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岩石学报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11-1922/P 国内刊号
  • 1000-0569 国际刊号
  • 2.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岩石学报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岩石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

岩石学报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过铝花岗岩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921-946

摘要:对东天山黄山-镜儿泉一带黄山南、镜儿泉、图拉尔根沟三个过铝花岗岩作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U-Ph年代学研究。锆石U—PbLA-ICP-MS原位定年测得黄山南岩体结晶年龄为259.9±1.4Ma(MSWD=0.86),图拉尔根沟岩体结晶年龄为275.4±8.3Ma(MSWD=29),均侵位于二叠纪碰撞后伸展环境。三个过铝花岗岩均具有低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t=0.6969~0.70396)、高εNd(t)值(+5.5-+7.2)以及年轻的亏损地幔单阶段模式年龄(tDM=0.48—0.56Ga),表明其岩浆源区均为来源于亏损地幔的新生地壳岩石。这种新生地壳岩石可能为偏酸性的火山岩。三个岩体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黄山南白云母花岗岩为代表,为强过铝花岗岩(A/CNK〉1.1),强烈亏损Ba、Sr和Ti而富集Cs、Rb和K,具有高的Rb/Sr(2.03~14.5)和Al2O3/TiO2(110—1592),低的Nb/Ta(3.24~6.76)比值,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V”字形,显示强烈铕亏损(Eu/Eu^*=0.04~0.55),表明这类岩体的直接源岩以泥质岩为主。另一类以图拉尔根沟二云母花岗岩为代表,为弱过铝(1〈A/CNK〈1.1)花岗岩,亏损Nb、Ta和Ti而富集Rb、Ba和K,具低的Rb/Sr(0.44~0.69)、Al2O3/TiO2(135~205)和较高的Nb/Ta(12.8—18.4),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向右陡倾斜,铕负异常不显著(Eu/Eu^*=0.65—0.96),表明其直接源岩以碎屑岩为主。镜儿泉岩体的岩石化学多变性表明,该岩体不同地段的岩浆分别来自以泥质岩为主和以碎屑岩为主的源区,来自两种源区的岩浆在岩体结晶之前未能充分混均。黄山南岩体和图拉尔根沟岩体中继承性锆石的志留、泥盆和石炭纪年龄表明,作为这两个岩体直接源区的泥质岩和碎屑岩可能是志留、泥盆和石炭纪新生亏损幔源岩石经历�

西天山达巴特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947-958

摘要:达巴特花岗斑岩侵入体位于西天山北部的赛里木湖北部,构造上属于准葛尔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之间的造山带。达巴特花岗岩斑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如高硅(SiO2=75.38%~77.61%)、碱(Na2O+K2O=8.26%~10.10%)和Fe/(Fe+Mg)(0.91~0.98),但低Al2O3(12.04~12.91%)和CaO(0.03%~0.42%),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Ga/Al)×10^4值变化于3.19~3.40之间,具有明显的负Eu、Ba和Sr异常,稀土配分显示“海鸥型”特征。这巴特花岗岩斑岩具有较高的Rb/Nh和Y/Nb比值,显示了A2型花岗岩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达巴特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88.9±2.3Ma,并且一些锆石具有老的核(319.0±4.7),暗示花岗岩斑的源岩中可能包含有石炭纪的岩浆岩。结合区域地质和岩浆岩资料,我们认为西天山早二叠世处于伸展的背景中,可能与造山带后碰撞阶段的演化有关。

