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岩石学报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11-1922/P 国内刊号
  • 1000-0569 国际刊号
  • 2.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岩石学报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岩石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

岩石学报 200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辽西中生代的壳幔过渡带的形成、破坏与改造2825-2832

摘要:利用火成岩及其携带的捕虏体的岩石学、年代学等研究成果,反演辽西中生代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重塑这时期的壳幔边界组成。对应于中生代活跃的壳幔相互作用,辽西义县.北票一带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发育的壳幔过渡带。然而现今的各种地球物理研究显示辽西的莫霍面是清晰的间断面,其上、下地震波速变化从6.5—6.7km/s截然变成8.0—8.1km/s。壳幔过渡带到那里去了?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依据火山岩及其捕虏晶的研究,探讨了在软流圈底辟体上涌背景下,壳幔过渡带被破坏和改造的原因。最后从演化角度将辽西与张家口和西藏高原的壳.幔边界进行了比较。

新疆塔尔巴哈台山发现早奥陶世蛇绿混杂岩2833-2842

摘要:在我国境内塔尔巴哈台山下石炭统黑山头组泥岩、粉砂岩、凝灰岩和火山熔结角砾岩夹基性熔岩的底部识别出一套蛇绿混杂岩。火山角砾岩的角砾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岩和硅质岩组成。蛇绿混杂岩由蚀变辉长岩、蛇纹岩和硅质岩组成。橄榄岩虽然发生了强烈蛇纹岩化(现在为蛇纹岩),但蛇纹岩中保留了斜方辉石和橄榄石的假象。覆盖在该蛇绿岩套之上的火山角砾岩属于爆发性很强的火山喷发产物。巨大的粗粒辉长岩、玄武质粗面岩、粗面岩、硅质岩和蛇纹石化橄榄岩角砾被熔岩胶结,说明火山通道穿切了蛇绿岩套。蚀变辉长岩中的斜方辉石已经完全蛇纹石化(保留了斜方辉石假象),斜长石完全被水钙铝榴石交代(保留斜长石假象),但单斜辉石保存完好,且发育由尖晶石叶片(棒)构成的出溶结构。棕褐色的尖晶石出溶棒(或叶片)一般完全平行,个别情况下发现两组近于直交的尖晶石出溶棒。从蚀变辉长岩中分选出锆石,对其进行的SHRIMP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478.3±3.3Ma(MSWD=1.09,n=14)。这说明塔尔巴哈台蛇绿岩套岩石形成于早奥陶世。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榴辉岩Ar-Ar定年2843-2849

摘要:羌塘榴辉岩产于红脊山-双湖高压变质带中段的片石山地区,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唯一的榴辉岩产地。榴辉岩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tp=219.3±1.5Ma;榴辉岩围岩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tp=217.2±1.8Ma,定年结果表明,榴辉岩与国岩经历了相同的高压变质作用,与红脊山一双湖地区蓝闪片岩的高压变质时间是一致的。根据已有高压变质年代学资料,从羌塘的红脊山到双湖、那曲地区的巴青以北、昌都的酉西,直到滇西地区,断续分布长达2000余公里的高压变质带为同一期构造事件的产物,是龙木错一双湖板块缝合带向南延伸到滇西的重要依据。榴辉岩的定年数据进一步揭示,冈瓦纳板块与欧亚(扬子)板块的主体碰撞时间在220Ma左右,同时也是古特提斯洋消亡的时间记录。

大别山金河桥榴辉岩的精细P-T轨迹与多阶段折返2850-2860

摘要:大别山金河桥榴辉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资料记录了5个阶段的变质作用,除第一阶段代表峰期变质作用外,其余变质阶段均属退变质过程。根据各变质阶段矿物组合的矿物成分分析,应用适当的温度压力计,估算出各变质阶段的变质温度和压力,第一阶段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797℃和P=3.50GPa;第二阶段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667℃和P=2.72GPa,第三阶段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660℃,P=1.50GPa;第四阶段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616℃和P=1.10GPa;第五阶段的温压条件为T=450—550℃。P=0.40~0.70GPa。根据岩石学P-T轨迹和最近发表的年代学数据,归纳出一条较精细的P-T-t轨迹,包括快速降温降压→极快速等温降压→相对快速降温降压→慢速降温降压等四段,代表了从地下115km折返出露地表的四阶段折返过程。

