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岩石学报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11-1922/P 国内刊号
  • 1000-0569 国际刊号
  • 2.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岩石学报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岩石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

岩石学报 200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岩石学报杂志花岗岩专题
苏鲁造山带五莲地区岩浆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545-568

摘要:对苏鲁造山带五莲地区新元古代和中生代岩浆岩分别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具有显著的LREE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负异常.εNd(t)为-12.6~-6.9,可能与古元古代老地壳物质再循环有关.锆石δ18O值为-1.02~7.60‰,变化范围较大,近半数样品明显低于典型地幔锆石δ18O值.新元古代辉长岩具有板内裂谷环境的特征,其8Nd(t)在1.6~5.3之间,说明其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但是经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唯一一个辉长岩样品的锆石δ18O值与部分花岗岩锆石δ18O值一样,明显高于典型地幔值,可能是基性岩浆在沿裂谷喷发过程中经历了低温热液蚀变,随后又发生破火山口垮塌,导致蚀变玄武岩在岩浆房重熔而形成高δ18O岩浆.中生代花岗岩和闪长岩表现出明显的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负异常以及显著的LREE富集.εNd(t)值很低(-19.2~-15.3),同样是由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其锆石δ18O变化范围为3.19~6.43‰,大多数样品与典型地幔锆石一样.石英与锆石之间大都达到并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分馏,而其它矿物(如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等)与锆石之间由于受到岩浆期后亚固相热液蚀变而大都表现出明显的氧同位素不平衡分馏.元素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中生代闪长岩可能是基性下地壳脱水部分熔融并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花岗岩则可能是由中性下地壳的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在微量元素配分模型和Sr-Nd同位素组成上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因此未经历强烈热液蚀变的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岩可能是中生代花岗岩的原岩.但这些新元古代岩浆岩的锆石δ18O变化范围较大,与中生代岩浆岩相比在流体活动性元素含量上也存在差别,这可能是由于新元古代岩浆岩侵位深度比中生代岩浆岩源区所处深

胶东文登长山南花岗闪长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闪长质包体及寄主岩石的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证据569-586

摘要:胶东昆嵛山杂岩文登长山南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分布具有火成结构的闪长质包体,这些包体主要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定向排列,大小不等(几cm至几m),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包体具有与寄主岩石相似的矿物组合,但铁镁质矿物及斜长石含量明显比寄主岩石高,而石英和钾长石含量低于寄主岩石;镜下包体具有明显的不平衡反应结构,广泛发育针状磷灰石.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包体和寄主岩石都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并具有相近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为0.70784~0.70818,εNd为-15.0~-15.5.然而,包体和寄主岩石的主量元素在相关图上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岩石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也明显表明文登长山南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发生了镁铁质岩浆和长英质岩浆的混合作用.在岩浆混合作用过程中,全岩Sr、Nd同位素和晚期生成的矿物组成比较快速地达到了均一化,而主量元素和高温矿物锆石Hf同位素组成则残留了原始岩浆的部分特征.研究表明,锆石Hf同位素在岩浆混合作用过程中不容易达到同位素平衡,其同位素组成比全岩Sr、Nd同位素更能有效地示踪混合岩浆的源区特征和岩浆混合过程.

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定年以及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587-606

摘要:对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花岗闪长岩中存在两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在阴极发光结构图像上没有明显区别,对应的U-Pb年龄分别为821±7Ma和881±9Ma,其中较老年龄的分析点多在锆石核部.这些岩石以富Al2O3为特点,为典型的过铝花岗岩;其全岩δ18O值高达11.1~13.6‰,显示了突出的壳源S型花岗岩的特点.但是,这些岩石具有与地幔相似的Nd-Sr同位素组成,εNd(t)值为-2.06~0.02,初始87Sr/Sr比值是0.7033~0.7087,指示其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初生地壳组分,类似于Ⅰ型花岗岩的特点.石英、锆石、石榴石等氧同位素封闭温度高的矿物保存了岩浆结晶时的δ18O值,而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物在岩浆冷却中经受不同程度地中低温热液蚀变.根据这些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我们将U-Pb年龄881±9Ma左右的锆石解释为继承来源,而年龄821±7Ma的锆石解释为同时代岩浆成因.因此在约900~880Ma,在扬子板块东南缘的皖南地区出现过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这些新生岩浆岩很快遭受风化沉积作用后,形成低成熟度的沉积岩.大约820Ma热事件(地幔超柱活动?)使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地壳加热,导致拉伸加厚地壳内部的富水沉积岩重熔形成典型S型花岗岩.在花岗岩浆冷却过程中,出现的是中低温热液蚀变而不是高温超固相热液蚀变,指示皖南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大陆边缘前裂谷期而不是裂谷活动高峰期.由于前裂谷期阶段没有软流圈地幔物质的直接加入,只有热源引起地壳加厚部位岩石部分熔融,因此由这种年青沉积物重熔所形成的花岗闪长岩兼具S型花岗岩和初生地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从而见证了初生地壳的短周期再循环.