塔西南玄武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二叠纪地幔柱岩浆演化的制约959-970

摘要:本文通过对塔西南达木斯剖面中玄武岩进行K—Ar同位素定年,获得年龄为289.6Ma,并结合Ar-Ar坪年龄结果(290.1Ma)和古生物以及沉积特征,认为290Ma的年龄代表了塔西南玄武岩形成于早二叠世,对应于盆地内下二叠统库普库兹满组下段层位的年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塔西南熔岩为分异的碱性玄武岩并含45%SiO2和4%MgO含量。塔西南玄武岩与盆地内柯坪玄武岩具有相近的主量元素含量和稀土配分与微量元素蜘蛛网图型、无Eu异常、富集轻稀土元素、较高的其它不相容元素(如高场强元素)。但塔西南玄武岩比柯坪玄武岩具有较高的Al2O3和CaO含量及稀土总量(288×10^-6~358×10^-6),偏低的Na2O,P2O5和FeO含量。K、Rb和Cs丰度的无系统性变化主要受这些元素丰度本身变化的影响。对其它不活动组分,塔西南玄武岩具有高Ti(Ti/Y=522~624)和Nb含量(30×10^-6~40×10^-6)及低Zr/Nb比值,暗示其来自富集的地幔源区。其Nb含量相对La含量无显著变化以及相对低的Nb/U(近30)和Ce/Pb比值(近15),指示塔西南玄武熔岩来自大陆岩石圈或受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塔里木盆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以及富集不相容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塔西南玄武岩来自地幔柱火山作用,或由于地幔柱的供热和上升导致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形成。且岩浆作用过程以部分熔融为主,结晶分异作用较弱。基于塔西南玄武岩和柯坪玄武岩相近的时代、源区成分和/或岩浆作用过程以及处于陆内稳定构造环境,笔者认为塔里木二叠纪玄武岩的分布范围可以从塔里木盆地内的塔中、柯坪一带一直延伸到塔西南地区。

新疆塔里木北缘色日牙克依拉克一带泥盆纪花岗质侵入体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971-976

摘要:位于新疆南天山色日牙克依拉克一带发育较多的中酸性侵入岩,前人均划为石炭纪侵入岩,作者对其中花岗闪长岩锆石进行SHRIMP定年,获得侵入岩形成年龄387±8Ma,另有一组捕获锆石的年龄为418.4±6.5Ma,通过对这些侵入岩的岩石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区泥盆纪侵入岩均具较典型活动陆缘侵入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岩浆活动资料及前人成果,初步确定在塔里木北缘木札尔特、色日牙克依拉克、虎拉山南缘野云沟至库尔勒一带在古生代为一活动陆缘。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以来中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977-996

摘要:新疆北部中基性岩脉K-Ar表观年龄为187~271Ma,岩性以辉长、辉绿岩以及闪长、闪长玢岩为主,属于亚碱性系列。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中基性岩脉经历了源区地壳物质的混合以及侵位过程中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区域分布特点上受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而且由于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的不同,还出现了中基性岩脉系列的成分变异。排除上述岩浆作用的干扰,有证据显示岩脉起源于亏损地幔,由于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集中在363~769Ma,反映源区是一个古生代时期的新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属于大洋岩石圈地幔。新疆北部广泛出露的中基性岩脉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在产状、岩性组合和同位素特征上具有相似的特点,指示研究区在古生代以来具有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源区,推测这个源区与北疆地区古生代以来长期存在的残余洋盆及其相关岩石圈有关。

新疆北部基性岩脉^40Ar/^39Ar年代学研究997-1010

摘要:晚古生代以来,新疆北部地区侵入了一系列的基性岩脉,成为了解该地区地壳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采用激光^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整个北疆地区出露的基性岩脉进行了精细年代学研究。从数据特征上分析,低本底激光^40Ar/^39Ar方法能对低钾含量、极少量样品(0.1mg~5mg)进行精细定年,所以非常适合进行基性岩脉的精细定年。本文展示的基性岩脉激光^40Ar/^39Ar方法的高质量数据显示新疆北部基性岩脉群的活动时限跨越332—174Ma,为石炭纪-侏罗纪。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北部基性岩脉群在时间上,呈现脉动式侵位特征,在332~174Ma之间,有多达6~7次脉动式活动,时间间隔大致为20~30Ma。从基性岩脉所揭示的大地构造含义来分析,新疆北部地区从石炭纪到侏罗纪处在一个相似的地壳演化阶段,为一个陆壳垂向生长、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拉张的构造环境,并在时间、空间上具有相对统一的特征。

准噶尔盆地周缘山脉抬升-剥露过程的FT证据1011-102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结合温度-时间热模拟反演的研究,探讨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抬升-剥露作用过程及其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周缘造山带自晚三叠世至新近纪至少经历三次大的抬升-剥露事件,结合样品位置分析,推测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抬升-剥露作用具有明显不均一特征。始于晚三叠-早侏罗世的山脉抬升作用范围有限,仅局限于准噶尔东北缘;但是,发生在中-晚白垩世(-115—95Ma)的这期构造抬升作用在盆地周缘的所有山系都有记录;古近纪早期(-60-50Ma)在准噶尔盆地北缘有一期隆升事件,但该事件也仅仅局限于盆地北缘;新近纪-25Ma以来发生在巴里坤(博格达山)的局部抬升冷却事件,仅仅局限于天山北缘,而此时准噶尔盆地的东西两侧山脉可能相对稳定,推测该期抬升事件应是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天山地区的构造表现。

