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岩石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569
  • 国内刊号:11-1922/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94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84
  • 综合影响因子:2.6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岩石学报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及矿床模型——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摘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绝大多数发育于白垩纪火山盆地,仅程潮和金山店出现于隆起区;成矿时间上分为两个时代,即133-130Ma和127-125Ma。按照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鉴别出4个成矿系统:即在隆起区与石英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铁矿(系统1);在火山盆地内,与大王山(或砖桥)旋回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包括,磷灰石-磁铁矿型铁矿、类矽卡岩型铁矿、矿浆型铁矿、热液型硫铜金矿、热液型铅锌矿)(系统2)和与二长-正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系统3);与娘娘山(或浮山)旋回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铜(金)矿和金铀矿(系统4)。盆地内和隆起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形成时间基本一致,略晚于与辉石闪长玢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系统2),但早于铜金铀为主的成矿系统4。前人以系统2中的磷灰石-磁铁矿型铁矿、类矽卡岩型铁矿和矿浆型铁矿为主,结合其他一些少见或不具工业意义的铁矿类型,提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此文以玢岩铁矿成矿模式为基础,结合4个成矿系统的基本特点,提出了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模型。以上这些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系统和类型及其分带互为找矿标志。
1-14

湘南新田岭大型钨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新田岭矿床是湘南地区一大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与骑田岭岩体早期侵位的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关。分别对该矿床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内的辉钼矿单矿物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矽卡岩型矿石中1件辉钼矿的187Re-187Os模式年龄为159.1±2.6Ma,6件石英脉型矿石中辉钼矿的187Re-187Os模式年龄为159.1-160.2Ma,加权平均值为159.4±1.3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61.7±9.3Ma,与已有的矽卡岩内铁云母Ar-Ar年龄(157.1±0.3Ma)和石英脉内石英流体包裹体的Rb-Sr年龄(157.4±3.2Ma)在误差范围内相吻合,指示新田岭钨钼矿床的成矿时限大致可限定为157.1-161.7Ma,表明钨钼矿化与该区骑田岭岩体早期侵位的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160-163Ma)具有密切的时间关系。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新田岭大型钨钼矿床与骑田岭岩体早期侵位的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而南部的芙蓉锡矿与晚期侵位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更为密切,整个骑田岭A型花岗岩的侵位及相关的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应为一个连续的演化过程,均为南岭地区150-160Ma钨锡多金属爆发式成矿作用的产物。该区在中-晚侏罗世(150-165Ma)岩石圈的伸展减薄背景下,软流圈地幔物质沿着深大断裂上涌,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可能为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及钨锡多金属的成矿大爆发提供了主要的热动力和部分物源。
27-38

湖南金船塘锡铋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湖南东坡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的西段,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对接地带,矿田内以千里山岩体为中心,发育一系列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超大型、大型和中型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金船塘锡铋矿床是东坡矿田内一个以锡铋为主的大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的矽卡岩型矿石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57.2±2.8Ma至162.4±2.4Ma,加权平均值为159.8±2.9Ma,对应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58.8±6.6Ma;这些年龄数据与柿竹园矿床辉钼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151.0±3.5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亦与区内千里山岩体锆石U-Pb年龄(152±2Ma)接近,指示金船塘Sn-Bi矿床与区内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时间和成因关系。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金船塘矿床在内的东坡矿田的成岩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149~161Ma,与南岭地区大规模的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时限(150~160Ma)一致;另外,区域上的研究表明,幔源物质广泛参与了湘南钨锡矿集区晚中生代的成岩成矿作用,指示该区中-晚侏罗世爆发式的成岩成矿作用可能是区域地壳拉张-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39-51

赣南八仙脑破碎带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和年代学研究

摘要:八仙脑矿床为赣南近年确认的较为典型的破碎带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氢、氧同位素和年代学研究,探讨了八仙脑钨矿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和形成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以液体包裹体为主,含少量CO2包裹体,流体具低(150~170℃和200~220℃)、中(250~270℃)和高(290~310℃)等不同的显微测温峰,显示出多期次流体活动相互叠加的特征,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低密度的H2O-CO2-NaCl体系。矿石中石英的δD为-78‰~-65‰,δ18OH2O为4.33‰~6.44‰,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大气降水的混合。利用SHRIMP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分别获得八仙脑矿区成矿黑云母花岗岩和破碎蚀变带中黑钨矿-石英脉的形成年龄为157.2±2.2Ma和157.9±1.5Ma,成岩成矿年龄一致,均为晚侏罗世。结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赣南钨矿形成于华南中生代岩石圈伸展时期的侏罗纪板内拉张环境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同一成岩成矿系统的产物。
52-64