大别山西段含蓝闪石-蓝晶石榴辉岩的相平衡研究2861-2874

摘要:目前对于大别山西段超高压榴辉岩仍存在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和模糊的认识,如蓝闪石和蓝晶石组合的稳定范围,峰期温压条件和矿物组合,以及早期退变质过程的矿物演化和流体作用。本文对取自大别山西段新县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单元内不同地点的超高压榴辉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平衡定量分析方法的PT视剖面图对它们进行了正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含蓝闪石和蓝晶石榴辉岩处于相对低温或低压的蓝闪石榴辉岩和相对高温高压的蓝晶石榴辉岩的过渡区,其稳定的温压范围大致为温度590~700℃,压力1.7~3.3GPa,而且压力大于2.5GPa时温度范围很窄,为600~640℃。由石榴石边缘成分和PT视剖面图确定的榴辉岩峰期温压条件为压力2.85~2.95GPa和温度625~630℃,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蓝闪石+蓝晶石+硬柱石+柯石英±多硅白云母。峰期之后,榴辉岩经历了快速近等温降压(ITD)的早期高压退变质作用,这是一个非平衡过程,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如下:柯石英→石英,硬柱石→黝帘石+蓝晶石,在相对富镁岩石中出现滑石,当水含量较高时可以出现钠云母,蓝闪石在原来基础上有一定量的生长,并且绿辉石和多硅白云母很可能只部分地发生了成分变化,而石榴石几乎未发生改变。这样形成了目前观察到的矿物组成为石榴石+绿辉石+蓝闪石+蓝晶石+黝帘石/绿帘石+石英±多硅白云母±钠云母±滑石,它代表了UHP榴辉岩在早期高压退变质阶段结束时所具有的矿物组成,这一阶段结束时的温压条件大致为2.0~2.2GPa和600~630%;早期高压退变质阶段是脱水过程,流体是内部缓冲的。

西藏日喀则地区德村-昂仁蛇绿岩内基性岩的元素与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揭示的特提斯地幔域特征2875-2888

摘要:系统研究了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部日喀则地区德村、吉丁和昂仁蛇绿岩中基性岩石的元素与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基性岩石,包括玄武岩、辉长岩和辉绿岩,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元素亏损的N—MORB型,(1-a/Yb)N=0.31~0.65(除样品DC993为1.17)。在原始地慢标准化微量元素图上,亏损高度不相容元素,与N—MORB配分模式一致。相对于Th,无Nb、Ta的亏损,显示样品不是产于SSZ环境。经构造环境图解判别,样品落入了N—MORB区域内;这些元素成分特征表明样品具有洋中脊环境或成熟的孤后盆地环境属性。Sr、Nd和Pb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特提斯地幔源区以DM(亏损地幔)为主,同时存在少量EMⅡ(富集地幔类型Ⅱ)。Sr,Nd和Pb同位素组成特征还表明特提斯地幔域具有印度洋MORB型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本文的结果进一步支持Zhang et al.(2005)的研究结果,现今印度洋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了曾经是特提斯洋的大部分,而且它的地幔域还继承了曾经特提斯的地幔域的地球化学特征。

内蒙古温都尔庙和巴彦敖包-交其尔蛇绿岩的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对古亚洲洋东部地幔域特征的限制2889-2900

