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特稿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1-7

摘要: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多达136种,其中粟和稻最为重要。目前研究粟稻的起源,存在“重东轻西”的倾向。通过检视前人关于粟和稻起源的考察和研究,特别是西部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两种作物的起源地,既包括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流域,也包括两河的中上游流域,即既包括我国的东部,也包括西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往农史和农耕文化研究的某些缺陷和不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8-8

摘要:《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自创刊伊始,就关注本土生态知识与生态建设诸问题,刊发的众多论文在学界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期所刊登的3篇文章,仍秉承本土知识、生态维护、生态建设、开发利用等内容展开。田红等著《苗族本土知识对恢复溶蚀湖的借鉴价值探析》具有鲜明的实践应用价值,能够为今天喀斯特石漠化灾变的救治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文章所规划的喀斯特高原溶蚀湖的恢复技术,相比时下的技术路线而言,

苗族本土知识对恢复溶蚀湖的借鉴价值探析9-15

摘要:封堵地漏斗,恢复溶蚀湖,一直被学界视为石漠化灾变带生态恢复的根本性挑战,各种当代技术规程几经试探后,都无法收到预期的成效。但麻山苗族本土生态知识却提示了实施地漏斗封堵的技术走向以及可行的操作路径。即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本能,去实施动态的封堵。只需查清地漏斗开口,引种湿生植物,再引种苔藓类植物,扩大水域面积4个步骤,就能够实现封堵地漏斗,高山现平湖的原有生态景观,并为石漠化灾变带的全面治理奠定基础。

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研究16-21

摘要:通过对侗族传统农业的调查,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在侗族传统农业的生产中,就碳汇积累而言,不仅天然具有利己的属性,同时也具有利他的属性。这样的属性并没有因为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而有较大的改变,一直在为其他地区或人群无偿地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在当今倡导低碳生活的潮流中,进一步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的碳汇积累,就可望从全新的高度去重新认识侗族传统农业的当代价值。

回归与反思:黔北民族地区山地农业结构发凡——以清代柞蚕多业态养殖繁荣为例22-29

摘要:清乾隆年间,贵州黔北民族地区居民利用“郡地多槲”,从山东诸地人工引入柞蚕,产出的“遵绸”质量与“杭绸”不相上下,远销国内外各地。为扩大柞蚕产业快速发展,黔北各族居民掌握了一整套栎属柞林培育技术,其结果不仅围绕着柞树林的培植,形成了农林牧复合的多业态产业,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贵州山地高效农业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同时各民族由此定型下来的文化生态共同体,还对黔北山区生态维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30-35

摘要:清代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该地区融入王朝体系、渐次由“化外生苗”到“王化之区”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蔚文书院的创办,是中央王朝、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当地士绅民苗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满足了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对知识文化的迫切需求。

民国年间贵州清水江木价结单文书解读36-43

摘要:对两份遗存民国年间锦屏茅坪寨木价结单文书进行解读,指出这两份文书当分别为茅坪寨行户“龙茂盛木号”与本地木商唐本盛、外来木商陈长泰签写的木价结算单据,“龙茂盛木号”作为行户,代木材交易双方结算木材价款是其主要职责之一,而木材价款的结算需反复折兑计算,并且货币的流通状态及其兑换比价也呈现显著的地域性。

从碑刻看清水江流域民间生态行为44-49

摘要:通过对清水江流域风水相关碑刻的分析与解读发现,受风水文化影响人们会主动地培植或保护风水,而在这一过程中却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种种生态行为产生。反映了民间风水文化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清水江文书整理的语言学分类标准探究50-53

摘要:功能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认为不同的语篇形式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交际功能是语篇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基于该观点,把清水江文书分为合同类文书、证明类文书、证件类文书、官方通知类文书、法律文书、民间文献、宗教信仰类文书、军事与治安类文书、教育和艺术类文书等9大类别。这9大类文书的交际功能分别是:确认商品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过程;证明商品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结果或财产所有权的确凿性;授予某人某种权利或身份;政府的权威性文件;参与官方法律活动和民间民事调解或解决;记录和参与各类民间社会活动;记录和参与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委任某人军事(治安)方面的职位或警示信息;参与官方或民间教育、音乐、娱乐活动等。这些交际功能分别是有关文书形成的一个重要语言学基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习惯、半有机团结与人类秩序54-55

