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社
分享到: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会讯、清水江流域文化、社会文化人类学、乡村社会与文化、民间法与法文化、民族民俗研究、文化传承与保护、乡土中国等。
  •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 国际刊号:1674-621X
  • 国内刊号:52-1150/C
  • 出版地方:贵州
  • 邮发代号:66-165
  • 创刊时间:200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74
  • 综合影响因子:0.514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文献的理论与实践”会议特稿

清水江文书在重建中国历史叙述上的意义

摘要:不同的文献系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叙述,官修正史必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民间文献则体现了普通民众的行为逻辑。民间文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时间下人的行为及其异同。利用清水江文书重建西南乃至中国的历史叙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放到一个更长时段、更大范围的历史进程中去解读。
1-4

民间文书与民间智慧——人类学线索民族志的文本搜集

摘要:凡属于民间社会所控制并留存于民间社会的各类文本化的形式都可称之为民间文书,它是民间社会真实生活的写照,蕴含着种种民间智慧以及地方性知识。民间文书的研究,必须回到特定的文化场之中。因而,民间文书的保护,必须包含对文书产生与运行的文化场的保护。
5-12

古籍公文纸背文献:中国古文书家族的新丁

摘要:公文纸本文献主要是指公文纸本古籍纸背的官私文书、账簿文献,是我国传世典籍中一座极具珍贵价值、富于开发远景而又亟待发掘的文献资源富矿,已经跻身中国古文书领域庞大家族的一员和新丁。
13-16

明清土地租佃关系与租佃契约研究

摘要:土地租佃关系是指由拥有土地的地(田)主将土地出租给佃户耕种,并以一定方式和一定比例向佃耕者收取地租而形成的地主与佃户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租佃关系是明清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生产关系。本文从明清租佃关系的类型划分和演变发展历程入手,对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契约种类及其国家对租佃关系立法调整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论述。
17-3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

摘要:本期推出的3篇文章,取材对象各不相同,探讨所涉及的时空场域也互有差异,但探讨的核心问题却高度统一。那就是,尽力澄清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实质和可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以便服务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吴合显、罗康隆和彭兵的《倡导与差距:对国外有关生态文明见解的梳理与再认识》,较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归纳了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见解,以便揭示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本看法及其流变。其中,
32-32

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兼及清水江文书的史料价值

摘要:当代的黔东南自治州辖地范围,涉及清代时的镇远、黎平两府全境,以及都匀府的东部诸地,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秋季多雨多雾,并不是棉花规模种植的理想场所。雍正朝开辟苗疆后,为解决汉族移民"谋衣艰于谋食"的生计难题,朝廷不得不在该地积极推广棉花的规模种植。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加上各族居民的努力探索,棉花种植有幸获得了成功,成了各族居民山地农业中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并改变了当地各族居民的衣料结构。因此,梳理其相关历史文献,特别是清水江文书,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指导今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可望发挥借鉴意义。
33-43

倡导与差距:对国外有关生态文明见解的梳理与再认识

摘要:自从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基本国策并付诸实践以来,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振奋。但对生态文明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势必会影响到这一正确倡议的具体落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系统梳理国外的相关论著,澄清其实质,明辨国内外认识上的差距,以利于借鉴和创新,也就显得正当其时了。
44-54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摘要:随着中国的崛起,再加上扶贫力度的快速提升,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生计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迁。对这样的社会事实,此前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经济的范畴去展开讨论,但却很难解释生计变迁所引发的文化与生态剧变。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就是一个例证。该乡自清雍正改土归流以来,玉米种植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成了当地各民族居民的主粮。并在这样的生计下,建构起了一整套适应所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文化生态体系。但到了20世纪末,出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考虑,这里的主种作物玉米被蔬菜作物置换。在各族居民获得丰厚经济报偿的同时,当地各民族社区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剧变,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甚至酿成了生态灾变。因而,仅考虑生计变迁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够,还需要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立足于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展开深入分析,才能揭示变迁的实质及其深远的影响,也才可能服务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55-63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民间文书视野下内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对几份明代清水江文书的分析

摘要:2010到2014年间发现的明代清水江文书,全是来自于明代国家的内地边疆或者"楚边"地区;文书从三个方面细微地展示出内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屯田制度下长成起来的卫所、府县与土司的二元乡村社会结构;苗田、屯田、民田构成的乡村经济结构及民田化发展的趋势;田地纠纷与建场开市的乡村社会日常生活。
64-74

