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稻作文化的生态史——生态人类学的视野1-3

摘要:中国不仅是当今世界上的稻作农业大国,同时也是水稻农业的发源地。围绕着稻的种植,中华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然而,对于稻作文化的起源族群,古代先民稻作技术,以及近代少数民族稻作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当今稻作文化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或许都是读者关注的问题。本期推出的3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回答了上述问题,其内容涉及稻作文化的起源与传播、古今稻作与水的关系及其耕作技术等问题。

生态文明 贵州先行3-3

摘要: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批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批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标志着我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实施。通知明确,贵州省要抓紧做好《方案》组织实施,按照《方案》确定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云南的稻作和水4-12

摘要:在近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及其水文化。着眼于水,首先从云南各民族的自然观和认知适应自然的角度考察传统稻作文化中水源的涵养保护和稻田灌溉技术,继而论述近60年稻作文化及水资源的变化,最后指出,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应该重视历史上各民族传统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各民认知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知识,应取其精华,传承发展。

论稻作起源的族属13-17

摘要:通过古日语“na”(稻)的反证,认为“稻”的初始发音是苗语“na”,壮侗语的“na”(稻田)是由苗语的“na”(稻)演化而来的。稻作文化特有的建筑样式“干栏”在词源上也源自苗语“ghangtlox”。由此综合判断,应该是长江中游的古苗人最早创造了稻作文化,然后把它传给了周边的古越人,即后世的壮侗语族。

“火耕水耨”技术要领探析——兼论该稻作模式在当代生态建设中的启迪价值18-23

摘要:“火耕水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水稻种植模式,该稻作模式曾盛行于我国江南各地,整套耕作技术是古代百越民族的智慧结晶,但却迟至西汉时期才得到规范的汉文典籍记载。其后,随着社会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这一稻作模式在隋唐时代,已经次第退出历史的舞台。后世对《史记》和《汉书》有关该稻作模式记载的解读多有残缺和谬误,以至于该稻作模式的技术要领,学界至今依旧争论不休。立足于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结合水稻规模种植的起码技术要求,重新解读《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其技术要领大致可以获得可信的复原,进而可以发现相关技术对今天的生态建设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启迪价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论清水江流域分关文书的书写程式24-29

摘要:清水江流域分关文书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书写程式,主要包括序言、正文、落款。自清代以降,其书写程式有一个逐渐固定化、模式化、法律化和简明化的趋向,凸显了清水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公平原则。分关文书程式的完整和其承载的财产信息等,体现了苗侗人民的智慧,至今仍有重要的法律文书价值和文献史料价值。

清代清水江中下游村寨的林业纷争与地方治理30-34

摘要:清水江中下游地域是清代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因为长期的人工造林和木材采运而留下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对于我们研究地域法秩序的实际运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以这一带村寨的田野调查资料及搜集的清水江文书资料为中心,探讨清代清水江中下游村寨社会围绕林业生产与林业纠纷的诸种政治、经济与法律活动所形成的地域法秩序。

贵州岑巩契约文书的类型、特点和学术价值35-43

摘要:契约文书作为重要的民间文献,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贵州岑巩契约文书具有数量较大、类型丰富、归户性和区域性保持良好等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通过对岑巩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主要类型及其内容的初步介绍,归纳岑巩契约文书的特点和学术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黔东“飞地”之地湖乡研究44-48

摘要:地湖乡位于贵州东部,隶天柱而身居湖南会同,是一块典型的“飞地”。通过对明清以来“地湖”行政区划之历史沿革的梳理发现:“地湖”在某一时期存在交叉管理现象,“飞地”的成因及其划拔问题官方文献中均未涉及;其成因学界虽趋向于“土地买卖”的产物,但还需要更多材料的发掘与研究;其形成时间则可能在民国末期或建国初期,且与“地湖”周边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忧郁的乡土49-50

摘要:自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刊行以来,有关乡土中国的学术研究便不绝如缕。尽管《乡土中国》远不是研究这一话题的奠基之作,但一部名著对学术、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就是这样:它不但会以其内容的精要而享誉学坛,而且会以命名的确切而规范社会。当下的学人把中国农村辄称为乡土社会,或许就是这部名著所生的规范效应吧?