俄罗斯贝加尔裂谷带中呼兰霍博克火山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1021-1033

摘要:位于贝加尔裂谷带通京盆地中的呼兰霍博克火山火山锥由火山弹、火山灰等火山碎屑岩和基性熔岩(橄榄玄武岩)组成。橄榄玄武岩中橄榄石可分为具有较高Mg^#值的捕虏晶和Mg^#值相对较低的斑晶。部分斜长石斑晶具有核-幔一边结构,且幔部发生减压分解,一些单斜辉石晶体(俘虏晶)边部发生了减压分解。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该玄武岩属于橄榄粗玄岩系列,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轻重稀土之间分异较大,具有与OIB相似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橄榄玄武岩的源区和岩浆的形成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岩浆演化经历了压力骤减的过程,在岩浆快速上升过程中,深部形成的矿物(可能是地幔矿物的俘虏晶)减压分解。快速上升的岩浆几乎未受大陆地壳的混染,仅捕获了少量流纹质熔体。

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的石榴角闪岩1034-1040

摘要:本文报道在准噶尔地区发现的石榴角闪岩,该岩石产在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的百口泉地区。石榴角闪岩主要由钙质角闪石、富钠斜长石和黝帘石组成,含少量钛铁矿、绿帘石、绿泥石、榍石、石榴石、普通辉石、金红石、磷灰石、钠长石、石英和锆石。石榴石中常包裹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石英和锆石。黝帘石+富钠斜长石组合中出现少量钙铝榴石残余。百口泉石榴角闪岩中石榴石的化学组成特征以及其中出现的金红石-钛铁矿-磷灰石-石英-锆石包体组合说明,该岩石不是异剥钙榴岩退变质的产物,而是榴辉岩退变的产物(辅助证据包括二辉橄榄岩中发育的辉石出溶结构和辉石塑性变形特征)。百口泉石榴角闪岩至少记录了四个阶段:石榴石-单斜辉石-金红石-磷灰石-石英-锆石组成的阶段Ⅰ(可能为榴辉岩相),普通辉石-钛铁矿-磷灰石-角闪石组成的退变阶段Ⅱ,角闪石-斜长石-榍石-钛铁矿构成的阶段Ⅲ(角闪岩相),以及绿帘石-石英-绿泥石构成的绿片岩相变质阶段Ⅳ。尽管上述演化历史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石榴角闪岩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洋壳俯冲带的性质及其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阿尔金断裂带东端^40Ar/^39Ar和裂变径迹定年及其地质意义1041-1053

摘要:通过对酒西盆地北缘阿尔金构造岩中3件钾长石^40Ar/^39Ar同位素和沿赤金堡到下天津卫石油河剖面花岗岩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定年研究,获得了断裂带内构造岩220~207Ma的钾长石^40Ar/^39Ar激光探针概率年龄,其中锆石裂变径迹定年也获得了233±19Ma以及192±26Ma的近似同时的年龄,代表了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快速的冷却事件,其可能与羌塘和昆仑地块的碰撞有关。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记录的149~135Ma年龄,也可能反映了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冷却事件的存在,这一冷却剥露伴随而来的早白垩世的广泛沉积作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主要介于42~28Ma,这一年龄结果和热史模拟表明晚始新世到渐新世,40~30Ma的冷却事件。研究区经历了类似于青藏高原北缘地区的冷却降温历史,其隆升和剥露演化受控于欧亚板块南部昆仑、羌塘、拉萨地体的碰撞拼合和印度碰撞后持续挤压作用。

新疆北部富蕴县埃达克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对古亚洲洋板块俯冲时限的制约1054-1058

摘要: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分布于新疆北部富蕴县托让格库都克组中的埃达克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以往被认为属早泥盆世的埃达克岩的形成年龄为441.3±1.8Ma,属早志留世。由于托让格库都克组中的埃达克岩被认为是由新生的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后部分熔融形成的,因此,埃达克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部东准噶尔地区古亚洲洋的板块俯冲从早志留世就已经开始。这是首次采用精确的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的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作用开始的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柴北缘野马滩超高压榴辉岩中副片麻岩夹层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1059-1067