大别造山带天柱山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607-622

摘要: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天柱山燕山期中酸性岩进行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以及放射成因同位素、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指示这些碰撞后岩浆岩是俯冲陆壳物质再循环的产物.研究发现,这些中酸性岩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和Ti负异常以及Pb正异常.它们都具有较高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062~0.7083)和较低的εNd(t)值(-17.1~-19.7),与北大别杂岩的变化范围一致.单矿物氧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大(石英:7.48~9.16‰,钾长石:3.76~7.80‰,斜长石:2.06~6.96‰,锆石:4.16~5.83‰),大多数样品锆石具有与正常地幔锆石(5.3±0.3‰)一致的δ18O值.大多数样品的石英-锆石之间达到并保存了岩浆结晶时的氧同位素平衡分馏,而其它矿物(如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与锆石之间大多表现为明显的氧同位素不平衡分馏,表明它们受到了岩浆期后亚固相水-岩相互作用的扰动.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别山中生代中性岩可能是由加厚的扬子板块基性下地壳脱水部分熔融并经结晶分异形成的,花岗岩是由化学组成类似于北大别TTG片麻岩的中性下地壳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

新疆阿拉套山东部后碰撞岩浆活动的时代、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对陆壳垂向增长的意义623-639

摘要:新疆阿拉套山南坡分布有大量花岗质岩浆岩,其中东部博乐地区的花岗质岩浆岩可以分为北部花岗岩、南部花岗岩、晚期岩脉和流纹岩四类.激光探针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定年分析确定,北部岩体、南部岩体的侵位时代分别为298.4±5.7Ma、292.4±4.9Ma,流纹岩喷出时代为270.7±6.5Ma,而岩脉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85±13Ma(MSWD=0.52).这四类花岗质岩石总体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都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的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均以高的正εNd(T)值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四类花岗质岩石具有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特点.从早到晚,前三类花岗岩中Ba、Sr、P、Eu和Ti亏损程度增加,(La/Yb)n比值下降到接近1,岩浆温度逐渐降低,而εNd(T)值呈升高趋势.最晚形成的流纹岩中Ba、Sr、P、Eu和Ti亏损程度减小,(La/Yb)n比值升高,岩浆温度再次升高,而εNd(T)值降低,Isr值升高,可能代表另一期岩浆活动的开始.这些花岗质岩石均具有高的εNd(T)值(2.10~5.18)和较年轻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2=0.60~0.87 Ga),显示该区花岗质岩石地幔物质组分含量较高.地幔物质的加入导致博乐地区大陆地壳的垂向增长,这与新疆北部300Ma左右地壳垂向增长的过程是一致的.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后造山喇嘛昭花岗岩体锆石SHRIMP年龄、成因及陆壳垂向生长意义640-650

摘要:喇嘛昭岩体是阿尔泰造山带典型的后构造岩体,其时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本次锆石SHRIMP定年给出206Pb/238U年龄276±9Ma(MSWD=1.1),代表其形成年龄.这为阿尔泰后造山花岗岩和后造山作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年代学证据.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具有I-A过渡的高钾钙碱性或高分异钙碱性花岗岩的特点.依据岩体构造特征、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该岩体应为后造山岩体.该岩体Sr初始值变化于0.704~0.71659之间.εNd(T)值为正值(+1.3~+2.8),模式年龄TDM-2为0.93~0.81Ga,与中亚造山带典型的高(正)εNd(T)值花岗岩相同.而且,其εNd(T)值略高于该地区同造山花岗岩.这说明,在具有陆壳基底的阿尔泰造山带后造山阶段,除了可能的俯冲下埋的年轻洋壳或岛弧物质外,可能有新的幔源物质参与了花岗岩的形成.这为中亚造山带后造山阶段陆壳垂向生长提供了一个证据.