文化部公布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0-50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通知》(办非遗函[2012]545号)要求,文化部现将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予以公布。共59家企业或单位,其中传统技艺32家,传统美术23家,传统医药3家。

论法律秩序和法律外秩序51-57

摘要:从秩序在社会运行中呈现的不同类型这一视域出发,进而尝试区分秩序的类别——秩序的四种形态:法律秩序、道德秩序、民间秩序和宗教秩序;通过对法律秩序与其他三种秩序类型的存在基础与运行方式进行区分,能够边界清楚的把握民间规范的理论架构。

广西三江侗族传统款约习惯法研究58-64

摘要:对广西三江侗族传统款约习惯法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款约的表现形式为无字石碑、书写款约及碑刻规约;款约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六面阴规”“六面阳规”及“六面威规”;款约的功能主要是制裁偷盗行为、维护公共财物、稳定社会治安、构建和谐家庭;款约的执行特点是适用上人人平等、处罚手段多样及亲属惩刑制。

忧郁的山林:雷公山地区林权纠纷个案的法人类学考察65-70

摘要:自土地承包制度实施以来,西南山区中素有“千里苗疆”之称的雷公山周围广大农村,村落边界上的山林权属纠纷此起彼伏,都很难化解。由于当地村民对山林边界的划分有一套长期存在地方性习惯可供遵循,因而纠纷发生后,即使官方出面处置,但效果不佳。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看,大量纠纷被挤压在民间是不利于乡村治理的,从法律人类学角度看,由于地方性的习惯规则为当地民众所遵从,国家法律实际上很难起到“控制”作用。仔细探究这些海量积压的山林纠纷中隐藏的文化和制度逻辑,也许可以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山地民族与文化
贵州山林契约文书与徽州山林契约文书比较研究71-79

摘要:由杨有赓教授推动研究进程的贵州省锦屏山林契约文书,与学术成果诸多的徽州林契文书齐名,是研究中国清代林业经济状况的珍贵文献资料。徽州地区木材生产历史悠久,而贵州的林业经济兴起于苗族聚居地,兴盛于清代中期,年代相距较远,其经营形式必然不同。但二者都以栽种杉木为主,且都因当时木材市场的需求而生,必然又有共同之处。对贵州苗族山林契约文书与徽州山林契约文书进行比较研究,必有重要学术收获。

汉字在西南山地民族中的传播与影响80-83

摘要:在我国西南山地民族中,彝族、纳西族和西部方言的苗族都有其传统文字;其他民族虽无传统文字系统,却长期受汉字浸染,将外来的汉字文化元素内化到了本族文化体系中。壮、布依、侗等民族长期使用汉字记录宗教经典,形成了基于汉字形态的方块壮文和方块布依文,侗族虽未形成方块侗字体系,却形成了大量“汉字记侗音”文本。这些都体现出汉字在西南山地民族中的特殊影响,特别是反映了土著民族对外来文字的创造性利用。

跨越式发展中的山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汶川羌区灾后重建及其影响的人类学分析84-87

摘要:“5·12”大地震给汶川羌区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重大创伤,而震后重建则给汶川羌区带来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灾后重建带来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使汶川羌区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引发了民族民俗文化的变迁。羌族民众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与民族文化保护及传承机制,实质上是对羌区社会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变迁的一种积极的调适和融合发展的过程。

南方山地民族养猪的特点与功能分析——以黔东南锦屏县皆阳村为例88-92

摘要:养猪是我国南方山地民族比较普遍的生产方式之一。通过对生活在黔东南锦屏县皆阳村苗族养猪方式的调查,提出受山地环境和资源条件影响,山地民族养猪具有散户圈养、熟食喂养、商品率低等特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皆阳村民散养生猪缺乏经济效益,但由于养猪具有环境保护、社会交往、农业增产、保障生活等功能,在农村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山地民族养猪的非经济价值,通过发展农业种植带动生猪养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