摘要: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程度和变质年龄研究是超高压变质地体形成机制研究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柴北缘野马滩榴辉岩和围岩副片麻岩共同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458±7Ma,但有关副片麻岩的变质时代存在争议,从而制约了本区超高压变质地体形成机制的讨论。本文选择新发现的野马滩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副片麻岩夹层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的阴极发光图象显示所选锆石具有清晰的核一边结构,为典型的变质碎屑锆石特征。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锆石核部原岩形成年龄为大于1000Ma,边部变质事件年龄为458±6Ma。该年龄与紧邻的超高压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一致,指示二者形成于同一地质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形成于陆缘环境的含泥硅质岩。综合榴辉岩与片麻岩原岩形成构造背景、变质程度及产状关系,提出野马滩榴辉岩与围岩属“原地”关系,可能形成于陆壳的深俯冲作用。

东昆仑南缘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的源区特征:来自碎屑组成、重矿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1068-1078

摘要:分布于东昆仑南缘的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系一套由砾岩、砂岩、页岩和鲕粒灰岩等浅海相和河流相沉积物构成的弧前盆地沉积组合。砂岩碎屑组成、重矿物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古水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于北侧的岛弧带,同时南侧的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带也为其形成提供了部分物源;源区主要出露长英质岩石、变质岩和硅质岩。

地幔部分熔融程度对东天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铂族元素矿化的约束——以图拉尔根和香山铜镍矿为例1079-1086

摘要:东天山二叠纪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发育一系列的Ni-Cu硫化物矿床,但铂族元素(PGE)在这些矿化的岩体中没有明显地富集,岩体中PGE含量普遍低于原始地幔标准值。岩体中PGE含量过低可能有两方面原因:(1)岩浆上升过程中硫化物过早熔离,带走了岩浆中的大部分PGE;(2)原始地幔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大部分PGE仍然保存在残留原始地幔中,导致部分熔融岩浆中PGE元素含量很低。本文模拟计算了原始地幔发生5%~20%部分熔融时产生岩浆中的PGE含量,与香山、图拉尔根为例与现有岩体中的PGE含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GE含量过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地幔部分熔融程度较低造成的,并推测本区的原始岩浆来自上地幔10%~20%的部分熔融。在通道系统内硫化物富集的部位可形成较好的(Pt+Pd)矿化。图拉尔根矿区Pd—Ni图显示在岩浆演化早期没有发生过硫化物的熔离作用,熔离的硫化物也没有经历结晶分异作用。

新疆西北缘晚古生代金铜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1087-1100

摘要:晚古生代,新疆西北缘地处古亚洲洋中部,是我国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晚古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发生了明显的金铜成矿作用,形成了300多个金铜矿床和矿点,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金铜矿产开发基地之一。新疆西北缘金铜成矿作用主要有4种类型,即VMS型、韧性剪切带型、火山热液型和斑岩型,所形成的矿床具有成群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构成了阿尔泰铜多金属成矿带、额尔齐斯金矿带、萨吾尔金铜成矿带、哈图金矿带、包古图金铜成矿带等。新疆西北缘金铜戍矿作用与该地区晚古生代洋-陆转化过程中的俯冲、碰撞和后碰撞演化密切相关。早泥盆世,阿尔泰南缘的斋桑洋向北俯冲,形成克兰弧后盆地,伴随双峰式火山活动和热液活动,形成阿舍勒等VMS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斋桑洋向南俯冲,在西准地区北缘形成萨吾尔岛弧,并伴随着钙碱性火山活动和阔尔真阔腊等火山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与此同时,准噶尔洋向北俯冲,在西准地区东南部形成哈图弧后盆地和包古图岛弧,发生拉斑系列火山活动和哈图火山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以及随后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包古图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晚石炭纪一二叠纪发生弧陆碰撞及后碰撞的伸展,形成多拉纳萨依等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金铜成矿作用在新疆西北缘贯穿于整个晚古生代,在晚古生代早期形成的金铜矿床可能遭受了晚期弧陆碰撞和(或)后碰撞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和改造,显示了新疆西北缘金铜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和复杂性。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花岗斑岩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1101-1111