湖南香花铺钨矿床含钙矿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摘要:香花铺矿床是湘南地区唯一的萤石-白钨矿型矿床。本文利用高精度LA-ICP-MS对该矿白钨矿和方解石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原位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的白钨矿表现为LREE富集和正Eu异常特征,方解石则具有LREE富集型和相对平坦型两种稀土配分模式,且均呈现负Eu异常特征。该矿属于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在还原环境下的运移过程中,首先结晶出白钨矿和LREE富集型方解石,而后沉淀形成了具有相对平坦型REE模式的方解石。此外,稀土元素在该区矿物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一现象,在不同微区REE的含量、配分模式以及分异程度等均可能存在差异,其原因除了结晶过程中水动力学条件的变化,还可能与矿物结晶后颗粒外表层受流体作用的改造有关。
65-74

湘南王仙岭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湘南王仙岭岩体由主体电气石黑云母花岗岩和侵入其内部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电气石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235.0±1.3Ma),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155.9±1.0Ma),表明该岩体是两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两期岩石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1.07~1.66,属过铝-强过铝质花岗岩类。稀土元素显示LREE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明显(0.01~0.38)的特征。早期电气石黑云母花岗岩和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值分别为-7.92~+4.61和-10.66~-5.35;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758~967Ma和1875~1538Ma。两期花岗岩均来自于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重熔,其中早期电气石黑云母花岗岩在侵位上升过程中捕获了部分幔源老锆石,成岩过程中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且其源区具有高εHf(t)值的特点。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华南中生代印支期和燕山期均有钨锡矿化作用,印支期花岗质岩浆形成于碰撞挤压作用间隙伸展环境,而燕山期花岗质岩浆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环境。
75-90

江西铜坑嶂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摘要:江西铜坑嶂钼矿是新近发现的中型斑岩型钼矿,矿体主要分布在白垩纪花岗斑岩体内。根据矿物组合和穿插关系可将该矿床分为三个矿化蚀变阶段:钾硅酸盐化阶段、萤石-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辉钼矿阶段和绢云母-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早阶段成矿流体为富含碱质、挥发份的高氧化性岩浆流体,该成矿流体形成压力较大(约1000bar),温度较高(550~〉600℃之间)并发生了沸腾作用,分离出高盐度多相流体包裹体和富气相低盐度包裹体。随着温度的降低(420~440℃之间)和压力的持续释放(320~360bar)成矿流体再次沸腾并导致了钼矿的沉淀。晚阶段与绢云母化等蚀变有关的脉体中大量存在的高盐度(29.58%~44.12%NaCleqv)流体包裹体指示岩浆流体为该蚀变作用的主导,该阶段少数石英脉中富液相包裹体的广泛发育可能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有关。激光拉曼和扫描电镜实验在早阶段流体中检测到Fe3O4、SO2,表明该阶段流体氧化性较高,钾长石化发育,属碱性环境。主成矿阶段流体中还原性气体CH4等的存在,以及辉钼矿与蚀变白云母共生,揭示出该阶段处于相对还原的酸性环境,亦表明氧逸度、pH值变化可能共同导致了钼的沉淀。
91-104

江西冷水坑矿田下鲍Ag-Pb-Zn矿床地质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研究

摘要:下鲍大型Ag-Pb-Zn矿床位于江西冷水坑矿田西南部。矿床地质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可以分三个阶段:(Ⅰ)闪锌矿-黄铁矿阶段;(Ⅱ)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阶段;(Ⅲ)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阶段。岩矿石光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下鲍矿床主要金属硫化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及银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显示,银主要以独立银矿物形式存在,金属硫化物中不可见银极少。银矿物种类主要为螺状硫银矿和自然银,呈裂隙银赋存于铁锰碳酸盐中或呈粒间银分布于铁锰碳酸盐粒间和早期硫化物晶隙间;另有少量硫银锡矿、含银黝铜矿、淡红银矿、金银矿及深红银矿、硫砷铜银矿等银矿物,呈亚显微粒状赋存于铁锰碳酸盐粒间或呈固溶体分离结构赋存于方铅矿、闪锌矿等硫化物中。主要银矿物大量赋存于铁锰碳酸盐中,表明银矿化与铁锰碳酸盐可能存在成因联系。
105-121