摘要:内蒙古中部发育的三条蛇绿岩带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带。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中的温都尔庙和巴彦敖包.交其尔两个蛇绿岩带中变质玄武岩的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苏右旗温都尔庙碱性玄武岩为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具有板内和大陆裂谷区玄武岩的特征,可能代表了600Ma左右,温都尔庙地区开始发育的新洋盆。采自苏左旗的巴彦敖包.交其尔玄武岩分为两类,一类呈现轻稀土富集型,呈洋岛玄武岩特征;另一类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显示大洋岛孤玄武岩特征。洋岛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曾经发育洋盆,大洋岛弧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内部有大洋岩石圈之间的俯冲。将本文的古亚洲洋洋岛玄武岩与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提斯洋岛玄武岩进行系统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古亚洲洋的洋岛玄武岩显示高U/Pb(HU)和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省的特征,而特提斯洋岛玄武岩属于印度洋省。这些说明古亚洲洋地幔域与特提斯地幔域是两个独立的构造域,它们代表了长期演化的两个不同的地幔地球化学域。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古洋地幔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归属探讨2901-2909

摘要:西秦岭-松潘构造结是中国大陆中重要的构造转换域,为探讨不同陆块及古洋幔的构造归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该构造结早古生代蛇绿岩单元内变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源区不具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REE)及其它不活泼元素特征表明蛇绿岩形成于与岛孤无关的环境。变质玄武岩的Sr同位素组成受到海水热液蚀变或后期变质作用的影响而有所改变。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其地慢源区具有典型的印度洋MORB型同位素组成特征(传统意义上的“Dupal”异常),从而说明其地幔源区属于原特提斯构造域。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古洋幔构造归属的研究不仅为研究该构造结内各微陆块构造归属提供重要的约束,也为研究有关陆块问造山带的性质、发展与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背景。

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2910-2922

摘要:本文对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黑马河岩体、温泉岩体、大河坝岩体和同仁岩体花岗闪长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对黑马河岩体和温泉岩体进行锆石U-Pb LA-ICP-MS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黑马河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35±2Ma,属印支早期,而温泉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184-2Ma,属印支晚期。这些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的SiO2=63.34~68、06%,K2O/Na2O=0.82—1.36,岩石均为准铝质(A/CNK=0.9~1.0),并属中钾到高钾钙碱性岩系。它们总体上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有着极为相似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a/Yb)N值主要介于10-15之间,存在微弱到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Eu/Eu=0.5—0.8)。岩石初始Sr同位素比值ISr=0.70701—0.70952,εNd(t)=-3.8到-8.4,指示它们的岩浆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这些岩石以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其全岩初始Pb同位素比值为:(^206Pb/^204Pb)。=18.068—18.748、(^207Pb/^204Pb)t=15.591—15.649、(^208Pb/^204Pb)t=38.167~38.554。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原岩为下地壳变玄武岩类,并且这类原岩可能派生于元古宙富集地幔,但在不同区段,下地壳变玄武岩类存在着一定程度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根据花岗岩类对深部地壳物质的地球化学示踪及其区域对比,共和盆地周缘的西秦岭、柴达木(包括东昆仑)和欧龙布鲁克块体具有统一的地壳基底组成,并具有扬子型块体的构造属性。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早期花岗岩类(以黑马河岩体为代表)可能形成于俯冲陆壳断离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而印支晚期花岗岩类(以温泉岩体为代表)形成于中央造山带在地壳加厚作用后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安徽蚌埠荆山晚侏罗世花岗岩岩体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制约2923-2932

