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岩石学报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11-1922/P 国内刊号
  • 1000-0569 国际刊号
  • 2.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岩石学报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岩石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

岩石学报 200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东部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年龄和减薄作用的制约989-998

摘要:我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包含丰富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对兴蒙造山带的双辽、汪清,华北克拉通的龙岗、汉诺坝、栖霞、女山和扬子克拉通的盘石山、练山等地8个新生代玄武岩区近百个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全岩粉末样品获得了Re-Os同位素数据,对澎湖列岛新生代玄武岩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不同产状的硫化物包裹体作了原位的Re-Os同位素体系分析,此外,对辽宁复县和山东蒙阴古生代金伯利岩中的3个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全岩粉末样品作了Re-Os分析.本文综合了文献中已有的数据,采用Re-Os同位素体系常用的方法,如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和Re亏损模式年龄,计算了SCLM的年龄.结果表明这些地区SCLM的形成年龄主要为早-中元古代,局部地区如辽宁复县有更老的年龄.我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尖晶石相地幔橄榄岩代表的SCLM主体上是元古代SCLM经过显生宙减薄作用后的残余部分,它对我国东部SCLM减薄作用在纵向上的规模和强度提供了制约.

大别-苏鲁造山带高级变质岩中锆石微区U,Th和Pb化学组成特征统计999-1006

摘要:对大别-苏鲁造山带27个高级变质岩(以榴辉岩和片麻岩为主)中锆石进行了337次微区离子探针U,Th和Pb测定和U-Pb年龄研究.根据测定点年龄的不同,可以把变质岩中锆石分成三种不同成因区域,一是变质岩原岩(继承)锆石区域,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重结晶作用,其206Pb/238U年龄值大于277Ma;二是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锆石区域,其年龄限定为273~184Ma;三是碰撞造山变质作用后形成的锆石区域,其年龄小于148Ma.对三种类型锆石中U,Th和Pb特征分析发现:片麻岩锆石中U的含量是榴辉岩类锆石中U的丰度的两倍,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类锆石中Th的丰度大致相近.各类岩石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锆石和原岩锆石区域相比,U含量有升有降,而Th含量则大幅下降,下降幅度一般在2~10倍,高者可达20~30倍以上.除石榴石橄榄岩外,各类岩石变质锆石中区域的Th/U比都小于0.1,这是判断高压-超高压变质成因锆石的极重要化学指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阶段后形成的锆石的Th/U比多数类似于其原岩锆石,少数接近变质锆石,说明白垩纪后期热扰动对变质岩中已存在的锆石的影响如同岩浆结晶过程.各类岩石中锆石Pb的含量变化比较复杂,Pb-U正相关性表明锆石中普通铅含量很低,绝大部分为放射成因铅.

北淮阳庐镇关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1007-1024

摘要:对大别造山带北麓的北淮阳庐镇关浅变质岩浆杂岩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显微结构观察、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锆石U-Pb定年以及单矿物激光氟化氧同位素分析.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这些样品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或片状分带,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少数样品的锆石具有窄的蚀变边.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浆岩有较一致的形成年龄,变化范围为739±8Ma~754±5Ma.岩浆岩单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其中锆石δ18O为1.39‰~6.81‰,石英为3.12‰~12.47‰,斜长石为0.71‰~8.38‰.锆石的δ18O值在不同岩体和/或同一岩体的不同样品之间具有明显差别,反应了其初始岩浆在氧同位素组成上的不均一性.锆石与其它矿物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氧同位素不平衡,说明它们经历了岩浆期后的扰动,其中部分样品受到了亚固相条件下高温热液蚀变作用的影响,还有部分样品在岩浆后期演化过程中可能同化混染了高δ18O值的围岩.大多数锆石具有低于典型地幔锆石的δ18O值,表现出18O亏损特征.低δ18O锆石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表现出典型岩浆锆石的特征,表明这些低δ18O锆石是从亏损18O的岩浆中结晶出来的,而非热液蚀变成因.这一结果证明,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低δ18O锆石形成于热液蚀变岩石经部分熔融所形成的低δ18O岩浆.结合这些样品的形成年龄,我们认为这些低δ18O岩浆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地幔柱裂谷岩浆活动有关,并对应于全球性的雪球地球事件.此外,这些岩石中锆石U-Pb年龄与矿物δ18O分布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相似,指示北淮阳单元属于俯冲的扬子板块北缘.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三叠纪石岛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1025-1038

