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本土知识”和“生态建设”都是生态民族学研究的重大领域,而这两大研究领域又必然要与我国的“三农问题”紧密关联。由于有关“三农问题”的争议长期难以达成共识,因而此前本栏目的相关讨论,不得不停留于就事论事,也不得不更多的关注传统和纯理论的探讨。2017年,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中,明确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并着手付诸实践。这对我国“三农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来说,都是一道福音。

地方性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以滇西北藏区奔子栏镇神山崇拜为例2-8

摘要:相对于现代环境科学知识而存在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对于保障地方生态安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维护地区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地方性生态知识依靠其特有的生态观、认知体系、技术实践和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去实现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滇西北藏区普遍存在着神山崇拜的社会事实,对于维护藏区的生态环境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奔子栏镇藏族乡民的神山崇拜就是如此。

吐鲁番绿洲农业:坎儿井浇灌出来的文化生态辉煌9-16

摘要: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留给现代人的文化瑰宝。立足于坎儿井主要分布区的水资源格局与农业生产的基本关系,就可以反映坎儿井对绿洲农业生产的供水功能及其历史贡献。通过坎儿井、机电井和大河水的成本比较和分析,就足以揭示坎儿井供水的价格优势,也能从中看出其地域适应性特点。事实证明,坎儿井这种传统的供水手段,不仅可以与各种现代水利工程和谐并存,还可以实现自身的创新式利用。

传统的山地渔业在当代生态维护中的参考价值探析17-22

摘要:贵州地处典型的高原山地,其传统生计大多实行“多业态”复合经营。为了适应岩溶生态系统资源构成的细碎化,传统渔业一直是贵州居民的辅助生计手段之一。查阅《贵州名胜志》及相关史志可知,贵州各族居民为适应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发明创造了多种具有山地特色的渔业手段。直到今天,这些山地渔猎手段对生态维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研究述评23-36

摘要:综观目前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的研究成果,学界同仁们一方面致力于理论的建构,一方面又在此框架下进行卓有成效案例补充。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的防范、草场退化的恢复、石漠化灾变的救治等。此外,还扩展到生物污染的预防、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维持、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控制等。全面回顾与总结此前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后,指出其间的得失利弊,借此希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锦屏文书的现代表现形式及其法文化意义37-42

摘要:由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多,1949年以后锦屏文书大量存在。锦屏文书的现代表现形式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包括规约类文书、契约类文书、应酬类文书、记事类文书等。锦屏文书的现代表现形式具有法文化的意义,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的国家法、理解当代中国秩序维持的“活法”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锦屏文书的现代表现形式对我们了解法规范、理解法制度、认识法设施、分析法观念、思考法发展具有广泛的价值,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积极意义。

理论与实践:清水江下游民间风水文化研究43-49

摘要:清水江下游所见碑刻、契约文书、族谱等资料,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清民国时期该地区民间风水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内涵。对“水口”“后龙”“龙脉”“阴地”之风水严加看管,如有残缺及时修补,对损坏他人风水之行为者严加惩治。反映了人们对“风水”的认知与理解,并积极地运用到实践当中。

清水江文书收集整理研究问题的思考50-56

摘要:清水江文书是记录和反映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综合性地方历史文献,是民族文化“宝贝”。对于清水江文书的收集整理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但具有学术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涉及到学术机构、地方政府和农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上述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术机构进行良性互动,要本着包容的心态,诚信的精神,互惠双赢的原则处理好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敞开习惯研究之视界57-57

摘要:法律之基础在社会,国家法律绕不开社会习惯,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是长期以来我国主流学说之基本坚持。但在“法学圈”内部,那些从事习惯、习惯法、民间法,进而研究法人类学、法社会学的学者,不过是些边缘人物;他们的学术产品,对法学而言,也属于所谓“小众”之列。例如一份对目下吾国法学院的调侃性评论中,在提及某著名大学某教授的习惯法研究时,直呼其“沉浸于小众的民族习惯法”。

20世纪美国法学家法律与习惯观念初探58-65

摘要:法律与习惯既是法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法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20世纪美国法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论及法律与习惯,原因似乎在于,一方面,法律的内部逻辑与外部证成之紧张关系不得不使法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普通法的传统似乎就是一种揭示法律内部习惯的倾向。为此,霍贝尔、卢埃林、弗兰克、卡多佐、埃里克森等都在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法律与习惯的关系。

日本法学家论习惯与法66-74

摘要:日本法学家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习惯与法的关系做了大量的整理与评价。其中,日本法学家对古代习惯与法律关系的着眼点在于对中国的儒家伦理习惯与法律的儒家化之间的结合。对于近代的习惯与法,日本法学家则结合明治维新、明治宪法的颁布和二战的背景,总结出近代习惯与法的关系指向了民众的自由价值,但对天皇的崇拜之情愈演愈烈,而日本在二战中作为占领国则针对被占领国的习惯做了整理以实现管理的有效性。日本法学家通过反思二战带来的创伤,力图借助对现代习惯与法的关系的研究学习西方习俗与法律的人本思想,使人完全解脱出神权、王权的束缚。现如今,右翼对天皇权威的崇敬形成的习惯虽不为法律所容,却依然存在。同时,日本法学家对现代习惯与法的关系以多元化的视角试图在国际层面展开论述。

德国的习惯法及我国法学学者的评述75-79

摘要:德国法学家在习惯与法的关系的论证上强调法律起源与习惯的关系在于法律源自习惯。在法律的应用上,德国法学家认为习惯对于司法而言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习惯的应用是建立在尊重现有法律的前提下的,同时对我国法律学者对德国习惯法做一简要评述。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乡村社会与文化
从追溯和回顾中理解中国乡村80-85

摘要:乡村作为一种方法曾经引领了近一个世纪之久中国乡村研究,由此而出现了众多基于一个村落而有的民族志作品以及相应的社会科学研究。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重新去回溯和回顾这些村落研究的成果,并从中实现一种新的村落理解认识上的提升。

“两栖式”村落及其特点——以一个山东村庄为例86-94

摘要:遵循费孝通通过类型划分来认识中国农村的思路,提出了“两栖式”村落的概念,并以一个山东村庄为例进行说明。在这个山东村庄中,村民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参与市场经济,他们居住在村落中,却在村落之外的非熟人社会中进行非农业经济活动。村落内外形成了两个财富交换领域,村落外部的财富通过村民的经营流入村落内部,并通过在村落内部的流动再生产着熟人社会的秩序。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95-100

摘要:传统村落保护需要立足于村落的文化生态特征,传统村落保护需要从人、文、地、产、景、史、神等7个维度进行保护,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黎平县地扪侗寨为例101-105

摘要:地扪村的经济发展滞后,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面临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破坏危机。寻求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促进地扪村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印度与中国的宗教生态文化交流106-111

摘要:中国要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并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就必须加强与包括印度在内的沿线国家在宗教等文化领域的沟通和理解,随着中国文明与文化互鉴思想与和平发展理念的传播,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应该具体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四个领域开展文化公共外交,推动中国与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新型外交关系。通过对印度传统宗教中生态思想的研究,可以加强中国对印度文化的理解,为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公共外交奠定基础,并进一步形成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与机制。

身体史视角下的黎族“放寮”习俗研究112-117

摘要:从身体史视角入手,探讨黎族“放寮”习俗兴起和衰落背后的原因,在强调黎汉文明冲突和融合重要性的同时,将其置放在了现代化背景下进行考量,从中揭示出黎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发展的路径和差序提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