摘要:本文对蚌埠隆起晚侏罗世荆山花岗岩和晚期花岗质脉体进行了主要元素、痕量元素、Sr-Nd-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介于72.82%~75.07%之间,K2O/Na2O比值介于0.75—0.98之间,A/CNK值介于0.96—1.06之间。主体岩石中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LREE/HREE比值介于1.33~11.57之间,(La/Yb)N介于0.71—10.17之间),具有明显铕的正异常(Eu/Eu^*介于1.23—2.54之间);微量元素富集Rb、Ba、U、Sr,亏损Th、Nd、Sm;具高的ISr值(0.7082—0.7090)和低的εNd(t)值(-15.30~-16.20);Pb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206Pb/^204Pb介于17.030~17.095之间、^207Pb/^204似Pb介于15.404~15.443之间、^208Pb/^204Pb介于37.399~37.535之间);继承锆石和岩浆锆石显示低的εHf(t)值(-0.71~-7.33、-15.05~-18.39)。以上特征表明,荆山花岗岩为弱过铝质系列,具有“Ⅰ”型花岗岩的成因特征。岩浆源区为扬子克拉通下地壳物质。蚌埠隆起区深部地壳中扬子克拉通基底物质的存在暗示扬子克拉通可能沿着郯庐断裂带于北西方向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

华北克拉通北部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的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圈地幔富集的证据2933-2944

摘要:华北克拉通北部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燕辽三叉裂堑系和辽吉拗拉谷中及附近,为一套高碱高钾的基性-中性岩,以正长岩类为主。本文通过开展系统的Nd、Sr、Pb同位素研究,发现所有岩体岩石均以高负εNd(t)为特征,εNd(t)=-3.4~-7.5,平均值为-4.8,这与研究区古-中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石的Nd同位素特征(εNd(t)=-4~-8)一致,与燕辽裂堑系发育的偏碱性火山岩Nd同位素特征(εNd(t):-4.3~-8.9)也比较相似,表明它们的物质来源相似,都与富集地幔有关。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比较低,主要变化在0.7028~0.7053之间,平均值为0.7041。钾长石铅同位素组成普遍较低,^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梁屯-矿洞沟岩体除外)分别为14.500—15.701、14.887~15.150和34.178~36.537,平均值分别为14.968、14.984和35.057。在εNd(t)-εSr(t)图解上.所有岩体的投影点均在地幔演化趋势线附近,比较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端员,暗示它们的物质来源与EMI型富集地幔有关;钾长石Pb同位素模式图也说明这些岩体物质来源与地幔和下地壳有关。通过两端员混合模拟,揭示了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少量的下地壳物质混染,平均约14%左右。从2.5Ga左右开始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亏损程度逐渐变小.在2.2Ga左右局部呈现富集性特征,1.85Ga时整个岩石圈地幔已经完全转变为富集性,之后富集程度越来越高。推测早期俯冲携带的壳源物质以及后期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可能是岩石圈地幔逐渐转变为富集性的原因。

新疆后造山碱性花岗岩的地质特征2945-2956

摘要:新疆地区碱性花岗岩分布很广泛,可以划分出十条岩带,它们主要分布在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及隆起区,与板块缝合线、深断裂密切相关,并与蛇绿岩和陆相火山岩相伴生。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本区碱性花岗岩的形成是紧随造山运动之后发生的,属于后造山花岗岩。因此,它们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岩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微量元素特征等均与非造山花岗岩(A型花岗岩)有一定的区别。在一个地区有这么多后造山碱性花岗岩分布,国内外并不多见,这是新疆地质的一个特色。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2957-2970

摘要: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斜长石成分剖面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众数成分为An=29的更长石。但是,其成分变化范围极宽(An=14~56),晶体内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很大差剐,出现正常环带的An值较低(14~42),内环带的An值较高(24~56)的特殊情况,指示斜长石结晶环境的改变,暗示具有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从岩体边部到中心,斜长石An牌号逐渐降低,但相邻岩相单元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表明不同岩石单元中的斜长石成分主要受控于岩浆成分的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无关。斜长石的韵律性环带、特别是内环带的发育则是岩浆混合作用机制的有力证据。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不仅改变寄主岩浆的成分,而且也控制了它的温度、定位机制和岩石的结构特征。因此,房山岩体的形成过程还包含了镁铁质岩浆多次注入的历史,并且从外到里基性岩浆的作用逐渐减弱。

