彦钦阿木钼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

大兴安岭中南段扎木钦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来自S、Pb 同位素的制约3597-3610

摘要:扎木钦铅锌银矿床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是近些年来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新发现的一处大型多金属矿床.扎木钦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层状、似层状赋存于白音高老组中酸性火山岩中;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以及矿物之间的共生组合、穿切关系,划分出毒砂-黄铁矿阶段、铅锌金属硫化物阶段、银矿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四个主要成矿阶段.在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详细总结研究的基础上,为探讨扎木钦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本文对矿床中主要金属硫化物开展了S、Pb同位素组成分析.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扎木钦矿床中δ34S值为4.4‰~ 5.8‰,平均值为5.05‰,数值均一,变化范围小,具有塔式分布特征,指示硫来源于深源岩浆.铅同位素测试结果为:2016Pb/204Pb值为17.761 ~18.291,平均值为18.130;207Pb/204Pb值为15.509 ~ 15.671,平均值为15.593;208Pb/204Pb值为37.800~ 38.205,平均值为38.032,上述结果显示其铅同位素组成稳定.μ值为9.30~9.69,ω值变化范围为34.57 ~38.15.各项分析数据及图解指示铅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特征.扎木钦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与大兴安岭地区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的金属矿床特征极为相似,矿床成矿与早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是深部岩浆流体逐步演化的产物,矿床成因类型为陆相火山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铟矿床时空分布、成矿背景及其成矿过程3611-3626

摘要:铟是一种稀散金属元素,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导致其难以形成独立的矿床,均以伴生矿产的形式产出于富锡岩浆热液与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系统,以及相对贫锡的海底(火山)热液系统。研究表明,铟矿床广泛分布于活动的大洋或大陆板块边缘,成因上主要与板块俯冲以及碰撞作用密切相关,少量与火山岩以及喷流沉积岩相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有利构造背景则是弧后环境和裂谷环境。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铟的巨量堆积作用主要有新第三纪、白垩纪、泥盆纪三个时期,对应的矿化类型分别以浅成低温热液-锡多金属脉型、矽卡岩型以及块状硫化物(VMS)型矿床为主,其中与铟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浆岩多为A型或S型花岗岩。铟独立矿物目前报道约15种,主要包括自然铟、硫铟铜矿、铟石、樱井矿、羟铟石等,其中以硫铟铜矿最为广泛。绝大多数铟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其次为黝锡矿、锌黄锡矿、黄铜矿、锡石、黝铜矿、砷黝铜矿等。富铟闪锌矿通常形成于高温热液体系,常显示阶段性富集特征,最普遍的置换机制为(Ag,Cu)++In3+2Zn2+。文章指出为完善铟金属成矿理论,需进一步加强铟的成矿物质来源、铟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其与主矿种成生关系的研究。

浙西南松阳地区石榴辉石岩变质作用演化与地质意义3627-3642

摘要:浙西南松阳地区的八都群中分布有一套基性变质岩:石榴辉石岩与石榴角闪岩,其变质作用演化特点目前尚不明确。根据岩相学和矿物微区化学系统研究,发现石榴角闪岩是由石榴辉石岩退变而来,而非由榴辉岩退变而来,并经历了三个变质演化阶段,分别为峰期高压麻粒岩相阶段(M1),其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次透辉石±钛铁矿±石英;峰后近等温减压中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M2),以出现典型的减压反应结构和斜方辉石+斜长石(An90-92)为标志;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3),以角闪石+斜长石(An33-53)+钛铁矿±次透辉石±石英等退变矿物组合为特征。相平衡模拟与传统地质温压计结合限定M1期温压条件为P=11.6~12.5kbar,T=780~840℃,M2期温压条件为P=7.4~8.2kbar,T=800~880℃,M3期温压条件为P=6.6~7.5kbar,T=500~560℃,三个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具有典型的顺时针近等温减压型ITD型特征,这种演化轨迹通常代表加厚下地壳快速折返地表的动力学过程,因此,该项研究对华夏地块构造作用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阿尔金尤努斯萨依花岗质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3643-3657

