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地球生态系统所拥有的动植物物种极其丰富,而人类规模性种养的生物物种却极为有限。人类社会的这一存在与延续方式,往往是引发生态变迁,酿成生态灾变的直接动因。为此,推动当代的生态建设,并不完全取决于投资的追加和管理的有效,而推动人类可以规模性利用的动植物多样化种养,恰好是最省力、最有效的生态建设手段。我国农业部正在推行"马铃薯主粮化"行动,就这一意义上说,堪称是一项难得的创举。

第五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在凯里学院隆重召开2-8

摘要:2015年11月14-15日,由凯里学院、贵州省文化厅主办,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经济人类学专业委员会、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吉首大学、三峡大学、怀化学院、贺州学院等单位协办的"第五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在多彩贵州的生态学府凯里学院隆重举行。

论贵州植葛产业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兼及《相际经营原理》民族文化整体观的价值9-18

摘要:贵州植葛产业与全国相似,自明以来,该产业经历了由盛转衰过程,但在今天贵州民族地区还有有限的活态传承。葛这种有价值的农作物产业遭逢不公正历史境遇,其间存在着亟待澄清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吸取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并推动植葛产业适度复兴,将有利于今天生态建设,对我国粮食安全亦能做出积极贡献。

从“改土归流”以来麻山苗族地区植麻业的兴起看文化适应的复杂性19-27

摘要:"改土归流"以后,清廷向贵州省麻山苗族地区大规模引种麻类作物,由此而引发了苗族文化对所处自然与生态系统的再适应,与此同时,苗族文化还得对所处的族际文化背景做出新一轮的适应。由于民族文化对生态和社会需要同时做出双重适应,从而导致了文化适应的复杂化和难以预测性,其结果最终表现为利弊得失互有短长。有时在经济上获得较好的成效,却引发了生态的退变;有时又会表现为外部市场的波动导致了植麻产业的严重受损,并加剧了生态的灾变。全面揭示文化适应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不仅对麻山地区苗族文化的近代变迁有重要意义,而且也适合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类似变迁的探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五哗六哗”与黎平军民府的设立28-31

摘要:明初先后在今贵州省黎平县设置五开卫和黎平府,卫管屯兵,隶湖广都司,府领各长官司,隶贵州布政使司,形成府卫同城而分隶二省的格局。嘉靖以来,军政废弛,卫所凋残,导致非法的"款军"横行无忌,他们不仅欺压黎平府官员,而且常殴打、驱逐守备等卫所长官。而卫司捕等官员勒索卫军,是"五哗六哗"兵变的直接原因。朝廷平定卫军叛乱后,为解决困扰黔楚两省的款军问题,决定设置黎平军民府,以府辖卫,使黎平成为黔楚一重镇。

从除贴字等看清代贵州天柱地区田赋实征32-39

摘要:清代清水江文书中的契约,不仅具有对私有财产协商解决机制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保障国家田赋征收的协商解决机制功能。清代天柱文书中的"除贴字""计开过亩清单"是民间有关田赋征收的一种协商解决的有效实现机制。

清水江木行及木行制度的法律性质刍议40-46

摘要:清水江木行作为清水江木材交易的中间商,在整个木材商品市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木行制度是早期木材商业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一系列规则体系,木行组织在木材交易的法律关系中有法律主体的地位,木行制度规范着木材交易行为,蕴含着法律属性。

民间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清水江文书(锦屏文书)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47-54

摘要:2015年10月2-4日,来自国内外4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围绕"民间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价值,清水江文书的个案研究,空间、生态与社会结构,区域开发与社会秩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反映了学者们有关民间历史文献学与清水江文书的最新思考与研究,形成了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主持人语:权威、权力与秩序55-55

摘要:作为群体生活的动物,人类必须安家于一定的秩序体系之中。没有秩序的保障,人们只能苟且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奔波于变幻莫测、又近乎宿命式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尽管人的天性是自由的动物,但如果自由没有驿站,没有归宿,没有漂流疲惫时足以停靠的港湾,人类就不会有预期感、稳定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故而自由也不能必然给人的幸福打包票。

法律的民间叙事(下)56-67

摘要:此为《法律的民间叙事》下部分,在探讨法律的官方叙事之理论和实践困境以及法律的民间叙事立场的基础上,进行一步探究法律民间叙事的本源与法律文化再造、法律民间叙事的社会功能。