摘要:甘肃阳山金矿带的花岗斑岩脉中含有石榴子石,A/CNK=1.65~3.65,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类。花岗斑岩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Ba、Sr、Nb、Ta、P、Ti等,配分模式类似于典型同碰撞型花岗岩类;花岗斑岩∑REE=54.35~124.01×10^-6,(La/Yb)、=9.72~27.80,δEu=0.70~0.89,表明其岩浆形成时部分斜长石进入熔体,而非完全残留。花岗斑岩ISr值为0.70806~0.71756,平均0.71107;εNd(t)值变化于-2.9~-5.0,平均-3.4;Nd模式年龄(T2DM)为1.24~1.41Ga,平均1.34(Ga)。以上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斑岩岩浆应源自成熟度较低的中元古代基底地壳物质。花岗斑岩的(^206Pb/^204Pb)220Ma(^207Pb/^204Pb)220Ma和(^208Pb/^204Pb)220Ma的平均值分别为17.875、15.604和38.296,与秦岭微陆块的中元古代基底和碧口地体碧口群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考虑到前人获得碧口群的年龄为1.235~1.367Ga,而秦岭微陆块沿勉略缝合带向南仰冲到碧口地体之上,我们认为由碧口群等组成的俯冲板片的变质脱水熔融作用导致了阳山金矿带花岗斑岩的形成。因此,阳山金矿带的花岗斑岩是扬子与华北大陆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同碰撞花岗岩类。

东天山红山Cu—Au矿床氧化带首次发现的副针绿矾巨晶及其多型针绿矾1112-1122

摘要:一种艳丽的蓝紫色矿物巨晶在我国新疆哈密地区红山铜-金矿床氧化带中、上部大量出现,经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测试,如X-射线单晶及粉晶衍射测定、湿法化学分析、热分析、穆斯堡尔谱和红外光谱测试等,确认其为一罕见硫酸盐矿物-副针绿矾(Paracoquimbite,Fe2(SO4)3·9H2O),是继智利丘基卡马塔巨型斑岩铜矿区1935年报道后,在世界上的又一次发现,在我国尚属首次。该矿物晶体如此之硕大(单晶粒度可达8cm~12cm),远大于智利首次发现的晶体(1.95cm),在国内外和自然界亦堪称首例,与副针绿矾密切共生者为针绿矾,二者呈多型关系。本文副针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t%):SO342.55,Fe2O328.19,H2O28.72,CaO 0.02,MgO 0.01,Al2O3 0.03,Na2O 0.02,总计99.54,其XRD特征谱线为:4.61(100),8.89(83),3.38(67);针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t%):SO3 42.31,Fe2O3 28.61,H2O 28.98,MgO 0.01,Al2O3 0.01,总计99.92,其XRD特征谱线为:8.27(100),5.46(76),2.77(76)。红外光谱分析判定了不同基团及同一种基团在不同结构环境下振动模式或频率的差别。穆斯堡尔谱分析确定了副针绿矾和针绿矾中铁的氧化态、配位数以及结构中存在共价键(百键),其穆斯堡尔谱共有特征是四极矩分裂值较小,均由单一吸收峰组成。各种实验分析数据完全吻合,保证了副针绿矾和针绿矾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同一标本上连续切片,通过连续系统的电子探针分析,对针绿矾与副针绿矾互为多型的成因机理做了初步探讨。红山矿区氧化带中除与该矿物副针绿矾共生者外,尚有其它多种硫酸盐矿物亦为我国首次发现。目前上述诸多矿物已作为湿法冶铜及制酸工业的新型资源,副针绿矾巨大晶体的发现兼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

松辽盆地基底显生宙岩浆热事件:来自营城组火山岩捕获锆石的SHRIMP定年证据1123-1130

摘要:盆地基底的研究对了解成盆历史及恢复区域古大地构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松辽盆地北部早白垩世营城组火山岩的显生宙基底捕获锆石入手,对其进行SHRIMPU—Pb定年,得到7组显生宙年龄:482~481Ma、381~350Ma、297—290Ma、252~237Ma、225~219Ma、200—189Ma、183—158Ma。研究认为松辽盆地北部显生宙基底至少经历了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早期、三叠纪和早-中侏罗世等多次大规模的岩浆热事件,其中以中生代三叠纪和侏罗纪火山活动最为频繁,中生代火成岩是松辽盆地显生宙基底花岗岩的主体。这一系列显生宙的岩浆活动可能与晚古生代额尔古纳-兴安、松嫩-张广才岭、佳木斯-兴凯等地块相互间碰撞拼合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在二叠纪末期碰撞拼合(古亚洲洋闭合造山)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侏罗纪佳木斯地块西缘洋壳俯冲并与松嫩地块拼合作用、东北亚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等古大地构造运动有关。482~481Ma为变质成因锆石的年龄,代表了早奥陶世(Tremadocian阶)松辽盆地基底的变质增生作用,该变质过程可能与盆地西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