壳幔作用导致武平花岗岩形成——Sr-Nd-Hf-U-Pb同位素证据651-664

摘要: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U-Pb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显示,武平花岗质杂岩体是由形成时代和成因不同的黑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指示前者形成于161.4 Ma,后者形成于113 Ma.黑云母花岗岩以中等富集大多数不相容元素和中等轻重稀土分异为特征,岩石具有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10)和高的εNd(t)值(-2.6~-5.7).结合与附近基底变质岩的同位素对比,论文指出黑云母花岗岩岩浆是由元古代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幔源岩浆的强烈混合形成.不均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3.6~-10.8)支持了这种混合成因模式.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以富Si、Al、Na、K、Nb、Ta、Y和HREE而贫P、Sr、Ba、LREE、Zr和Hf含量为特征,它们具有低的(La/Yb)n,Zr/Hf、Nb/Ta比值和高的Rb/Sr比值,显示了强烈的以斜长石为主的分异特征;它们的87Sr/Sr初始比值大于0.710,εNd(t)=-7.1,锆石的Hf同位素较低且相对均匀(εHf(t)平均值为-9.7),表明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幔组分混染.结合它们高的HREE含量,论文指出它们的母岩浆很可能是由早期熔融事件的富石榴子石残留相再次熔融形成.因此,南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差异很可能反映了岩浆形成过程中壳幔作用的强弱.

桂东北牛庙闪长岩和同安石英二长岩:岩石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665-676

摘要:桂东北牛庙和同安岩体分别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组成.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163±4Ma和160±4Ma.岩石以富铝、富碱、高钾、富含Rb、Ba、Th、U、Pb、Sr等大离子半径亲石元素(LILE)及富含REE、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主要特征,属富钾系列或钾玄岩系列.其不相容元素的分布特征为亲OIB型,主要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熔融.两岩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它们的原始岩浆经历过相当充分的分离结晶和相当程度的地壳混染,即通过AFC方式而形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微细粒状暗色包体是共存的更偏基性的岩浆与寄主岩浆不完全混合的残留,其成分的多样性和相互过渡关系,反映了不同包体母岩浆在形成和演化途径等方面的差异性.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华南后造山阶段大陆地壳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软流圈地幔沿超岩石圈深断裂的上涌和底侵,是造成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和中下地壳熔融并形成本区闪长质和花岗质岩浆的主要机制.

粤北帽峰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677-687

摘要:帽峰花岗岩体是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中一个重要的产铀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19.6±0.9Ma,属于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的主要元素显示富硅、富碱、强过铝质和低CaO/Na2O比值等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Th,U,Ce,Sm和Y而亏损Ba,Sr,P和Ti;LREE轻微富集(LREE/HREE=1.70~9.63,(La/Yb)N=0.41~6.25),Eu亏损明显(δEu=0.02~0.22);具有低的εNd(t)值(-12.3~-10.8),变化的δ18O(4.1~11.3‰)、(87Sr/86Sr):(0.71049~0.73359)、206Pb/204Pb(18.345~22.019)和207Pb/204Pb(15.646~15.863)以及古老的Nd模式年龄(1879~1996Ma).以上特征表明,帽峰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通过古元古代成分不均一的泥质变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湘东南黄沙坪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688-696

摘要:湘东南花岗岩带位于南岭花岗岩带中段,包含以千里山、骑田岭等为代表的花岗岩类和以水口山、铜山岭及宝山为代表的花岗闪长岩类.黄沙坪花岗岩体与前者相邻产出,在岩石地球化学上也具有相类似的特征,其主量元素表现为高硅、高钾、高K2O/Na2O比值,低磷,微量元素以富集Rb、Th、U、K、Ta、Nb,贫Ba、Sr、P、Eu、Ti为特征,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测得黄沙坪花岗岩的年龄为161.6±1.1Ma,也与区内千里山(162.55±3.25Ma)、骑田岭(161±2Ma)等花岗岩岩体的年龄基本一致,代表了湘东南乃至南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的主要形成时期.因此本文认为,黄沙坪花岗岩体与千里山、骑田岭等岩体属于同一类型,岩石成因可能与印支造山运动后的岩石圈伸展有关,形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与水口山、铜山岭和宝山等花岗闪长质岩体有较明显差异.

