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岩石学报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11-1922/P 国内刊号
  • 1000-0569 国际刊号
  • 2.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岩石学报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岩石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

岩石学报 200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岩石学报杂志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43
中国辽东地区超大型菱镁矿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式765-772

摘要:我国辽东地区早元古代大石桥组镁质碳酸盐-泥质岩建造中赋存有多个超大型菱镁矿矿床.在这些矿床中,菱镁矿矿体均只限定在大石桥组三段岩层中.该层岩石主要由白云质大理岩、菱镁质大理岩、菱镁矿和少量泥质板岩薄层组成.赋矿层位之下地层为大石桥组二段的云母片岩;其下为大石桥组一段的白云质大理岩与云母片岩夹层.在大石桥组一段中未见菱镁矿体产出.研究表明,菱镁矿的δ18O值为5.2‰~13.8‰,低于围岩大理岩的δ18O值(11.2‰~22.8‰).但两者的δ13C值大多接近零值,其中菱镁矿δ13C值变化为-1.4‰~1.2‰,大理岩δ13C值变化为-4.5‰~4.4‰.在菱镁矿层位中发现有石膏成层和脉状产出,其δ34S值为23.9‰~26.5‰,显示海相蒸发沉积特征.菱镁矿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存在三种不同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类型Ⅰ显示中稀土富集特征,类型Ⅲ显示重稀土富集和正铕异常特征,它们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成矿热液的特征.而类型Ⅱ显示与围岩大理岩相同的平坦型,反映继承了原岩沉积碳酸盐岩的特征.本文认为,辽东地区的镁质碳酸盐岩(镁方解石和白云石)可能是从蒸发的泻湖盆地中沉积的,而菱镁矿石则主要是沉积后富镁卤水下渗交代原岩碳酸盐岩形成的.由于大石桥组二段云母片岩渗透率低隔水性强,因此菱镁矿的矿化交代作用只发生在其上的大石桥组三段镁质碳酸盐岩地层之中.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菱镁矿层曾发生变质重结晶作用.在更晚期的热液活动中可能也有一些菱镁矿脉形成.

斯洛伐克西喀尔巴阡山脉Gemerská Poloma滑石-菱镁矿矿床中镁的交代作用773-790

摘要:Gemerska Poloma矿床是个重要的滑石矿床(储量20万吨),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Germeric地区.部分滑石化的镁质碳酸盐体赋存在早古生代火山沉积杂岩体中(黑色片岩,变质泥岩),在Variscan变质作用(M1)过程中受到了绿泥石-黑云母带区域变质相的改造.这种原岩是石灰岩的矿体由白色-灰白或者灰色-黑色的菱镁矿与白云石1组成,被次生的白云石2和滑石脉切割.本次研究考察了两次变质事件(M1和M2)的几个连续的矿物组合,最早的组合包括铁白云石,镁菱铁矿与菱铁矿,(并与黑电气石,铁绿泥石,磷灰石,与伊利石-白云母伴生),它们以微小残留物形式产出在菱镁矿和白云石1中,其形成可能早于M1变质作用高峰期.M1变质事件的高峰期以富铁金云母,镁绿泥石1,镁电气石(黑电气石的边缘)和石英的组合为代表.在M1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镁交代作用,开始是白云石1结晶,接下来形成菱镁矿,最后是以铁菱镁矿沿裂隙的形成而终.根据碳酸盐地质测温原理,M1变质事件的高峰期温度为460~490°C,变质矿物组合特征也支持这一测温结果.滑石,白云石2,与镁绿泥石2沿着镁碳酸盐岩石裂隙的发育,主要受到M2变质事件的影响,这个变质事件与较年青的Alpine造山事件有关.菱镁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复杂的组成,可能以MgCl2组分为主,主要来源于蒸发卤水的演化.原生流体包裹体的盐度~35(wt%MgCl2),均一温度变化范围是216~235℃.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也显示了以MgCl2组分为主的相似流体组成,但均一温度比较高,为248~313℃.如果假定石英与M1变质事件同期,那么由流体包裹体计算出的M1变质峰期压力范围是250~350MPa(9~13km),因此地温梯度是35~40℃/km.假定这个梯度在镁交代成矿过程中保持不变,那么相关流体在180~280MPa(7~11km)的压力下的温度为300~350℃.流体包裹体的淋滤分析表明,流体中Cl/Br�

奥地利东阿尔卑斯山地区杂砂岩带中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晶质菱镁矿床791-802