摘要:位于山东省胶东地区的石岛杂岩体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地块中唯一已知的与三叠纪俯冲板片断离有关的'同折返'火成杂岩.岩性上自早到晚由辉长岩、辉石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等四个岩石单元构成.杂岩体各岩石单元均富钾,K2O/Na2O=1.12~3.04,是典型的富钾系列的侵入岩.SiO2与TiO2、Fe2O3、FeO、MgO、CaO、MnO、Ba、Sr成反比,与Nb、Rb含量呈正比.所有岩石单元均明显地富集LREE,早期单元无明显的铕异常,晚期单元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具有Nb、Ta和Ti的负异常和Pb的正异常,Ba早期富集,晚期亏损.各岩石单元全岩样品的Sr-Nd-Pb同位素组成非常的一致:87Sr/86Sr(225Ma)为0.706~0.707、εNd(225Ma)为-13.6~-16.2、206Pb/204Pb为16.29~16.57、207Pb/204Pb为15.24~15.44、208Pb/204Pb为36.54~37.11.石岛杂岩体的成因机制可以用板块断离模型解释,而在物质来源上不同岩石单元都来自相同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由于不同阶段熔融并经历不同程度结晶分异和下地壳同化混染导致它们在成分上的差异.

胶东地块东部变质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1039-1062

摘要:对胶东地块东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作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和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对这些变质岩的原岩性质提供了制约.研究得到:(1)区域花岗片麻岩及岩浆锆石普遍不同程度地亏损18O,3个片麻岩样品中岩浆核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23±36Ma、738±17Ma和744±63Ma,低δ18O值(-0.42~4.14‰)岩浆核锆石说明其原岩为新元古代低δ18O值岩浆岩,石英-石榴石氧同位素温度及少量印支期变质锆石的出现,指示片麻岩与榴辉岩曾经共同经历了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2)花岗片麻岩中的榴辉岩原岩年龄有两种,一种是新元古代,其U-Pb年龄为806±79Ma.另一种是古元古代晚期,其U-Pb年龄为1838±41Ma.这2个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年龄分别为229±3Ma和242±21Ma.多数榴辉岩中的变质增生或变质重结晶锆石也具有低δ18O值特征(0.22~3.4‰),指示在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之前,这些榴辉岩原岩为低δ18O值蚀变岩或低δ18O值基性岩浆岩;(3)大理岩中榴辉岩变质增生锆石δ18O值高达15.9‰,U-Pb年龄为229±4Ma,指示在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之前,榴辉岩原岩与大理岩一样具有高δ18O值;(4)斜长角闪岩的原岩U-Pb年龄为1719±18Ma,与同时期榴辉岩原岩一起构成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岩浆侵位时的裂谷肩部围岩,在三叠纪大陆碰撞时同样受到变质改造.