满洲里新右旗火山岩剖面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971-2986

摘要: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地区发育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通过典型火山岩剖面研究,本文认为该地区火山岩主要为粗面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组合;剖面下、中部粗安岩和流纹岩基质^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62.6±0.7Ma和162.0±0.8Ma,剖面上部粗安岩SHRIMP锆石U—P年龄为149.5±1.7Ma,表明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地区火山岩形成于晚侏罗世,并可能存在两次火山喷发旋回,间隔大约10Ma。地球化学测试表明,该剖面中基性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含量介于56.23%~61.53%之间,具有较高的Al2O3(15.38%-16.62%)、K2O(2.72%~3.87%)和全碱(6.28~8.79),较低的MgO(0.91%~3.8%)和Mg^#(0.10~0.32),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稀土总量(∑REE)及LREE富集,LREE和HREE分馏较强,Eu异常不明显(δEu=0.72~0.9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尤其强烈亏损Nb和Ta;(^87Sr/^86Sr)i变化范围为0.705078~0.705811,FNd(t)值变化范围为-0.5~1.3。而剖面中部的流纹岩具有高SiO2(79.88%~80.46%)、相对低MgO(0.04%)、FeO(0.26%)和Al2O3(9.61%~10.17%)的特征,负Eu异常明显(6Eu=0.32),富集LILE而亏损HFSE,Sr、Ti、Ba和P强烈亏损,(^87Sr/^86Sr)i变化范围为0.710044~0.713891,εNd(t)值变化范围为-0.9~ 0.7。本区剖面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下部和上部中基性火山岩因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推测该类火山岩浆源于受早期俯冲洋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或亏损地幔,粗面岩为中基性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流纹岩包含了大量的地壳物质,其成因可能与地壳混染或大陆中下地壳重融作用有关。结合前人资料,我们认为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晚侏罗世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阶段,是岩石圈伸展背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2987-3006

摘要: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原岩可能包括辉长岩(粗粒的斜长角闪岩)、辉长一辉绿岩(中细粒和中粗粒的斜长角闪岩)和枕状熔岩(细粒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由于受多期变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组成这些岩石的多数矿物如角闪石、斜长石和绿泥石等常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世代。角闪石环带矿物化学分析表明,从核到边,钛、铝、(钠+钾)含量增长,反映了压力和温度同时升高的进变质演化过程;相反,角闪石环带从核部到边部钛、铝和钾+钠含量降低,则暗示温度和压力同时降低而进入另一个退变质演化阶段。所获得的Sm—Nd全岩及角闪石的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28±12Ma、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8±6.2Ma和344±11Ma。 根据角闪石环带、矿物共生组合、微结构以及变质温压条件的半定量计算和同位素定年,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的变质作用可能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527~450Ma)可能记录了与洋底变质作用有关的(亚)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条件,早期的阳起石、钙质角闪石及镁铁质角闪石残余核为该阶段的产物;第二阶段(-330~240Ma)进变质作用达到高峰的P=~0.9GPa、T=-700℃,显示了过渡的高角闪石相-麻粒岩相变质条件。广泛的剪切变形及韭闪质普通角闪石.韭闪石边是该阶段的产物;第三阶段(-130Ma~90Ma)显示一个绿片岩相变质条件(P=-0.1~0.3GPa、T=~300~400℃),可能与区彬热接触变质有关。因而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的变质作用演化显示了一个逆时针P—T-t轨迹,最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大陆边缘裂解及洋壳化和随后的年轻洋壳消亡、陆(华南大陆)一陆(印支板块)碰撞事件有关。