摘要:奥地利东阿尔卑斯山地区Austroalpine杂砂岩带中的石炭纪Veitsch逆冲推覆体是"Veitsch型"晶质菱镁矿化的典型地区.几十年来,对其成因的解释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本文对Veitsch推覆体的地质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制约条件进行了论述.菱镁矿仅仅存在于Veitsch推覆体之中,而其它推覆体中的碳酸盐岩岩层中则无菱镁矿.赋存于Veitsch推覆体中的碳酸盐岩石中的菱镁矿以不规则的岩株状、透镜状和层状产出.块状和厚层状的菱镁矿总是被白云岩包裹.在Veitsch推覆体中,沉积作用开始于晚维宪期的后造山的类磨拉石海相建造,并晚于内部基底带的变形和变质作用("Bretonic期")形成,该基底带位于现代的东阿尔卑斯山地区.沉积序列研究表明,演化从浅海大陆架开始,有时还穿插有高盐度的泻湖和透镜状生物礁,发展到海退的海岸线伴随有发育强烈的三角洲沉积的分支海湾和河流.由于成矿作用有好几个期次,所以对地球化学数据的解释相当复杂. 在Hohentauern/Sunk矿床中,石膏和硬石膏层在菱镁矿质沉积主岩中互层,其δ34S值分别为+17.6±0.2‰和+17.2±0.2‰,表现出石炭纪海水的特征.白云岩和菱镁矿的REE浓度要高于石灰质主岩.在Hohentauern/Sunk矿床中,球形白云岩中的白云岩球体和白云质基质均表现出平直的REE模式特征,并有微弱的Ce和Eu的负异常.相似的模式同样见于白云岩球体中的菱镁矿核心,它明显不同于矿床中菱镁矿的REE分布模式.在Veitsch推覆体中,菱镁矿和白云岩的δ13CPDB值分别为-1.0~+1.3‰和-1.6~-2.3‰.菱镁矿的δ18OPDB值为-13.9~-17.2‰.菱镁矿和白云岩的流体包裹体中水的δDsMoW值分别为-107~-83‰和-89~-53‰.Hohentauern/Sunk矿床中的菱镁矿的87Sr/86Sr值介于0.7087~0.7103之间,相似或略微高于白云质和方解石质的主岩(0.7083~0.7085)和石炭纪的海水(0.7076�

用Y/Ho比值指示俄罗斯乌拉尔南部晶质菱镁矿矿床的成因803-816

摘要:乌拉尔省南部赋存有两种类型的晶质菱镁矿:1)白云岩地层中的层状矿体;2)白云质灰岩中的透镜状矿体.晶质菱镁矿矿体位于Riphean系列中下层的白云岩中,而在上层的白云岩单元中缺失.这两种类型的菱镁矿可通过矿体形态、晶体大小、石英和白云石含量不同来进行区分.第一种类型的菱镁矿储量巨大,菱镁矿呈粗粒结构,晶体粒径>10mm(最大达150mm);一般来说,矿体与白云岩围岩界限清楚,这种类型矿床以产在Riphean序列下部为特征.第二种类型的菱镁矿由于菱镁矿矿体穿插进入到白云岩围岩中,矿体很不规则,菱镁矿晶体也相对较小(1-5mm),这种类型的矿体主要产在Riphean中部层位中.这两种矿体都显示了交代成因的特征.但这两种菱镁矿矿石在一些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布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与第二种类型相比,第一种菱镁矿具有较低的FeO,CaO和SiO2含量,与白云岩围岩(La/Lu>1)相比,具La/Lu<1的轻稀土亏损特征.第二种菱镁矿稀土分馏度较低,在稀土分配方面与白云岩围岩有差别.本文还特别讨论了Y/Ho值的重要性,因为该比值在菱镁矿和围岩中的类似性使得划分菱镁矿形成中的热液和成岩交代过程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认为,第一种类型菱镁矿,如具有高Y/Ho比值的Satka和Bakal矿床的形成属于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早期成岩阶段;第二种类型菱镁矿,如具有低Y/Ho值的Ismakaevo和Katav-Ivanovsk矿床的形成与流体运移的热液活动有关.