胶东地块西部变质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1063-1086

摘要:对胶东地块西部变质岩作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和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对这些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和变质时代提供了制约.研究得到:(1)2个TTG片麻岩的原岩谐和年龄分别为2692±14Ma和2691±12Ma,部分锆石记录了1.7Ga~1.8Ga左右的变质事件.岩浆锆石δ18O值为5.11~5.55‰,指示TTG岩浆在成因上与幔源岩石关系密切;(2)呈透镜状包体分布于TTG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全岩δ18O估计值总体在6.0~6.5‰之间,表明斜长角闪岩原岩同样具幔源性质,其原岩初始氧同位素组成总体未受后期变质作用改造,但局部有低δ18O值(3.6‰)斜长角闪岩分布,指示胶东地块西部同样存在18O亏损事件;(3)粉子山群长英质副片麻岩具有较高的氧同位素组成,全岩δ18O估计值在12.3~14.5‰之间,锆石δ18O值高达9.92‰,指示其源区物质为高δ18O值表壳岩.粉子山群斜长角闪岩全岩δ18O估计值在5.5‰左右,表明其原岩具有幔源性质,原岩初始氧同位素组成也未受后期变质作用的明显改造;(4)粉子山群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时间为1748±22Ma,斜长角闪质混合岩中变质新生锆石δ18O值为6.07‰,长英质混合岩中变质新生锆石δ18O值为6.88~7.67‰,指示在混合岩化变质作用过程中有外部高δ18O值流体加入,引起混合岩氧同位素组成不同程度地升高;(5)粉子山群中橄榄大理岩岩浆核锆石U-Pb不一致线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769±48Ma和215±34Ma,分别代表岩浆锆石结晶年龄和变质年龄,说明胶东地块西部同样存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并遭受到三叠纪变质作用;(6)分布于TIG片麻岩中的基性麻粒岩原岩年龄为2379±54M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间为1794±41Ma,与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时间基本一致.麻粒岩相变质锆石δ18O值为4.75‰,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基性麻粒岩原岩具幔源性质,其原岩氧同位素组成未受到后期变质作用改造.胶东地块西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印支期�

山东仰口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混杂带的组成及其构造变形1087-1096

摘要:从构造岩石角度将山东青岛仰口地区发育的超高压变质岩混杂带划分为构造整合单元和构造混杂单元两个组成部分,对不同单元的岩性组成及其超高压变质特征进行了描述.着重对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构造变形期次进行了划分,总结了不同期次构造变形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在区域上构造变形期次的研究情况,初步提出形成仰口地区超高压变质岩中各种构造形迹的构造模式,并对它们所反映的仰口超高压带形成和折返的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

胶南桃行超高压变质岩的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年代学制约1097-1115

摘要: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诸城桃行地区榴辉岩及其花岗片麻岩围岩进行了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和锆石U-Pb定年.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出不均一亏损18O的特征.石英-石榴石等高温矿物对的氧同位素温度为600~950℃,指示它们在榴辉岩相变质条件下达到并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而部分石英-长石和白云母-金红石等矿物对的氧同位素温度为350~570℃,指示它们在峰期变质之后的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达到并保存了同位素退化交换再平衡.锆石氧同位素组成低达-1.3‰~4.2‰,对这种低δ18O值进行锆石U-Pb定年,分别得到762~834Ma的原岩年龄和202~249Ma的变质年龄.因此,桃行低δ18O值锆石形成于新元古代(700~800Ma)的低δ18O值岩浆.这种低δ18O值岩浆是由于变质岩原岩经历新元古代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后再部分熔融所形成.对于在角闪岩相退变质之后保存了封闭体系的花岗片麻岩样品(石英-长石矿物对温度为355~405℃),石榴石在榴辉岩相变质温度下达到并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石英-石榴石矿物对温度为685℃),指示石榴石中Sm-Nd体系在同样的变质条件下也达到了平衡.因此,花岗片麻岩中石榴石-斜长石-全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215±11Ma与锆石变质边的三叠纪年龄(202~249Ma)一样,代表了榴辉岩相峰期变质后的冷却年龄.而花岗片麻岩中石英-钾长石和石英-斜长石矿物对处于氧同位素不平衡状态,同时钾长石和斜长石相对于样品中其它矿物异常亏损18O,指示在角闪岩相退变质之后体系曾经开放,岩石受到低18O流体在低温和中温下(200~400℃)的热液蚀变.这种条件下矿物氧同位素的退化交换是由表面反应机制控制,与Nd的扩散机制不同,因此氧同位素平衡无法制约Sm-Nd矿物等时线的有效性.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734~933m岩芯矿物的氧同位素和羟基含量研究1116-1132