鄂东南矿集区程潮大型矽卡岩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程潮铁矿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铁矿,迄今为止对其矽卡岩矿物学特征研究较少。本文以程潮铁矿主要矽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该矿矽卡岩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程潮铁矿石榴石和辉石分别以钙铁榴石和透辉石为主;角闪石主要是韭闪石,其次为铁韭闪石、透闪石、阳起石。其中,早期矽卡岩阶段的石榴石和辉石分别以钙铁榴石和透辉石为主;晚期脉状矽卡岩阶段的石榴石端员组分介于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之间,而辉石则相对于早期矽卡岩阶段的辉石更趋近于钙铁辉石端员。通过矽卡岩矿物学特征研究表明,花岗岩对矽卡岩和矿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33-146

鄂东南地区与铁山和金山店铁矿有关的花岗质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重要地区之一,是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Fe-Au-Mo多金属成矿区带。本文以鄂东南地区铁山岩体和金山店岩体为研究对像,利用原位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探讨该地区岩体成因以及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铁山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8.9±0.96Ma(样品jls1-110)、138.2±0.94Ma(样品jls3)、131.0±1.2Ma(样品jls4)和118.9±1.2Ma(样品jls5),金山店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8.6±0.88Ma(样品jsd),为早白垩世、燕山晚期。铁山岩体石英闪长岩εHf(0)为负值,εHf(t)为负值(-17.3707~-8.31555),一阶段Hf模式年龄(tDM1)平均为1.33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03Ga;金山店岩体石英闪长岩εHf(0)为负值,εHf(t)为负值(-7.81135~-3.45982),一阶段Hf模式年龄(tDM1)平均为1.03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56Ga。铁山和金山店石英闪长岩样品中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该地区为岩体形成时有壳源物质参加的这一可能性,为长江中下游壳源岩浆提供补充。在结合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基础上,可以推断出鄂东南地区早白垩世矽卡岩型铁矿床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环境。
147-165

云南个旧卡房矿田锡-铜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探讨:成矿流体约束

摘要:云南个旧是世界上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区,卡房矿田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铜矿区。卡房铜矿主要的矿床类型有:变玄武岩型层状铜矿和接触带型铜矿,本文主要对前者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测试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并对比研究了接触带型铜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卡房矿田变玄武岩型层状铜矿的成矿流体,属于岩浆流体体系演化的一部分,成矿作用分为三个阶段:石英-磁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Ⅰ)、石英-方解石-黄铜矿-黄铁矿阶段(Ⅱa)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Ⅱb)。从Ⅰ-Ⅱa-Ⅱb成矿流体的温度(平均从363.9℃至283.2℃至185.0℃)显著降低,流体盐度(平均从20.18%NaCleqv至12.59%NaCleqv至11.97%NaCleqv)缓慢降低,流体密度(平均从0.854g/cm3至0.863g/cm3至1.001g/cm3)基本不变。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的挥发份主要为H2O及少量CH4,液相中主要成分为H2O及少量CO2-3。氢、氧同位素研究(δDH2O值介于-98‰~-79‰;δ18OH2O值介于-0.82‰~7.09‰)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在成矿流体上升过程中与地层中的大气降水相混合。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卡房矿田变玄武岩型铜矿中硫化物的硫(δ34S值介于-0.86‰~3.8‰)来源于三叠纪变玄武岩,而花岗岩浆和变玄武岩共同为卡房接触带型铜矿(δ34S值介于-3.2‰~6.2‰)提供了成矿所需的大部分硫。
166-182