印度南部元古代Cudappah盆地白云岩中的菱镁矿成矿作用及其构造-气候指示意义817-820

摘要:Cudappah盆地是位于印度南部的一个元古代盆地,盆地中含有许多矿床,包括菱镁矿和滑石矿.该盆地发育于Chat活动带东部边缘,并发育沙质、粘土质和碳酸盐岩的多期重复沉积旋回.盆地可划分为四个次级盆地,即Papaghni、Nallamalai、Srisailam和Kurnool次级盆地.晶质菱镁矿床赋存于Papaghni次级盆地的Vempd¨组地层中.每个次级盆地很可能都沿着一系列裂谷中的断块发育,并且这些裂谷形成于中元古代的热事件.每个沉积旋回中发育有相似的沉积岩套表明,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具有相同的构造和气候环境.根据盆地中矿床(重晶石矿、菱镁矿和滑石矿)的产出,我们对每个次级盆地均提出了一个多期重复沉积旋回的演化模式,该旋回包括了从角砾岩到白云岩的变化.

乌拉尔南部和印度南部地区隐晶质菱镁矿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对比研究821-828

摘要:印度南部和乌拉尔南部都有隐晶质菱镁矿产出,这两处矿床的产出地质环境相似,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上具有广泛的相似性.印度南部的菱镁矿矿化主要与超镁铁质侵入杂岩体有关,并形成了部分已受变质的火山沉积地层.超镁铁质侵入杂岩体由纯橄岩,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及它们的变质产物组成.在乌拉尔地区,菱镁矿床位于一个蛇绿岩带上的超镁铁岩地体中.隐晶质菱镁矿就以网脉状产出于超镁铁质岩地体上部的风化带中.印度和乌拉尔两个地区的矿床中的矿物组合都有菱镁矿,石英,方解石和白云石,但在印度南部的矿区中还含有滑石和菱铁矿.两个地区的菱镁矿矿石的质量都很好,所有的样品的主要成分都为菱镁矿(73~96%),而方解石(1~3%),白云石(0~7%),菱铁矿(0~2%),石英(0~5%)和滑石(0~2%)都只是次要矿物.次生的白云石和菱铁矿使一些矿石含有较高的CaO(最高达2.6%)和FeO(最高达1.6%),石英和滑石等矿物则使矿石中的SiO2较高(5~8%).滑石指示了低温成因,它的出现说明两个矿区的菱镁矿可能都是内生或外生的成矿流体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在开放裂隙中沉淀而成的.本文研究表明,全球性的超镁铁岩中菱镁矿成矿事件与蛇绿岩带有关,这对菱镁矿的勘探有指导意义.

巴西Paraná和Bahia地区滑石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因模式829-836

摘要:本文总结了巴西两个最重要的滑石产地,Paran岷虰ahia区中滑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并探讨了这些矿床的可能成因.巴西的滑石在世界滑石储量与产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巴西Paran岷虰ahia区的滑石矿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地体中.尽管该区的滑石具有不同的地质产状,与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共生的滑石最为重要.其他类型的滑石,如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共生的、在花岗岩与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带的、在花岗岩体中呈包体或顶垂体状的、则相对不重要.在巴西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滑石矿化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Bahia区)和白垩纪(Parana区.滑石的成因模式主要有两类:一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热液交代成矿模式,另一是起源于盆地热卤水的变质流体交代成矿模式.其中后一种成因模式可用来解释巴西的大多数大型滑石矿床,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如中国辽宁和乌拉尔南部的滑石成矿.

斯洛伐克西喀尔巴阡山脉内侧Veporicum地区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序列与菱镁矿和滑石矿床成因837-854

摘要:本文总结并报导了斯洛伐克西喀尔巴阡山脉内侧的石炭纪岩石中产出的菱镁矿和滑石成因的最新资料.这些矿床赋存于Veporicum构造超单元中和该超单元与Gemericum的接触带中.北部Sinec成矿带是主要的菱镁矿和滑石矿化区,产出的主要矿床有Kokava,Sinec,Samo,Hnsta-Mutnik等矿床.而南部的Ochtina成矿带只产有菱镁矿床,主要矿床包括在Dubrava地体上的Dubrava,Mikov?JedL'vec;Luben韐,Ochtina,Kosice-Bankov,Banisko,Medvedia等矿床.菱镁矿形成于变质M1期石炭系中方解石被白云石和菱镁矿连续交代过程(北矿带成矿温度为280~400℃,南矿带成矿温度为370~420℃;Radvanec&Prochska,2001;Kodera&Radvanec,2002).Permoscythian蒸发卤水提供了Mg.成矿事件和华力西期碰撞后运动有关.拉伸构造和高热流值促使成矿热液系统的产生.滑石矿化则形成于稍晚的不同期变质事件(M2),成矿流体来源也与菱镁矿化不同.构造的、微构造的、变质的以及地质年代学的数据将滑石成矿作用和阿尔卑斯上白垩系的构造地热事件AD2联系在一起.AD2事件是阿尔卑斯碰撞(AD1)地壳加厚和变质核杂岩体起源的结果,体现在地壳不整合面上的区域拉伸,及开放系统中大规模热液流动.这一过程在更靠近Veporic热穹的北带区域(Sinec剪切带)很显著,而向着Veporic热穹的周围部分(南Ochtina带),M2变质过程和块滑石化则逐渐减弱.Sinec剪切带是北Sinec带中突出的AD2-AD3结构,白云石/菱镁矿透镜体(在M1期交代造成的)和相伴随的岩石夹杂在AD1中更坚硬的基底岩石之中.本研究证明了AD2中块滑石化的普遍性,滑石和白云石2形成于拉伸显微构造中(变质过程M2;温度为490~540℃,压力为240~330MPa).在Sinec带中AD3阶段的对偶剪切作用形成了该带中的滑石矿.它是AD2事件从去顶到区域扭压剪切的动力学转变过程的逐步延续.北Sinec带使AD3变形处于由坚硬岩石包围的软岩石的狭窄�

