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2

摘要:本期推出的4篇文章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而展开,即从事生态建设,观念必须作出实质性的调整和改变。这样的认识。显然与此前的很多研究成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此前的研究,要么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要么强调法制化的观念,甚至还倡导将人口全部迁出,生态建设才能做好,诸如此类的见解,不一而足。但付诸实践的结果,却未能收到预期的目标,其间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观念与灾变:我国北方沙地粮食作物兴衰历史的启示——以沙米为中心3-13

摘要:摘要:历史上,沙米是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分布面积十分广阔,曾经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粮食安全和沙地生态系统维护,做出过积极贡献。秦汉以降,在农、牧民族长期频繁的族际“拉锯战”中,固定农耕观念逐渐代替了畜牧思想,使得沙米退变为“贱谷”“野谷”。由此兴起的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不能很好地与干旱草原生态环境相互兼容,从而引发了草原沙化灾变面积的扩大。总结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天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的维护,粮食安全建设可望发挥积极作用。

生命属性:生态人类学看待生态问题的新维度14-20

摘要:摘要:纵观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共同体——经过特定民族文化加工、改造后的人为生态系统,以及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技术手段——各民族的生计方式,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机生命体一样,都具有生命属性,遵循生命运行的一般规律。为此,分析和探寻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演变和化解机制,看待和评价人为环境因素的利与弊、人类身心健康的标准,都应立足于生命体的这一固有禀赋去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

饮茶习俗的文化生态比较研究21-27

摘要:摘要:茶叶自进入人们食用领域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会与茶叶消费密切关联。茶叶消费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经过不断的适应和创新,衍化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通过对藏族酥油茶、蒙古族奶茶、布朗族酸茶以及瑶族打油茶的调查,就不难看出饮茶习俗不仅与各民族独特的历史过程相关联,更是与特定自然与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物。因此,深入探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饮茶习俗,不仅可以透视文化的变迁脉络,而且还有助于揭示文化与生态之间的互动制衡关系。明辨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特点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发挥启迪和借鉴作用。

内蒙古草原利用与维护的兼容:游牧民族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经验与启示28-34

摘要:摘要:通过对历史时期内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以下简称为“游牧民族”)土地利用方式的考察,可以发现游牧民族土地利用方式的出现是自然及社会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相比于农耕文明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游牧民族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在方式、观念、投入、媒介、技术等方面,对于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合理性和生态性。这也是游牧民族在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维护,及自身生存维系中的价值体现,在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对历史积淀起来的生态思想予以解读也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同时也是当下内蒙古草原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清水江文书校读释例35-41

摘要:摘要:对《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启贵等家藏契约文书》中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舛误加以归纳,并结合相关知识加以考释、校正,力图恢复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的本来面貌,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历史文献资料。

清代贵州清水江流域的保甲与团练——九寨侗族村落保甲团练档案的文献价值释读42-51

摘要:摘要:清水江九寨是侗族北部方言区侗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地带,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实施保甲团练制度,至今九寨民间还保存了比较完整而系统的有关九寨保甲团练事务的档案。九寨保甲团练档案完整反映了保甲团练制度在侗族地区的实施过程及其社会管理职能,是研究近代侗族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文献。

道路与权力——从苗族独木龙舟节的建构历程看清水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52-59

摘要:摘要:清水江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连通湘黔的水路要津。明清时期“定黔平蛮”的历史过程对清水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人口结构和中心集市的变化也印证了族群迁徙、水路商贸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清水江中游地区道路开发的历史脉络.并以苗族独木龙舟节案例来分析国家权力对地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效力场域及其配置机制60-67

摘要:摘要:作为建构理性的国家法讲究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追求普遍正义,因此,普遍性和统一性是其必不可少的基本特性。权利义务明确,是非分明是国家法固有的规范要求。谦让与协作的内部人关系显然与国家法格格不入。故此,唯有国家强制力才是保障其实施的有效力量。反之,作为经验理性的民间法,随具体语境而变化,顾及具体情况,以特殊正义为依归。价值认同与社会舆论命定是民间法得以实施的坚强后盾。正因如此,利益算计的契约型社会是国家法大显身手的主战场,而温情脉脉的伙伴型社会是民间法得心应手的天然平台。当代中国社会既不是纯粹的契约型社会,也不是百分百的伙伴型社会。因此,从善治角度讲,中国法治不应当是国家法独治.而应当是国家法与民间法共治。法律渊源的顺序设置、制定法的授权以及不确定法律概念和一般条款正是它们的沟通渠道及共治的有效机制。

