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社
分享到: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会讯、清水江流域文化、社会文化人类学、乡村社会与文化、民间法与法文化、民族民俗研究、文化传承与保护、乡土中国等。
  •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 国际刊号:1674-621X
  • 国内刊号:52-1150/C
  • 出版地方:贵州
  • 邮发代号:66-165
  • 创刊时间:200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74
  • 综合影响因子:0.514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乡土中国

生态学视野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

摘要: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探讨这一关系的学科之一就是生态学。生态学作为一门起源于生物学的学科,从早期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成为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学科,如政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美学生态学,甚至心灵生态学等学科就是例证。
1-2

第五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在凯里学院召开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文化生态语境下,与全球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接轨,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相辉映,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对其原生态特质及其文化空间进行有效保护,
2-2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骆驼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游牧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骆驼虽然仍然在实施放牧,但人们对骆驼的管理方式,却从“跟群放牧”发展到利用望远镜、摩托车、手机等实施远距离操控放牧,甚至给骆驼戴上GPS定位仪利用网络实施远程放牧操控。值得注意的是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牧民之所以坚持饲养骆驼,其目的是使优良牧草得以自然播种、确保草场的自然更新、土壤得以自然活化,灌木得以适度修剪,微生物、矿物质和营养物质得到合理的匹配,使动植物与环境得到和谐共荣。因此以骆驼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关系为视角,可以合理解读游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3-9

兰坪玉狮场普米族半耕半牧生计模式的生态人类学解读

摘要:从生态人类学的系统论与整体观出发,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玉狮场半耕半牧生计模式展开了调查,其结果表明,玉狮场普米族村民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具有极强适应性的半耕半牧生计模式,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人为生态系统,从而使得人类能融洽地契合于生态环境之中,并成为其中极为重要且不可割舍的一环。随着市场因素的日益加深,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生计变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只有充分利用玉狮场普米族村民充满人文智慧的生计模式及其相对应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妥善合理地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新的形式下不断更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为生态系统,可望建构一种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都能相互适应的生计变迁途径,乃是当下需要从速解决的发展课题。
10-17

黄土高原上的发奋之作——甘肃省庄浪县梯土建设技术的历史考察

摘要:在人地关系的研究中,人类所实施的技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技术的深入考察和理解,在解释人类应对环境的反应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梯土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技术引入到甘肃省庄浪县。当地干部和群众迅速将其作为主要的农田建设手段加以推广。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规格较高的水平梯土已广布庄浪大地,原有的丘陵沟壑区环境条件为之一变,所取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极为明显。梯土建设技术的采纳和创新,已经发展为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改造之路,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在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也优化了人地关系的和谐。
18-25

藏族传统青稞收割模式与人际交往和谐关系探究——以西藏昌都县俄洛镇小沙贡村为例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被迫为生活而四处奔波,人与人之间的应酬和交流日趋频繁,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趋于冷漠和功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则越来越失落。反观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总会让人感到惊讶和陌生,西藏昌都县俄洛镇小沙贡村藏族村民轮流做庄、挨家挨户的青稞收割互助模式,可以为世人提供一个人际交往和谐的例证。它可以充当一面镜子,使那些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看到另类的人际关系和另类的心态。
26-3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从“侗蛮之地”到“内地的边缘”——明清时期亮江流域的开发与人群互动

摘要:以一种区域的、社会空间的整体视野对明清时期贵州东南部亮江地区历史进程的内在差异性和统一性加以认识,实地调研与文献解读相结合,着重分析区域内“苗侗汉”等不同人群间围绕着土地开发展开的博弈与互动情形。指出非汉族类整合进王朝视域的过程中,国家会根据地方实际情形预留一定的表达自我的空间,同时土著人群也会有意识的保留自我的主体性与独特性。
32-41

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初步研究(1459-1949)——兼谈经济活动、社会规约与自然灾害之关系

摘要:1459-1949年,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在灾种、灾情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发生的次数、频率、年际、季节分布上亦有一定特点,存在多种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的现象。但与同时期贵州省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频率都不高。洪灾虽长期制约着清水江下游地区木材贸易的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促使该区域木材贸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木材贸易繁荣时期,民间育林、护林碑亦较多,这种边开发边保护的控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清水江下游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与频率,反而有利于木材贸易的长久发展。
49-58