摘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东海县毛北村.本文主要研究深度分别为734.21m~737.16m(Ⅰ)和929.67m~932.86m(Ⅱ)两段榴辉岩与片麻岩互层的主孔岩芯,利用激光氟化法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和结构羟基含量分析.氧同位素分析表明,两段岩芯的榴辉岩中石榴石的δ18O分别为+1.0‰~+3.8‰和-4.1‰~-3.3‰,两段岩芯的片麻岩中石榴石的δ18O均低达-4‰,表明片麻岩和榴辉岩的原岩均在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前一同遭受过古大气降水的高温热液蚀变作用.在第Ⅰ段岩芯的榴辉岩和片麻岩接触界线附近发现氧同位素交换前锋,指示板块折返过程中靠近片麻岩的榴辉岩与主要来自片麻岩的退变质流体发生流体-岩石交换,且其退变质程度主要受流体的迁移距离控制.红外光谱分析研究表明,所有石榴石都含有以OH形式存在的结构水,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很大,为50~776 ppm;绿辉石中OH含量范围为321~1636 ppm;石英中含有以3596 cm-1为特征峰的结构水,但是含量很少.将剖面氧同位素和结构羟基含量的分析结果相结合,我们发现石榴石和绿辉石等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随着深度的变化与对应矿物的OH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证明板块折返过程中的高压退变质作用及其伴生的局部流体活动可能是造成超高压变质矿物之间氧同位素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且氧同位素不平衡的程度主要受退变质作用发生时的局部水/岩比控制.因此,在深俯冲板块折返过程中,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结构水的出溶可以是退变质流体的重要来源.

大别山碧溪岭和黄镇榴辉岩中绿辉石的结构水:对原岩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的制约1133-1140

摘要: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大别山碧溪岭和黄镇榴辉岩中的绿辉石进行了详细的结构水观察.绿辉石中普遍含有结构水,以OH-的形式存在,含量可达~2000ppm(H2Owt.).碧溪岭绿辉石的水含量在露头尺度(~150km)上是不均一的,而黄镇绿辉石是均一的(至少在3km的尺度上).碧溪岭绿辉石水含量的不均一分布和黄镇绿辉石水含量的均一分布都反映的是原岩特征,碧溪岭榴辉岩原岩经历的水-岩相互作用是'隧道式'的而黄镇是'弥散式'的.碧溪岭榴辉岩的原岩可能是基性的侵入岩而黄镇榴辉岩的原岩可能是玄武岩.碧溪岭绿辉石的水含量(<1400ppm)明显低于黄镇绿辉石(~1850ppm),这是原岩水含量差异的体现,原岩性质的不同和经历的水-岩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原岩水含量的差异.

北大别漫水河混合岩化片麻岩中锆石微区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1141-1150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漫水河片麻岩的锆石进行阴极发光(CL)显微图像观察及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试图对重结晶和深熔成因变质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制约.CL图像显示该片麻岩锆石存在复杂的内部结构,有原岩岩浆锆石、重结晶变质锆石和深熔锆石.不同锆石区域的Hf、P、TI、Nb、Ta和Ce等元素含量及Nb/Ta比值相似.但重结晶和深熔锆石的Th/U比值明显低于原岩锆石(分别为0.33~1.12、0.03~0.60和0.92~1.99),重结晶锆石区域低TH/U比值是由于重结晶过程中Th比U更易排出锆石晶格,而深熔锆石区域低Th/U比值是其结晶的熔体中低Th和高U含量的原因.不同锆石区域的稀土元素含量也不相同,原岩锆石稀土总量高(621.9~1331.6ppm),变化较大,而深熔锆石和重结晶锆石稀土总量低(分别为236.8~642.5ppm;98.5~435.6ppm).不同锆石区域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但重结晶锆石的稀土元素含量比原岩锆石低3~4倍,可能是重结晶过程中稀土元素被逐出锆石晶格所致.深熔锆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受深熔熔体与残留体之间平衡与否的制约,如果熔体与残留体之间达到了平衡,则深熔锆石与原岩锆石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含量;反之,深熔锆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就会低于原岩锆石.漫水河片麻岩深熔锆石的稀土含量比原岩锆石低1~4倍,反映了深熔熔体与残留体之间没有达到平衡.结合已有的花岗岩与混合岩化岩石的年龄和同位素特征,说明北大别混合岩化片麻岩可能与同时代花岗岩的形成有成因关系.