云南个旧高峰山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约束

摘要:高峰山花岗岩体位于个旧矿区东区高松矿田南部,为一隐伏岩体,岩性主要为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本文对该岩体进行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以约束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锆石LA-ICP-MSU-Pb定年获得的形成年龄为85.76±0.58Ma,即白垩纪晚期。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高峰山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的特点,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并富集Rb、U、Ta、Pb、Nd,而亏损Ba、Nb、Sr、P、Zr、Eu、Ti;稀土元素总量为(∑REE)为146.7×10-6~236.1×10-6,铕负异常非常明显(δEu为0.03~0.11),具有类似M型的四分组效应。初步研究表明,高峰山花岗岩具有A2型花岗岩的特征,是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母岩浆经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是晚中生代华南西部岩石圈拉张伸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滇东南-桂西一带大规模岩浆活动-成岩事件的产物。
183-198

广西苍梧社洞钨钼矿床花岗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

摘要:广西苍梧社洞钨钼矿是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矿区主要花岗岩类包括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低Si、K,富Na、Al和基性组分特征,属于强过铝质的正常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弱负Eu异常(δEu=0.62~0.70);Ti、Nb、Ta亏损,Th、U、Pb、Zr、Hf富集,Rb/Sr平均值为0.78,明显富集W、Cu、Mo,属于I型花岗岩,为陆内造山带碰撞早期挤压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表现为对钨、钼、铜的成矿专属性。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具有高Si、K,贫Na、Ca和基性组分,属于强过铝质的高钾-中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高,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强负Eu异常(δEu=0.03~0.06);Ti、Ba、K、Eu亏损,Th、U、Sm、Dy、Y、Ho、Yb、Lu富集程度更高,Rb/Sr平均值为7.56,明显富集Sn、Bi,属于燕山晚期岩浆演化程度较高的S型花岗岩,为碰撞后伸展环境的板内花岗岩,表现为对锡、金的成矿专属性。
199-212

福建龙岩大洋-莒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马坑铁矿是一个大型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大洋、莒舟花岗岩分布于铁矿东西两侧,与铁矿关系密切。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测得莒舟花岗岩年龄为129.6±0.8Ma,MSWD=2.3,利用SHRIMP锆石U-Pb定年法测得大洋花岗岩年龄为132.6±1.3Ma,MSWD=1.3,它们都形成于早白垩世,与马坑铁矿辉钼矿Re-Os年龄(130~133Ma)一致。大洋-莒舟花岗岩具高硅、富碱、贫钙镁和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或准铝质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并缓向右倾斜,呈明显铕负异常的"V"型展布;微量元素具有Rb、U、Th、La等元素强烈富集而Ba、Sr、P、Ti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大洋岩体的(87Sr/86Sr)ⅰ值变化于0.70878~0.71349之间;εNd(t)值变化于-7.2~-8.6之间,fSm/Nd=-0.27~0.16,t2DM=1511~1637Ma,(206Pb/204Pb)i=18.588~18.955,(207Pb/204Pb)i=15.660~15.682,(208Pb/204Pb)i=38.935~39.168,μ值介于9.54~9.59,ω值介于36.77~38.13。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大洋-莒舟花岗岩属于高分异壳源型花岗岩,形成于岩石圈减薄的背景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有EMⅡ型富集地幔组分的参与,使花岗岩的地壳留存年龄的降低(1.51~1.63Ga)。
225-242

宁芜矿集区凹山铁矿床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摘要:凹山铁矿床是一个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成矿过程具有多阶段的特征,是宁芜矿集区凹山矿田成矿作用演化的典型代表。本次研究工作,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将主要矿石矿物磁铁矿的形成划分为4个世代,分别为浸染状磁铁矿、角砾状磁铁矿、粗粒脉状磁铁矿和伟晶状磁铁矿,它们是四个成矿阶段的产物。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分析表明,随着成矿作用的演化,磁铁矿主量元素中Ti、Mn、V含量变化微弱,Al、Mg含量增高;微量元素中Ga、Sn及高场强元素Zr、Hf、Nd、Ta含量变化较小;从角砾状矿石到伟晶状矿石Co含量逐渐增高、Sc含量逐渐降低。根据以上成矿各阶段中磁铁矿成分的变化,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凹山铁矿床作为一个高温气液充填矿床,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演化晚期形成的高温富铁流体。在成矿过程中磁铁矿具有同源连续演化的特征,其中隐爆作用诱发了大规模铁沉淀,并为成矿提供了空间,形成了早期的浸染状和角砾状矿石;成矿过程中流体成分不断变化,后期大量挥发份的累积和外源流体的逐渐加入,形成了伟晶状矿石并使得磁铁矿具有了热液成因的特征。
243-257