论民间权力的概念68-75

摘要:民间权力是社会权力的中国话语。民间权力是民间社会主体依靠掌控的社会资源通过"强制"与"教化"等方式对相对人形成的支配力和影响力。民间权力产生于"家国同构"的传统中国社会,并因应社会结构的改变在主体、内容、机制等方面不断演化。民间权力包括主体、相对人、民间权力资源和运行机制等构成要素。民间权力具有秩序维护、规则创制、制度构造以及民间司法等功能。法治面向的民间权力必须从自由与秩序的价值衡平出发,确立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创生"法、理、情"的民间权力运行机制。

黔桂边区侗族火灾防范习惯法研究76-81

摘要:世居于黔桂边界山区的侗族,木楼鳞次栉比,聚成山寨。木楼与木楼之间过道窄狭,陡滑难行。侗族有多处在高寒山区,平时多用木柴烤火,一有不慎,很容易发生火灾,火灾一旦发生,救火也特别困难。历史上几乎每个村寨都发生过大小不同的火灾,所以防火工作是每个侗族村寨和家庭的头等大事。侗族传统"款约"有很多火灾防范及事后处理的规定,现今村规民约对火警、火灾也有较多的规定,很多村寨又有"消防公约"或"消防与森防村规民约"。基于传统的惩罚观念和民间禁忌,侗族村寨还保留"喊寨""扫寨"习惯活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丘北彝族花脸节文化多重主体探析89-94

摘要:花脸节是云南省文山市丘北县彝族独有的传统节日,因彝族远古先民用锅烟灰把脸部抹黑来驱魔除害而得名。随着丘北旅游业的发展,以普者黑旅游景区为载体,花脸节这一独特的节日受到大众的关注,成为了当地人民和游客通宵达旦的狂欢节。在探析丘北县花脸节多重主体的表现以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而去寻求多重主体背后真正的文化主体,最后达到从主体性视角对节日文化发展认识的目的。

论岑巩县婚俗的农耕特征及其经济关系的平衡结构95-101

摘要:作为上层建筑,岑巩县传统的婚姻习俗不仅反映了作为经济基础的农耕生产方式,而且在其内部运行着一种能自动调整经济关系平衡的结构,使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甚至社会关系均能处于稳固状态。

礼物的馈赠实践与乡村人际互动研究——基于豫中地区王村的田野调查102-107

摘要:礼物馈赠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存在,具有巩固人际关系和物品再分配的功能。通过对王村礼物馈赠现象的田野调查,从人类学视角解读礼物流动在当地人际关系与乡土社会中的符号化意义,剖析王村村民通过礼物馈赠行为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探讨礼物交换对乡村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

侗族“取鼓楼名”与文化身份建构108-112

摘要:取鼓楼名是侗族传统命名制度,亦是侗族成年礼仪式。通过对取鼓楼名的场所、被命名者、命名者、命名过程等要素的文化分析,认为取鼓楼名对建构侗族身份认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取鼓楼名当前面临消失的境地,认为侗族今日建构文化身份应该重新重视取鼓楼名,通过建立文化自觉意识,借助"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教育途径,结合旅游发展,传承这一传统的命名制度。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三议113-116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需不需要进行原生态保护,是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定、科学传承与科学保护三大问题。本文将从什么是原生态保护,为什么实施原生态保护以及怎样实施原生态保护三个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与说明。

“非遗”光环下的保护与传承——人类学视野下中医针灸的文化探析117-125

摘要:中医针灸2010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意味着一直处于边缘文化的中医学正式走上世界舞台,向中心文化圈挺进,可遗憾的是"非遗"属于文化范畴,也就是说,联合国承认了针灸的文化性,但并非认可了针灸的医学科学性。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针灸疗法,长期以来传承高手都在民间,他们默默恪守着自己的医德,为民除疾苦,而以保护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今天,针灸的保护和传承在很多场所成了形象工程,针灸医生也成了表演者。近来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被文化绑架,被国家权力所掌控,被外行媒体所抄作,作为中国文化一份子的中国医药文化,包括针灸文化被揠苗助长,加入了过多的配料,开始变味了。如何让中医针灸在纯粹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健康生存,让其科学性在纯正的文化氛围中得以最佳的体现和发展,不仅是中医界,也是社会科学界必须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