大别山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锆石U-Pb定年、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151-1174

摘要:对大别山中生代主簿源、天柱山和团岭中酸性岩浆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全岩和单矿物的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富钾的中酸性侵入岩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P和Ti)负异常,与围岩片麻岩之间具有类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和初始Sr-Nd-Pb同位素组成.锆石U-Pb年龄指示了早白垩世(121~131 Ma)的岩浆结晶年龄.通过CL照相和SHRIMP定年在某些锆石颗粒中发现了老的继承核,年龄分别为742~815 Ma和222 Ma.这些新元古代和三叠纪核年龄分别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年龄和超高压变质年龄一致.尽管石英和锆石具有较小的δ18O值变化范围(石英:6.30‰~8.66‰,锆石:4.14‰~6.11‰),全岩和其它单矿物氧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大(全岩:0.07‰~7.13‰,钾长石:0.55‰~7.40‰,斜长石:-4.88‰~6.96‰),大多数锆石具有与正常地幔锆石(5.3±0.3‰)一致的δ18O值.大多数样品的石英-锆石之间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分馏,而其它矿物(如,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与锆石之间则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氧同位素不平衡分馏,指示它们受到了岩浆期后亚固相水-岩相互作用的扰动.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别山中生代中性岩起源于加厚基性下地壳的脱水部分熔融,在岩浆侵位过程中伴随有结晶分异作用;而花岗岩则起源于与北大别TTG正片麻岩具有相似化学组成的中性地壳的部分熔融.因此,大别山中生代中酸性岩岩浆源区是三叠纪扬子陆块俯冲产生的加厚地壳,形成机制可能与早白垩世地幔超柱事件热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熔融有关.

大别山沙村中生代A型花岗岩和基性岩的源区演化关系1175-1184

摘要:A型花岗岩的成因虽存在不同的认识模式,但对大别山沙村A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物质源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含有古老地壳信息.结合被侵入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推测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性质与下扬子地幔相似.花岗岩中锆石SHRIMP法U-Pb年龄为119.0±3.2Ma,说明其岩浆侵位于早白垩世,与邻近的基性岩侵位时间相近但稍晚.在三叠纪因大陆俯冲碰撞增厚的岩石圈在早白垩世被拉张减薄,含有古老地壳成分的扬子陆下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不同成分的碰撞后岩浆岩.其中部分基性岩浆分异结晶成为辉长岩,而A型花岗岩可能是同一地幔源区物质小比例部分熔融后分异结晶的产物.

安徽月山石英闪长岩氧同位素分馏、Rb-Sr等时线定年与矿物蚀变之间的关系1185-1192

摘要:受热液蚀变影响的侵入岩能否给出合理的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月山岩体中的一个石英闪长岩样品进行了研究,对蚀变程度不同的矿物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以及Rb-Sr等时线定年.各未蚀变矿物与石英构成的矿物对氧同位素表观温度的大小为:石英-角闪石对(470±15℃)>石英-黑云母对(340±10℃)>石英-斜长石对(265±20℃),表明了岩石在冷却过程中的氧同位素退化平衡.与此相应,3个未蚀变矿物(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37.6±1.2 Ma(MSWD=0.07),等时线的线性非常好,且与前人得到的Ar-A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而石英-蚀变黑云母对的氧同位素表观温度(310±10℃)和石英-蚀变斜长石对的表观温度(325±25℃)与相应石英-未蚀变矿物对的相比,发生了显著改变,表明这两种矿物的氧同位素体系在蚀变过程中受到了扰动.但是未蚀变和蚀变共6个矿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36.81±0.77 Ma(MSWD=0.81),此等时线的线性也很好,且年龄与未蚀变矿物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由于蚀变的影响,蚀变黑云母和斜长石的Rb、Sr含量和Sr同位素比值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蚀变矿物的87/Rb/86Sr和87Sr/86Sr比值沿着等时线移动,因此等时线年龄不变,指示了蚀变时相当于全岩成分的内部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同位素交换.这表明受内部流体影响使花岗岩发生低温热液蚀变时,即使氧同位素体系受到扰动,Rb-Sr等时线仍可以有地质意义.