北秦岭马河钼矿区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本文对北秦岭马河钼矿区桃官坪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西沟斑状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分别获得了157±1Ma(NSWD=13)和153±1Ma(NSWD=14)的谐和年龄,表明其为晚侏罗世侵入体。马河钼矿的形成与这两个侵入体密切相关,据此限定该钼矿床成矿时代略晚于157~153Ma,为侏罗世晚期成矿。桃官坪和西沟花岗岩具有高硅(68.12%~76.33%),富碱(Na2O+K2O=6.35%~10.38%)的特征,K2O/Na2O变化较大(0.91~1.89),A/CNK在0.85~1.14之间,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上富集U、Pb、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Rb、Ba、K、Sr、P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多数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5~0.9),少数样品具有弱正铕异常(δEu=1.05~1.08)。与华北地块南缘与钼矿有关的花岗岩相比,二者均具有高硅、高钾、富碱的特征。但马河钼矿区成矿花岗岩比华北地块南缘的稍基性,这可能是导致马河钼矿的矿床规模比华北地块南缘较小的原因之一。
267-278

华北地块南缘老牛山杂岩体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锆石年龄、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新证据

摘要:老牛山杂岩体位于华北地块南缘。野外侵入关系和锆石LA-ICP-MSU-Pb定年显示,其由晚三叠世(印支期)和晚侏罗(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组成。印支期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和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223±1Ma、222±1Ma和214±1Ma;燕山期为中粒-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52±1Ma和146±1Ma。印支期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的SiO2相对含量低、富碱、高铝,为钾玄系列,准铝质Ⅰ型花岗岩;印支期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富硅、碱、高铝、低镁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准铝质-过铝质Ⅰ型花岗岩;燕山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硅和铝、富碱,低镁的特点,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Ⅰ型花岗岩。组成老牛山杂岩体的花岗岩从早到晚SiO2含量由低变高,MgO、CaO和Na2O由高变低。各期次岩石均表现出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较弱的铕异常。两期花岗质岩石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印支期花岗质岩石的全岩εNd(t)为-11.3~-14.87,tDM为1.7~1.9Ga,锆石的εHf(t)为-9.57~-25.11,tDM2为1863~2841Ma;燕山期花岗岩的全岩εNd(t)为-13.32~-16.83,tDM为1.7~1.9Ga,锆石的εHf(t)为-18.28~-24.79,tDM2为2360~2767Ma,表明该杂岩体的源区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可能与太古宙太华群相似,印支期有年轻地幔物质贡献。
279-301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四拨子-六拨子钼铜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机制探讨

摘要: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四拨子-六拨子钼铜矿位于燕辽成矿带东部,是近年来发现的中型钼铜矿床。辉钼矿呈细脉状、网脉状、浸染状、薄膜状赋存于长城系石英砂岩及白云岩中的矽卡岩带,钼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和透镜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铜和钼矿化主要形成于石英-硫化物期。研究表明,矽卡岩期矿物以发育液体包裹体为特征,石英-硫化物期石英中主要发育液体包裹体、含CO2两相和三相包裹体。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为高-中温(192~497℃)、中-低盐度(5.41%~16.53%NaCleqv)、中-低密度(0.59~0.92g/cm3)的NaCl-H2O体系。石英-硫化物期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主要变化于160~330℃)、低盐度(2.07%~15.17%NaCleqv)和中低密度(0.69~1.01g/cm3)的NaCl-H2O-CO2(±CH4/N2)型流体。石英的δDSMOW为-128‰~-80‰,δ18OSMOW值为9.6‰~14‰,δ18OH2O值为-3.61%~5.30‰,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混合大气降水的特征。硫化物的δ34S变化于-0.9‰~5.7‰,平均值为2.9‰,表明成矿物质中硫来自深部岩浆。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早期,成矿作用与花岗斑岩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关。
3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