扬子板块北缘碧口地区阳坝花岗闪长岩体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697-710

摘要:本文对出露于勉略缝合带南侧碧口地区的阳坝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重点讨论了阳坝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岩体的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广泛发育代表岩浆混合作用的暗色微粒包体.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215.4±8.3Ma,晚于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期.地球化学特征上,寄主花岗闪长岩显示部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体表现为SiO2≥56%,Al2O3>15%,Na2O>K2O,Mg#(50.8~54.5)>47,富集LILE和LREE,Sr>900μg/g,Sr/Y比值(65~95)>65,负Eu异常不明显(δEu=0.84~0.89),亏损HREE、Y(Y=9.51~14.5μg/g,Yb=0.74~1.20μg/g,Y/Yb=11.12~15.10),REE强烈分异((La/Yb)N=22.18~29.51),但是,花岗闪长岩相对高的K2O含量和HREE相对平坦的特征更类似于中国东部中生代C型埃达克岩,暗示其可能是由加厚基性下地壳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岩石的高Mg#暗示其受到地幔物质混染.暗色微粒包体显示钾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体表现为SiO2≤63%,σ(4.54~6.18)>3.3,K2O含量(4.22%~6.04%)高,大多数样品K2O/Na2O>1;在K2O-SiO2图中,所有样品均落入钾玄岩区域,暗色微粒包体强烈富集LILE和LREE及明显的Nb、Ta和Ti负异常暗示其可能起源于曾经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Harker图解上,寄主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主量和微量元素表现出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表明岩体可能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和其所诱发的加厚下地壳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结合秦岭地区已有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认为阳坝岩体的形成可能代表了西秦岭地区在秦岭主造山晚期或造山期后发生的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和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

南秦岭勉略带北光头山花岗岩体群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711-720

摘要:南秦岭勉略带北部花岗岩体从闪长岩到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变化,反映了钙碱性岩岩石组合特征,矿物组成以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为主,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磁铁矿和榍石,岩石化学上它们相对高K、Sr,Zr/Y比值较高,富集LEE和LILE,贫化HFSE,与后碰撞富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特征一致.此外,它们明显亏损Nb、Ta,低Y、Yb和有较高的LaN/YbN和Sr/Y比值,多数岩体发育淬冷岩浆结构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的稀土及微量元素存在明显差异,证明它们是地壳增厚背景下,可能由下部地壳拆沉作用导致的分别来自幔源和下部地壳熔融的二元岩浆混合演化的产物.个别高分异岩体的Fetot/Mg比值高、明显亏损Sr、Ba、Ti、P,呈现了向强分异A型花岗岩过渡的后碰撞富钾过铝偏碱性花岗岩特征.因此,结合西部岩体形成年代早于东部岩体分析,西部形成时代较早偏中基性的含有大量闪长质微粒包体的岩体代表了早期下部地壳拆沉作用的发生,东部形成较晚分异程度高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体的出现指示了南、北两大陆块碰撞汇聚后向伸展的转折,而更晚期高度分异的姜家坪富钾花岗岩体的出现则表明秦岭造山带已进入主碰撞结束期的伸展拉张演化阶段,并预示了新的板内演化期的到来.

通化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721-736

摘要:广泛出露于华北板块东部辽吉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该变质杂岩中以往所划定的混合岩实际是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的岩浆成因花岗岩岩体,其岩石类型除典型的片麻状角闪正长花岗岩(俗称"条痕状花岗岩"或"辽吉花岗岩")外,另有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岩等.应用SHRIMP技术,本文对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的侵位时代为1872~1850Ma,与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杂岩侵位时代相近.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是"Ⅰ"型花岗岩,具有岛弧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而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局部具有球斑状结构)属"S"型花岗岩.结合区内与花岗岩形成同时发生的变质作用P-T特征,这种I-、S-和A-型花岗岩的同时产出,反映他们可能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结合朝鲜狼林-中国辽南和龙岗太古宙陆块的结晶基底差别,可以认定华北板块在太古宙末期并非仅由东、西部陆块组成,在东部陆块至少还存在朝鲜狼林-辽南-胶东联合陆块和龙岗-鲁西-五淮陆块两个微陆块,这两个微陆块大约在1.90Ga左右发生拼合,然后它们再于1.85 Ga左右与西部地块拼合.

南兴安岭晚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成因737-748

摘要:南兴安岭地区的晚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区域上存在同期的两类中酸性火山岩组合.第一类火山岩以满克头鄂博组的安山-英安岩和流纹岩组合为代表,其SiO2为60.0~74.9%,MgO变化在0.36~2.04%之间,具有LREE略富集的REE配分模式(Ce/YbCN=2.6~3.0)和富集Rb、Ba、K和不同程度的Nb-Ta、Ti-P-Sr亏损的微量元素特征;在Sr-Nd同位素组成上类似于同期的玄武安山岩(87Sr/86Sr(i)=0.70522~0.70709;εNd(t)=-1.5~-0.4),而且在空间上与玄武岩共生,为玄武质岩浆高度分异或同化混染作用(AFC)的产物.第二类以玛尼吐组英安岩为代表,以富Al2O3(15.87~16.36%)、Na2O(4.63~4.79%,K2O/Na2O<0.4)、高Sr(709~832μg/g)、低Y(6.9~10.4μg/g)和低HREE(如Yb=0.37~0.51μg/g),具有与现代俯冲带adakite岩石相似的特征;在Sr-Nd同位素组成上,它们较同期或近期玄武安山岩更低Sr和高Nd同位素比值(87S/86Sr(i)=0.70409~0.70425;εNd(t)=+0.9~+2.1),为造山带下地壳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产物,其低Y和HREE以及高Sr的特点说明残留源区中有石榴子石存在,而斜长石为主要熔融相进入熔体.在熔融动力学方面,同期的玄武岩浆底侵提供大量的热源导致下地壳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南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不同成因类型中酸性火山岩为造山带伸展背景下岩石圈地幔起源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深部岩浆房分异的结果.