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伸展构造性质——以辽东半岛南部饮马湾山岩体为例1193-1204

摘要:饮马湾山岩体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侵位于辽南变质核杂岩之中.岩体主要由三种岩石组成,由外向里分别是片麻状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类.其中片麻状花岗岩类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明显的片麻理构造,部分岩石具有明显的变形组构,其片麻理方向与变质核杂岩中拆离断层方向一致.似斑状花岗岩仅显示微弱片麻理,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为明显的块状构造,表明该岩体为同伸展变形就位产物.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显示,该岩体不同岩相岩石具有大体一致的年龄,其形成于120~130 Ma的早白垩世,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三叠纪.该岩体岩石具有较大的地球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其中片麻状和似斑状岩石具有高Sr含量(>600ppm)、低Y、Yb含量、轻重稀土分馏强烈的特点;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相对低Sr高Rb、低87Rb/86Sr比值.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饮马湾山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下地壳,但较大的范围Mg#、Sr、Nd同位素组成则表明可能有其它物质(如岩石圈地幔、新生地壳)参与成岩作用.上述研究充分地显示,我国东部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发育在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岩石圈减薄存在密切的联系.

辽宁丹东地区侏罗纪花岗岩的变形时代:^40Ar/^39Ar年代学制约1205-1214

摘要:辽东半岛出露大量片麻状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180~157 Ma,该套岩石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岩石明显经历了早期上盘向NW推覆和后期近EW向伸展作用的韧性改造,然而其变形时代却一直未得到确定.本文以丹东市西南部黑沟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例,通过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探讨该岩体的变形时代.激光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黑沟岩体经历的早期推覆、挤压事件发生在~143Ma,而后期地壳伸展作用则发生在121~113Ma,并且该区在早白垩纪期间经历了快速冷却、抬升过程.从而表明在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期间(143~113Ma)辽东半岛经历了区域构造体制变革.结合前人大地构造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辽东半岛晚侏罗纪-早白垩纪NW向推覆、挤压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结果,而晚期(早白垩纪)的地壳伸展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转向和变速、华北东部岩石圈较薄以及挤压后地壳松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汉诺坝幔源橄榄岩包体的微量元素和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SCLM的性质和形成时代1215-1224

摘要:本文报道了汉诺坝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主量、微量元素和Re-Os同位素.14个尖晶石橄榄岩Re、Os含量分别为0.022~0.193ng/g和1.237~4.304 ng/g,187Os/188Os比值为0.1183~0.1244,与187Re/188Os比值相关性不好,但与熔体亏损指标如重稀土元素Yb的含量、全岩Al2O3的百分含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能反映了地幔熔融后的Re或/和Os的活动.全岩Al2O3、CaO、TiO2含量均与MgO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全岩原始地幔标准化REE丰度模式呈现了LREE亏损,表明该区橄榄岩包体是由软流圈地幔经过部分熔融,亏损了玄武质组分后形成的.由Os同位素等时线得到该区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年龄为1.7~2.0Ga,表明尖晶石相橄榄岩所代表的岩石圈地幔是中元古代的陆下岩石圈地幔减薄后的残留体.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中生代侵入岩Nd、Sr、Pb同位素特征及物质来源探讨1225-1242

摘要: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集中区,它纵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海西造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既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之一,又是我国东部北北东向延伸的地壳厚度陡变带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地质意义.本文针对研究区在中生代岩浆活动物质来源认识方面的不足,首次对太行山-大兴安岭整个构造岩浆带40余个代表性岩体的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不同区段(南、北太行山地区、大兴安岭中-南地区)、不同侵入期次(早、中、晚)岩石具有明显不同的Nd、Sr、Pb同位素特征,可以推断其岩浆源区性质各不相同:南太行山地区基-中性岩浆均来源于富集地幔储库;北太行山地区早期基-中性岩浆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中期中-酸性岩浆来源与下地壳关系密切;晚期富碱质中-酸性岩浆来源可能与下地壳、甚至中地壳物质有关;大兴安岭地区中-酸性岩浆来源与亏损地幔关系密切,可能源自与亏损地幔有联系的年轻的下地壳.由此表明,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地区岩石圈地幔为富集地幔,而兴蒙造山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则为亏损地幔.此外,根据岩石的Nd模式年龄,初步认为2543~1485Ma可能指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发生富集作用的时间,而983~540Ma则可能为大兴安岭地区地壳生长的一个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