摘要:南阿尔金尤努斯萨依地区首次发现一套高压麻粒岩相特征矿物组合的含蓝晶石石榴子石的花岗质片麻岩,其矿物组合为Grt+Ky+Per(+Ksp)+Ru+Q。依据矿物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基于THERMOCALC3.40程序平台,计算出P-T视剖面图,并结合矿物等值线、矿物组合稳定域及三元长石温度计等,确定其早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970~1010℃,P=23.2~25.3kbar,达到了榴辉岩相变质条件。同时,根据岩相学观察获得的矿物共生组合与矿物变质显微结构以及P-T视剖面图,可识别出该岩石在早期变质之后还经历了以矿物组合Grt+Ky+Per(+Ksp)+Pl+Ru+Q为代表的麻粒岩相、以及Grt+Ky+Ksp+Pl+Bi+Ru+Ilm+Q为代表的麻粒岩-高角闪岩相和以Ky+Ksp+Pl+Q+Bi+Mu+Ru+Ilm为代表的角闪岩相三期退变质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顺时针型降温降压的退变质P-T演化轨迹,指示出与大陆俯冲-深俯冲相关的高压变质事件和俯冲碰撞后的折返事件。利用LA-ICP-MS进行的锆石原位微区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该高压岩石峰期变质年龄497.8±2.7Ma,与南阿尔金地区已发现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完全一致,表明它们应属同一变质岩带;其原岩形成时代为900.2±4.1Ma,与南阿尔金已报道的正变质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指示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原岩属性。这套花岗质高压麻粒岩的确定为进一步约束南阿尔金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时空分布规律提供了新的限定。

北天山西部温泉岩群中石榴角闪岩的岩石学和变质作用P-T 轨迹研究3658-3670

摘要:北天山西部温泉岩群中新发现的石榴角闪岩对于研究中亚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详细的岩相学和相平衡模拟的结果表明,石榴角闪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升温升压进变质阶段,以石榴子石中包裹绿帘石为特征,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钛铁矿+绿帘石,峰期变质条件为700℃/9.6kbar,可能发生的变质反应为角闪石+绿帘石+石英→石榴子石+斜长石+水;(2)近等温降压退变质阶段,以石榴子石周围发育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组成的“白眼圈”结构为特征,可能发生的变质反应为石榴子石+石英+水→角闪石+斜长石;(3)降温降压退变质阶段,以石榴子石发育绿泥石化为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测石榴角闪岩形成于晚奥陶世古亚洲洋俯冲消减的环境中。

北秦岭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的多期次部分熔融3671-3689

镁同位素在"白云岩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3690-3708

摘要:困扰几代地质学家的“白云岩问题”不仅是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而且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密切相关。传统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均不能对其形成过程及Mg离子来源提供很好的约束。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镁(Mg)同位素已经在白云岩问题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Mg同位素地球化学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白云岩的Mg同位素数据。此外,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实验与实际观测等方法,对白云岩(石)形成过程中的Mg同位素分馏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为Mg同位素在白云岩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计算、实验模拟和实际观测的Mg同位素分馏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模拟或实际观测的Mg同位素分馏未达到平衡,另一方面可能是实际白云岩的形成过程与理论过程不同。由于直接根据Mg同位素值判断白云岩成因存在较大难度,基于典型的白云石化地质模式,最新的研究建立了两个Mg同位素地球化学数值模型(DAR模型、AF模型),用于模拟不同白云石化过程中的Mg同位素变化,可对白云石化过程及Mg离子来源进行定量-半定量研究。其中DAR模型用于模拟海水白云石化过程的Mg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而AF模型用于模拟流动水体白云石化过程的Mg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这两个模型可以示踪白云岩的Mg离子来源并区分不同白云石化过程。尽管目前已建立的Mg同位素地球化学模型总体框架正确,但在适用范围和参数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仍需要在后期研究中不断完善。

大氧化事件在山西滹沱群中的记录: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资料分析3709-3720

摘要:古元古代早期爆发了全球性大氧化事件(GOE),诱发了休伦冰川事件(Huronian Glaciation Event,HGE)和2.3~2.06Ga的拉玛岗地-瓦图里碳酸盐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Lomagundi-Jatuli Event,LJE)。滹沱群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古元古代沉积地层,变质程度最低,地层学研究程度高,是探索GOE以及HGE和LJE的理想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和分析滹沱群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研究结果,我们发现:(1)滹沱群主体未显示δ13Ccarb正漂移现象,但下部大石岭组有高达3.5‰的δ13Ccarb正异常;(2)显示δ13Ccarb正异常的大石岭组可能形成于2.08Ga之前,未显示δ13Ccarb正异常的东冶亚群可能形成于2.06Ga之后;(3)五台地区记录休伦冰川事件的冰碛岩应发育在大石岭组之下,即四集庄组砾岩。总之,滹沱群形成于2.3Ga之后,下部豆村亚群沉积于HGE或LJE期间,可能保留了更显著的δ13Ccarb正漂移信息及冰川沉积记录,中部的东冶亚群沉积于LJE之后,不存在δ13Ccarb正漂移。

柴达木盆地东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3721-3738

摘要: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连续而弯曲的加里东期造山带。造山带内发育一系列右行走滑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与古地磁资料所揭示的柴达木地块在早古生代的相对逆时针旋转息息相关。本文提出,柴达木盆地周缘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它是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和柴达木地块逆时针旋转牵引造山带发生弯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