论藏区赔命价现代化的发生逻辑68-76

摘要:摘要:赔命价的复兴是当代藏区刑事法制建设面临的难题,此难题是中国刑事法制现代化必须克服的一个环节。赔命价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生逻辑。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中国人选择的单一制国家体制使藏区与内地省份(或地区)具有相同法律地位的行政单元,而单一制国家体制背后的法制统一原则天然地排斥少数民族刑事习惯。国家垄断刑事司法权意味着,只有经过国家认可的少数民族习惯规则中的有益因素才能名正言顺的进入刑事司法,其他与刑事法制相悖的均在扫除之列。所以,作为藏区刑事纠纷解决规则的赔命价习惯法无法保持其“原生态”独立存在于刑事法制之外,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从埋岩政治到国家化:大苗山社会结构研究77-84

摘要:摘要:历史上,埋岩是自发的民主政治实践,大苗山社会是埋岩管理下的扁平的社会。清末民国时期,在国家化的背景下,埋岩政治徘徊在地方与国家之间,因此大苗山社会不断在地方社会与国家社会间摇摆。建国以后,埋岩政治被摧毁,大苗山社会演变为严密的国家社会结构。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地方历史与内部联系进一步被割裂,大苗山社会变得更为松散,进入了村本位的时代,濒临解体。新时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一定程度调适并维系了大苗山社会。大苗山的社会结构演变史,是20世纪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的一个缩影。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乡村社会与文化
朝山:庙会的聚与散85-88

摘要:摘要:庙会是关涉生命观、宇宙观、伦理观、福利观和群体认同等的精神性存在,有着复杂的人文生态学和社会形态学。圣山的景区化、景区的圣山化、红色圣地的传统化、传统信仰的红色化与现代化等当下演进,使朝山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庙会的聚与散的多重混融的让渡关系,同时,作为精神性存在的庙会参差地向物化庙市的让渡也就有其应然与必然。

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出路89-94

摘要:摘要:城镇化中的乡村移民搬迁与劳力转移,使村落“空壳化”逐渐成为中国贫困地区乡村社会的普遍现实。使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在经济力量的无声强制下,难以回归传统农业的秩序安排中,文化遗产的衰减式传承成为村落文化传承的真实状态。面对这样的困境,用“村落民族志”记述的方式将那些正在消失的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是必须的举措。因此,设立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区,走民族地区“乡市化”发展模式是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得以兼容的路径选择。

传统村落旅游化保护的风险及其防范95-98

摘要:摘要: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并波及社会各领域的大背景下,“旅游化保护”成为了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典型手段。在实施旅游化保护的过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村民主权地位被动摇、村落空心化、环境同质化以及村落文化异化等多重风险。成功防范这些风险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村民、民间组织的一致努力。防范路径包括保障村民的绝对主导地位、打造宜居环境、避免盲目跟风旅游化以及注重原生态文化保护。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民俗学如何做到“顶天立地”:2016年中国民俗学99-108

摘要:摘要: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十三五”时期规划纲要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等列入重要工作项目,我国民俗学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活跃期。2016年,中国民俗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也存在对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阐释力较弱的不足。

客家村落“社公”信仰的生态民俗学研究109-113

摘要:摘要:社公信仰是赣粤闽边区客家村落最普遍、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客家村民所处的生态环境与所从事的生计方式决定了社公的职能,社公庙的设置建构了客家村落的生态核心区,社公祭祀仪式中贯穿了丰富的生态教育,社公信仰的生态意识传承有助于客家美丽乡村建设。

民间叙事传统与汉藏文化的交融——评《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114-117

摘要:摘要:《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是作者笃志于藏族与汉族间民间文学的比较之作,超越西藏民间故事及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比较的传统研究,在民间叙事学术史上具有拓荒性的意义。此书力图突破传统故事学研究方法,进行故事学方法论的革新。从跨民族民间叙事比较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到尝试建构独特的中国学派的比较文艺学,将故事学研究与民俗学的学科转向契合,同时进一步推进叙事传统研究的深化。该书通过汉藏民间故事典型类型的细致比较,以此表达两民族间叙事传统的共通和差异,探求汉藏文化共同体的内部关系及所展现的生活世界。

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核腔及其文化阐释118-124

摘要:摘要:作为民间歌曲的基础结构,核腔对于分析、研究民歌乃至民间音乐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核腔由角商宫羽(Mi Re Do La)四音列构成,并在核腔原形及其不断变形中建构、完成旋律。作为侗族社会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琵琶歌核腔与侗族社会款组织、民间歌师的即兴创作及其伴奏乐器——琵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依存于侗族社会文化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