火山通道岩浆流动动力学模型在天池火山喷发过程中的应用3007-3013

摘要:在圆柱形火山通道的下部,岩浆上升速度与岩浆粘度、密度及压力有关。这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可以应用一般的牛顿流体模型。火山通道中部气泡化岩浆上升时,液相和气相的转化符合质量守恒方程,混合相总体符合动量守恒方程。其中气泡形成与生长过程符合达西定律与数密度方程。在火山通道靠上部的碎屑化带里,不同组分符合质量守恒方程,混合相总体符合动量守恒方程。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通道直径是62m。岩浆房内的岩浆舍有约3%体积百分数的气泡,气泡体积在65%时岩浆破碎,颗粒离开通道时的速度是145ms^-1,而气体离开通道时的速度是170ms^-1。气体颗粒分散相出口压力是12.2MPa。在破火山口塌陷之前,岩浆房内气泡体积可高达30%-40%。与此同时,碎屑化发生时岩浆的孔隙度也增加到70%-75%左右。这时的出口压力降低至7—8MPa,出口气体速度增加到180ms^-1。气象站碱流质寄生火山喷发对应的喷发通道直径是40m,喷发以气体出口速度15-25ms^-1的弱爆破性喷发和侵出式喷发为特征。这时浮岩的孔隙度比千年大喷发的孔隙度低,为48%~61%,而浮岩密度高,为1.01~1.35gcm^-3。在侵出相喷发时最高释放率可以达到42m^3s^-1(致密岩石当量DRE),孔隙度变化范围是70%-80%。

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铂族元素(PGE)和Os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意义3014-3026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及其各主要层圈(外层、疏松层、亮煤层)和玄武岩基岩的铂族元素(PGE)和Au含量以及Os同位素组成,发现富钴结壳中PGE和Au含量均较高,且变化很大,∑PGE为(70.09—629.26)×10^-9,平均289.48×10^-9。Au为(0.60—26900)×10^-9.具三层结构的富钴结壳中,疏松层(∑PGE=(339.37—545.82)×10^-9)和亮煤层(∑PGE=(280.09—629.26)×10^-9)的∑PGE明显高于外层((70.09—133.27)×10^-9.单层结壳的∑PGE为(83.94—479.75)×10^-9,Au含量普遍高于具三层结构者.结壳的∑PGE和Au含量远高于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分别为(101.57—155.83)×10^-9和(1—4)×10^-9。沉积深度和海水氧逸度的不同是导致结壳和结核中PGE含量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富钴结壳∑PGE和Pt与Mn(%)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Fe(%)具负相关性,与多金属结核正好相反,显示结壳中的PGE主要赋存在水羟锰矿(δ-MnO2)等锰矿物相中,与针铁矿(FeOOH·nH2O)等铁矿物相关系不大,而结核中的PGE主要赋存在铁矿物相中。PGE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和各项参数显示富钴结壳的PGE和Au主要来自海底玄武岩的蚀变释放,部分来自铁陨石微粒等地外物质,而与海底热水活动无关。计算显示西太平洋结壳距今42.5Ma左右开始生长,生长过程中分别在8.0Ma和21.8Ma处出现间断,相应形成外层、疏松层和亮煤层,其各自沉积速率为2.64mm/Ma,1.45mm/Ma和1.06mm/Ma,相应海水的^187Os/^188Os分别为0.948—0.953,0.599—0、673和0.425—0.536,显示外层含有较多的大陆风化尘,而疏松层和亮煤层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底洋壳蚀变和陨石碎屑或宇宙尘等地外物质。

酒西盆地下沟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岩石学特征3027-3038

摘要: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首次发现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以其复杂的矿物组分和丰富的沉积构造业已引起众多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深入系统的岩石学研究,按物质组分的组合特征,从此类喷流岩中划分出6种热水矿物组合,分别为钠长石-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钠长石组合、石英-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石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石英-方沸石瑚长石-铁白云石组合、地开石-铁白云石组合和单-铁白云石组合,根据热水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特征。可将下沟组喷流岩划分成4种成因类型,分别为脉状充填型、水爆角砾型、盆地沉积型和区域扩散型,不同成因类型的喷流岩具有不同的热水矿物组合特征和热水沉积地质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下沟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热水沉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