大兴安岭中部乌兰浩特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749-762

摘要: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浆作用的时间和期次的确定对讨论东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激光ICP-MS技术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的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中部乌兰浩特-索伦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3期: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为235~225Ma;早-中侏罗世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为182~175Ma;早白垩世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为140~125Ma,与该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火山岩时代一致.该区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与松辽盆地东缘的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地区完全可以对比.花岗岩中的捕获锆石具有与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一致的的年龄信息(~800Ma),反映该区曾经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结合岩石学特征和邻区的其它地质资料,该区三叠纪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造山后的岩石圈伸展体制有关,侏罗纪花岗岩可能是佳木斯地块西缘洋壳俯冲及与松嫩地块拼合作用的产物,而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形成则与板内拉张性构造体制有关.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堆晶辉长岩体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763-775

摘要:本文系统地报道了大兴安岭北部塔河辉长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重点讨论了塔河堆晶辉长岩体的岩石成因、原始岩浆的源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塔河堆晶辉长岩体SiO2含量从42.5%到47.4%,平均为45.2%,Al2O3为15.9~32.9%,平均为23.6%,大于17%,CaO为11.7~17.1%,TiO2<0.5%,P2O5<0.1%,富集LILE,亏损HFSE,这些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的辉长岩.激光ICP-MS锆石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塔河辉长岩形成于333±8 Ma前.负的εHf(t)值(-2~-5)表明其源区为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或下地壳.因此,本文推测,塔河堆晶辉长岩来自于地幔辉石岩的部分熔融,该源区的形成可能与俯冲背景下流体交代作用有关,从而表明在330 Ma左右,该区存在过板块的消减作用,可能与松嫩和兴安地块拼合有关.

北京房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和Sr、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探讨776-788

摘要: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1.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岩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多与埃达克岩(adakite)极其相似的独特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又与Defant和Drummond(1990)定义的典型埃达克岩(O型)有明显差别,与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更为接近,或也称之为中国东部燕山期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本文通过房山岩体Sr、Nd、Pb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在143Nd/144Nd~87Sr/86Sr图解上,两期岩石投影点均落在EM Ⅰ型富集地幔范围之内,暗示其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有关;钾长石Pb同位素特征也说明房山岩体岩浆来源与EM Ⅰ型富集地幔和下地壳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的碳、氢、氧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房山岩体物质来源较深,与上地幔和下地壳有关.此外,发现房山岩体两期侵入岩的εNd(t)值(-13.6~-14.2)远高于华北地台区古老下地壳的εNd(t)值(-32~-44),而与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的εNd(t)值(-8~-18)近似.由于现有的研究已确证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是由幔源基性岩浆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时底侵到下地壳底部构成的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故推测房山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北地台古老下地壳关系不大,而可能与年青下地壳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提出房山岩体两期岩石形成的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可能发生于中生代早期,由于软流体(层)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生成带有富集地幔印记的玄武岩浆,该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冷却成为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第二阶段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由于当时软流圈呈蘑菇云状大规模上升,热侵蚀面抬升到壳-幔过渡带,导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榴辉岩-麻粒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生成C型埃达克质岩浆(也�

岩石学报杂志造山运动
中生代大兴安岭的隆起——一种可能的陆内造山机制789-794

摘要:本文将大兴安岭中生代地表地质演化,与地壳、上地幔、软流圈不同深部的构造特征结合起来,反演大兴安岭的演化过程:从早中生代底侵作用开始,经过晚中生代的大量壳幔混合岩浆侵位-喷发,大兴安岭完成了造山第一阶段的陆壳增生过程,早白垩世伴随大兴安岭的快速隆升和两侧盆地的沉降,形成了盆-岭构造,完成了造山第二阶段的隆升过程.作者通过大兴安岭的这一独具特色的造山作用,提出陆内造山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即伸展造山,同时对陆内造山区别板缘造山的复杂性提出了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