因何前去官衙:清水江文书中的红契分析

摘要:最常为人所提起的清水江文书的特征,多以民间主导而形成的白契这一特点。而事实上,清水江文书中相当一部分则为获得官衙认可而缔结的红契。在大部分契约以白契的形式而缔结的情况下,红契的存在,这即暗示了什么契约要有官府认可。笔者大致以立约人的特点、契约数额的高低、时代背景、向官衙的可达性、纠纷可能性等可能情况来分析清水江文书中的红契文书,以此探清代锦屏县民众要立红契的原因,且进一步审视这一地区对交易惯例和交易的认识。
75-81

从《清水江文书》看清代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民族地区租佃制度的特征

摘要:《清水江文书》收录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租佃契约契式类型多样。清代以来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民族地区已经普遍建立了土地租佃契约制度,其地租形态主要包括实物分成制、实物定额制和固定货币制。清代至民国时期,土地是民间一宗重要的私有财产,锦屏民间的地权分散而又相对集中,同时土地多头共有关系普遍,地主与佃户之间也存在着多头关系,佃户的来源以当地世居农民为主。
82-88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法律,民间与官方的二元叙事

摘要:一直以来,法律的叙事被国家所无可争辩地领有。无论在西方世界影响甚大的分析实证法学的所谓"主权者命令说",还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维辛斯基的"国家意志"或"统治阶级意志论",都把法律作为国家专有的外部装饰和统治工具,从而法律不过是作为外在于人们生活日用的来自国家的必要强制。至于民间,则对于法律只能仆从和接受,而不能在任何意义上创生、支配、甚至解释之,更不能自作主张,
89-90

法律的民间叙事(上)

摘要:长期以来,法学中流行的法律叙事是官方叙事。这一叙事在强调官方法对分配主体权利义务,组织人们自治合作,构建社会交往秩序的同时,忽视甚至有意遮蔽了民间法所具有的类似功能。所以,这种法律的官方叙事对日常权利义务交往和社会秩序建构的事实并不具有完全的解释力,反而具有很强的不当解构性。为了克服这种法律的官方叙事之弊,有必要倡导并建立一种法律的民间叙事。这一叙事的基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规范交往的事实,其基本任务是对这一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学术阐释和理论提升。
91-100

傈僳族社会变迁中的非正式惩罚——以腊村为例

摘要:傈僳族社会的非正式惩罚随着社会变迁而进化。从神判惩罚到祷告诅咒,从泼血诅咒到忏悔宽恕,从声誉受损到拒绝祷告,从人身罚到财产罚和资格罚,写保证书、公开训诫的变迁,惩罚形式不一而足。当前腊村维持秩序的主要非正式惩罚有财产罚、资格罚、申诫罚等。
101-108

神判与“村治”——基于贵州J村共有资源开发利用权丧失的案例分析

摘要:村落社区共有资源开发利用权丧失的问题,是"村治"建设中必须加以重视的社会问题。J村的个案表明:神判在苗族村落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原生的共有资源管护机制已经破碎的村落社区,它在"村治"条件下是否能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自身的既有资源,并阻止外来资本对本村落共同体利益的"入侵",更多地取决于乡镇级国家权力主体所委任的村干部的素质如何。因此,村落社区共有资源开发权丧失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村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机制出了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村治"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将难以实现。
109-115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人观、养育实践与成年礼——西汉水流域汉人“寄保”习俗的人类学研究

摘要:盛行于西汉水流域汉人社会的"寄保"习俗是以幼儿养育为题旨的传统社会生活实践,它具体再现了以出生时间观念与地方民间信仰体系为基础对幼年阶段生命状态的文化性理解与建构,并在殷切表达对幼年生命关怀的仪式展演中完成了对迈向成年生命历程的个体人格的社会文化赋意。
116-122

满清宫廷承应喜庆剧《开筵称庆》《贺节诙谐》研究

摘要:《开筵称庆》《贺节诙谐》是清代宫廷里演出场合较多的一个仪式性剧目,除春节前后的节令或仪典,如祭灶、除夕、元旦时演出外,有时亦用于日常的皇室家宴。该剧是清代宫廷承应仪式性短剧中少见的以凡间生活为素材的剧目,其创编当受了元代戏曲"杀狗劝夫"的影响。该剧在满清宫廷的上演率较高,应与其有礼乐、教化、娱乐、传承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功能密切相关。
123-128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传承与保护

“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适度融合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例

摘要:湘西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以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为主要研究背景,探讨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中形成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二者更为科学、适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