清水江文书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设计及著录规范

摘要:从清水江文书数据库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清水江文书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核心元素的选择和定义,并形成标准框架,同时用实例论述了清水江文书各元数据项的著录规范。
59-62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契约传统与权利精神

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善于运用契约进行交往。从杨国桢在《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一书中期待“中国契约学”研究以来,传统契约的论著、编著就不绝如缕。张传玺的煌煌三大册《中国历代契约粹编》,把中国的契约史追溯到尚无文字记载的时代,而他的《契约史买地券研究》,更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契约的源流关系和分类形式,从中可见,在周代就存在“万民约”与“邦国约”的分野。
63-64

从加池乡规民约看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运行情况

摘要:为深度了解清水江流域社会运行机制,从加池乡规民约对乡村社会运行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入手,主要考察了加池寨乡规民约变化内容及其社会背景、乡规民约中对事件处理等三个方面来解读清水江流域乡村聚落的运行机制。
65-72

苗族习惯法对林业生产的管理研究——以加池寨清水江文书为中心

摘要:以锦屏县河口乡加池寨现存的契约文书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分析和解释由习惯法衍生而来的设置林地边界的几种方式,来探讨苗族习惯法对管理林业生产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73-78

清朝以来加池村林权的变动

摘要:明清以来清水江一带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杉木的产地之一,木材贸易的繁盛使当地出现了大量的林契文书。通过对加池村姜绍烈老人家文书的梳理以及与多位村民进行的访谈,了解了清朝以来加池村林权的变动情况。通过对这一变动情况的研究,可以借鉴以前林权管理的经验,以不断完善现今我国的林权制度。
79-84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摘要:在民间幻想故事,特别是神奇婚姻中,故事的结构普遍呈现出一种深层的具有普遍性的叙事结构,即不平衡——平衡——平衡被打破(再次不平衡)——再次平衡的程式,用字母表示就是A-B-A1-B1。这种程式化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其中的转折程式。这一程式化产生的原因包括其外在生成机制、内在生成机制、传播机制三个方面。
85-89

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试谈史诗写本《苗族古歌》中的民俗文化描述

摘要:史诗《苗族古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诗,也是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学。作为写本的《苗族古歌》是某一时空的产物,是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饱含着挥之不去的民俗文化,具备民族志特征。不过,呈现在史诗写本中饱含着民族志信息的民俗文化既有客观真实的一面,又有时代性和个人性烙印,其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究。
90-94

从“帮忙”习俗变迁看村庄信任形态的嬗变——以江西省铜鼓县排埠村为例

摘要:以江西省铜鼓县排埠村帮忙习俗的变迁为线索,依据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合作型信任的分析框架,展开对村庄信任形态演变的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帮忙习俗体现的是村庄习俗型信任模式,随着店里办和酒席承包等帮忙替代性模式的出现,村庄逐步向契约型信任形态转变;这一转变实现了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但村庄共同体受到冲击。本研究倡导借鉴日本和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以实现合作型信任的生成。
95-98

傩文化、巫术神秘语境下“童子”扮相的属性与功能认定

摘要:两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带有神秘色彩的儿童形象:战国末期起出现“童谣”以言吉凶,到汉代则演化为亦真亦幻的“荧惑说”;两汉宫廷傩仪中使用“侲子”驱鬼逐疫,以及大雩祭祀中启用“童子”舞蹈求雨等。这些神秘儿童形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且偶然的现象,它们与阴阳哲学观念中将童子视为纯“阳”,即象征着强劲生命力的理念有着密切关联。
99-104

思州土司田祐恭崇祀研究

摘要:宋朝思州土司田祐恭一生戎马,对思州地区的安定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地方百姓的认同。明清之际,在田氏后裔的有意推动之下,思州各地纷纷建庙修祠加以祭祀,并将对田祐恭的崇祀与伏波将军马援的祭祀结合在一起。
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