斯洛伐克西喀尔巴阡山Kosice-Medvedia菱镁矿床的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和碳-氧-锶同位素研究855-876

摘要:Kosice矿床是斯洛伐克第二大的菱镁矿床(150Mt),位于Gemeric的东部.其镁质碳酸盐矿体赋存于石炭纪石灰石和含白云石的石灰石中,同时下盘黑色片岩中也含有被铁质碳酸盐交代的薄层碳酸盐透镜体.在华力西期造山运动(M1)中,古生代岩石受到了低级变质作用(绿泥石带).镁交代作用始于白云岩1的结晶作用,其后形成菱镁矿,最终沿裂隙形成铁菱镁矿.铁质碳酸盐包括早期铁白云石-白云石,铁白云石和后期含方解石和石英的菱铁矿.根据碳酸盐矿物对地质温度计,白云石l结晶作用发生在300~340℃.这一结果与M1的变质矿物组合(绿泥石,白云母-伊利石)吻合.铁白云石的结晶作用发生在320~370℃.少量细脉中可见白云石2,绿泥石和伊利石-多硅白云母,它们是由于阿尔卑斯期造山运动M2变质作用形成的更晚的矿物组合.菱镁矿的流体包裹体(FI)研究,显示存在不同成分的热卤水,卤水成分变化相当于NaCl含量21~42 wt%,但其它成分的盐含量高于NaCl,溶解的CO2含量也有变化.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Th)的范围为164~217℃,含石盐子晶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范围为217~344℃.富CO2包裹体(盐度相当于NaCl含量1~22wt%,CO2的密度为0.28~0.77 g·cm-3,均一温度为289~344℃)在菱镁矿中是次要的,但这种包裹体在与矿石伴生的石英中是主要的,并且与含石盐子晶流体包裹体共生.在后期镁交代过程中流体中的CO2逐渐增加.和铁质碳酸盐伴生的石英中只有两相包裹体,包裹体中CO2含量有所变化,盐度范围为17~24 wt%的NaCl(或者34~36 wt%的MgCl2),均一温度为152~195℃.包裹体的数据结合碳酸盐地质温度计显示镁交代作用的压力范围是180~320MPa(7~12km),铁交代作用的压力范围是280~420MPa(10~16km),说明地热梯度约为25~35℃/km.包裹体浸出液的分析表明Cl/Br和Na/Br的比值存在变化,但仍旧说明富镁的卤水来源是上二叠纪和下三�

法国比利牛斯山Trimouns滑石-绿泥石矿床地质与成因877-886

摘要:位于法国比利牛斯山的nimouns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滑石-绿泥石矿床之一.对该矿床形成的条件及滑石和绿泥石矿石的含量已较清楚.它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通过热液交代蚀变而形成的,主要包括白云岩蚀变为滑石为主的矿石和硅铝质岩石(云母片岩和伟晶岩)蚀变为绿泥石为主的矿石.滑石矿石显示片理化结构(滑石片岩)或压实块状结构(块滑石).由伟晶岩蚀变而来的绿泥石矿石为呈绿色的球状矿体,而由云母片岩蚀变而来的绿泥石矿石呈块状或片理状、颜色为灰绿色和深灰色.本文对欧洲这个独一无二的滑石和绿泥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高盐度(20 to30%eq.wt%NaCl)、中温(320℃)、压为为2.5kbars.磷钇矿和独居石的U-Pb定年结果表明,成矿年代为112~97Ma,成矿作用可能持续了16Ma以上.