摘要:众所周知,涂尔干曾提出了人类社会整合的两种类型以及与之相应的两种法的类型。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所谓机械团结是指在全社会共有的“要素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决不能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必须去追随集体的目标……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团结,它来源于相似性,同时又把个人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我们把它称作机械团结”;“这就是压制性法所表现出来的团结,至少可以说这是它的活力所在。”而有机团结则是建立在恢复性法基础上的,它“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56-65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将产生深远影响。如何着力于队伍建设,促进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实现,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在民族地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必须考虑语言自治这项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奇缺,双语人才培养又面临缺乏良效运行机制的困境。应理性面对困境,在强调民族地区语言自治和国家司法统一的前提下,加强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建设,强化保障措施,推进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运行。

饮酒习俗如何建构信任网络——以青海省互助县东河乡尕寺加村的经验观察为切入点66-76

摘要:通过对青海省互助县东河乡尕寺加村五组这一农牧交错区域跨族群村落的参与式田野观察和体验,发现在类似的村落中,实现跨族群村落内聚的“通用介质”主要是“情”,而不是所谓的一般意义上的“理”与“法”。“胡风汉韵”的酒文化之“划拳词令”在这里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和传承,而正是经由“饮酒即信任”这一民间习俗规范所体现出来的“信号传递一合作模型”的日常实践,才使多个在历史文化信仰上具有异质性的族群和平栖居于同一个村落共同体之中。在这里,能够亲眼目睹到“夏夷并用”和“求同存异”等华夏早期文明的活性因子,能够切身地体会西北民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政治文化景观——“族群间性”。显而易见,在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跨族群内聚之历史和现实经验中,蕴藏着拉铁摩尔所说的中国“贮存地”核心特征或密码。

国法与习俗之间——清代黎平府开泰县一座石桥的官司始末77-82

摘要:在贵州省锦屏县石引村刘光彬家藏文书中,有较多清代司法档案。其中关于一座桥的建桥与毁桥的诉讼卷宗比较有代表性。查阅这些文书,发现架桥和毁桥都与当地信仰习俗有关,而地方政府的判决更注重交通设施的维护,而不受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瑶族医药的法律保护探究83-89

摘要:近些年,相比于藏药、疆药的快速发展,瑶族医药面临着生存困境。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化水平不高、经济附加值低等固然是导致困难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认,我们对瑶族医药所做的法律保护还远远不够。要想实现瑶族医药的振兴壮大,必须在统一的医药管理法律法规之外,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定,同时提高瑶区群众的法律保护意识。综合应用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使瑶区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使瑶族医学造福更多群众。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侗族历史观与生态伦理的文化建构及其意义90-97

摘要:侗族的历史发展相对滞后,对历史现象的把握没有规律性的理论形态知识。历史观是通过“雾生”“卵生”“傍生”“投生”这样的文化阐释中反映出来,涉及了创世、人类诞生、人类本质和终极关怀的推测和叙述。由于这种理论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支撑着侗族生态伦理的建构和实践。首先,侗族把人看成是“栖居”于自然之中的一分子,抑制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其次,“投生”的物种交叉循环设定,使自然界中“异类”包含着“同类”,有力支持人与自然物之间给出的亲缘性价值关系的设定,限制相应的物种伤害性利用,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其三,“投生”转世中物种身份性的业缘差异追求,形成向善的理念和行为习惯并投向自然界。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98-105

摘要:苗族史诗《亚鲁王》是流传在苗语西部方言区的一部民间英雄史诗,这部长达三万余行的民间口头传统文学内容浩瀚,各种版本丰富多彩。文章通过列举这部史诗中部分版本里的民族学、语言学、伦理学和神话学价值作为实例对其文化进行评析,并就史诗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认识和理解。

苗族“巴岱”吃猪祀106-114

摘要:苗族“巴岱”的“吃猪祀”也称“椎猪祀”,是一种流行于腊尔山苗族地区的盛大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典。“吃猪祀”作为苗族“巴岱”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的文化含义特别丰富,从侧面可以直接体现出苗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尤其是对苗族“巴岱”祭祀仪式音乐的探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苗族“巴岱”“吃猪祀”反映了苗族人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民俗生活,展现了苗族人热爱生活、追求生活,以及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为了保护与发展苗族传统文化,我们在考证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源流、形式、内容、文化特征等进行了探究,以弄清“巴岱”吃猪祀的艺术特点、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在民俗生活中的运用方式等。

从婚礼与生育礼看维吾尔族女性社会角色的转换——以喀什老城为例115-119

摘要:在男女社会性别分工极其明显的维吾尔族社会中,女性大多是婚礼与生育礼这一人生仪礼的组织者、操持者和传播者。在这些人生仪礼中,维吾尔族女性使得维吾尔民俗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实地调查获取资料的基础上,从社会角色视角出发,对喀什老城女性的生活世界、社会角色的转换及其精神生活的转变进行探究,总结出维吾尔族女性在婚礼与生育礼中以与其他民族女性不同的、独特的形式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