菱镁矿开采引起的Dybravsjt Nassuf水文地质结构中的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887-898

摘要:DubravsbMassif菱镁矿体的开采产生了部分局限在石炭纪低裂缝渗透变质岩中的喀斯特型裂缝含水层。大量的开矿过程对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循环和化学成分都造成了可观的变化。本文研究了在这种复杂条件下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成因模型。根据化学配位模型,计算出所选矿物的饱和指数,从而指示所有喀斯特裂缝含水层饱和带中的地下水对菱镁矿、白云石、方解石的过饱和度和石膏的不饱和度。假设地下水未受人类活动的污染,而白云石中黄铁矿的氧化对成矿影响甚微.则水化学数据的统计描述代表了含水层中的水文地球化学背景。矿山中矿石焙烧释放的富氮气体凝聚产生的醋酸,能促进菱镁矿和白云石的溶解。这样产生的地下水相对背景值来说则富集NO3,Mg,和TIC。因此,由于地下开矿,岩溶作用估计将是原来的1.5倍。尽管有污染,这些所测参数并没有超过斯洛伐克卫生保健部颁发的No.29/2002Z.Z.饮用水标准临界值。因此采矿后含水层的开采也是可行的。

意大利撒丁岛中部Lasasai-Bonucoro地区的废弃露天滑石-绿泥石-长石采矿场的水资源及其修复模式899-906

摘要:在撒丁岛中部Orani地区,一些赋存在古生代变质岩和花岗岩中的滑石-绿泥石-长石矿体一直处于露天开采状态.采矿活动严重破坏了Lasasai-Bonucoro地区的原始景观.露天开矿形成了一些水坑,里面填满了来自含水层的沿断裂渗出水,因此对该地区的重整应被视作是对自然景观的全面修复工程.在本次工作的第一阶段,作者描述了环境和水文地质学特征,以及根据不同整治措施对不同地域进行了划分.随后的工作包括详细地解释不同的整治技术措施.为了使该地区复原,首要措施包括:1)对一些地形崎岖的地点进行平整改造和重新规划.也就是根据前期规划合适的地点,将矿石开采和堆存地中过多的废石搬走并回填到山谷中.2)修复被挪走的土壤植被,并且在完成污水处理之后,通过植被重植的方法(包括:移植土壤和养分、水流播种草本植物,阶段性机械洒水)对新形成的地表进行改造.3)并通过以上重植技术,修复恰当的斜坡以及总体缺乏植被的地表.以上措施会引起地表高度和地形的微小变化.可是这些措施足以形成一个新的环境条件,可进行新的开采.特定情况下,例如在有恒定的高品质水流,并且环境宜人的乡村,以上建议很容易实施.因而,Lasasai-Boalitynucoro地区的资源的可利用性至少包括以下互不相斥的两个方面:1)休闲胜地,2)矿泉水生产基地.通过以上方法,Lasasai-Bonucoro地区的环境修复将会产生新的经济、文化、娱乐和观光价值.

岩石学报杂志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研究
胶东矿集区大规模成矿时间和构造环境907-922

摘要:本文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讨论了该区金矿床大规模成矿的时间和构造背景.数据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中生代,以110~130Ma为高峰;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后于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铷锶和锆石SHRIMP年龄表明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于多次热事件,大量继承锆石的存在和较高的ISr值(>0.709)指示花岗岩浆主要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或重熔.矿石和成矿流体的Isr值普遍高于0.709,并略高于中生代花岗岩类,指示成矿流体和物质主要来自地壳内部.讨论显示,中生代华北与华南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是导致胶东矿集区形成的主导因素;花岗岩类侵入和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于碰撞造山带的3阶段地球动力学演化,即早阶段挤压-地壳缩短-隆升,中阶段岩石圈拆沉并转向伸展构造体制,晚阶段伸展;最强烈的成矿作用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向伸展转变期;已建立的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可以较好解释胶东矿集区的矿床、花岗岩类的特征.

辽宁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变质变形和成矿组分再活化923-934

摘要:辽宁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产在太古宙绿岩带中,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变质程度达高级角闪岩相.野外和显微镜研究表明,矿石在进变质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机械再活化和重结晶,但各种进变质结构大部分已被变质峰期的全面重结晶所清除,目前保存着的结构主要是变质峰期和退变质过程的产物.退变质过程以黄铁矿变斑晶生长、矿石糜棱岩的形成、二次退火和化学再活化为特征.矿床中高度富集铜和金的矿石是韧性剪切形成的矿石糜棱岩受退变质流体叠加而成.磁黄铁矿主要是同生沉积后重结晶的产物,另有一部分由退变质热液形成,而黄铁矿变斑晶则有沉积-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热液叠加多种成因.世界各地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各有三种成因类型.磁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同生沉积黄铁矿变质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红透山矿区的退变质流体具有从早到晚氧逸度升高的趋势.

新疆哈密黄山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稀土元素特征及意义935-948

摘要:通过对新疆哈密黄山铜镍矿带典型矿床矿石矿物和含矿岩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产于造山带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容矿镁铁-超镁铁质岩具有富水特征,部分硫化物稀土曲线呈特殊的'三重弯曲'模式,反应出由于多种液相(流体和熔体)共存,硫化物熔体中含有大量热液流体,在主成矿期(岩浆熔离期)后逐渐演化出富含气液的成矿流体.本区矿床稀土特征不同于克拉通边缘的铜镍矿床,造成上述热液流体参与成矿的原因在于含矿岩体本身富水,可能与碰撞后富水洋壳的拆沉熔融有关.

青海东昆仑造山型金(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949-960

摘要:青海东昆仑是我国重要的、极富潜力的金属成矿带,其中产出的金矿床不仅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而且与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过程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并在产出构造背景、矿体特征、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物组成和元素组合等方面与一般造山型金矿床极为相似,因此应属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矿床流体包裹体十分发育,包括富CO2、CO2-H2O和H2O-NaCl三种类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为一套中低温(120~380℃)、低盐度(0.35~9.54wt%NaCl)的H2O-CO2-NaCl-CH4±N2流体体系.氢、氧、碳同位素及水-岩交换反应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主要为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以大气降水为主.流体不混溶、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以及水-岩交换作用是导致本区成矿流体中金、锑淀积成矿的主要因素.

内蒙古赤峰地区安家营子金矿成矿流体研究961-968

摘要:该金矿床产于晚燕山期安家营子二长花岗岩岩体内,受NNE向断裂带控制.矿化类型属蚀变岩型.矿物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CO2-H2O-NaCl-KCl体系,来自安家营子花岗岩浆期后热液,其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80.0~-96.5‰,δ18OH,o=4.5~5.7‰.主成矿期四个成矿阶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Ⅰ=340~360℃;Ⅱ=315~330℃,3.80~6.20wt%/NaCl,CO2密度0.2~0.3g/cm3;Ⅲ=245~285℃,3.5~4.5wt%NaCl;Ⅳ=150~170℃,<2.0wt%NaCl.成矿流体盐度和CO2密度均较低.包裹体气相成分中(CH4+CO)/CO2<0.1,成矿环境为弱还原条件;液相成分中K++Na+总量较高,K+>Na+有利于碱质交代成矿作用.根据CO2包裹体获得资料计算,成矿压力为500~750×105Pa,成矿深度为2.0~2.5 km.流体控矿因素有水-岩反应、CO2与H2O-NaCl溶液不混溶和硫浓度降低等.其中以水-岩反应为主,它贯穿成矿全过程,控制原始成矿流体由碱性向弱碱性-弱酸性变化,使流体发生交代成矿作用.

新疆阔尔真阔腊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969-976

摘要:新疆西北部阔尔真阔腊金矿床是产于海西期岛弧型钙碱性火山岩中的火山晚期热液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阶段(Ⅰ)包裹体为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8~396℃,盐度为5.86~8.41wt%NaCl;主成矿阶段(Ⅱ、Ⅲ)为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09~276℃(Ⅱ)、119~198℃(Ⅲ),盐度分别为5.11~7.86wt%NaCl(Ⅱ)、2.74~6.17wt%NaCl(Ⅲ).石英流体包裹体成分测定采用分阶段法,有效地排除了不同成矿阶段包裹体成分的影响,准确地测出了成矿阶段(Ⅰ)和主成矿阶段(Ⅱ、Ⅲ)包裹体的成分,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Na+-HS--Cl--H2O型中低温、低盐特征,金主要以金硫络合物的形式迁移,金矿化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主成矿阶段包裹体中水的氢同位素组成为-83.97~-89.07‰,氧同位素组成为1.8~3.2‰,成矿流体是岩浆热液与古大气降水混合而成.流体混合及水-岩反应是造成本区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