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稻作文化研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1-2

摘要:通常来讲,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或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是导致交叉学科产生的起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交叉学科的产生成为了学科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内部,也表现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上。同时,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在探讨重大学术问题上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重修万春圩之技术解读3-7

摘要:在我国江河下游平原兴建圩田,将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改建为连片的稻田生态系统,乃是水稻大规模推广种植的基础工程。圩田技术日臻完善,不仅为我国确立了另一样式的经济支柱,还推动了汉文化的重构,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万春圩的重建,无论从时代,还是从地理区位上看,技术难度较高,修复成功后,可以带动更大面积的圩田兴建。因此,解读其间包含的本土知识与技术,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圩田的认识,还有助于后人正确认识汉文化的这一重构过程。

DNA揭秘的稻作密码——释读《DNA讲述的稻作文明》与《稻的文明》8-11

摘要:从稻作DNA的研究结果来看,水稻的“阿萨姆·云南起源说”是不成立的。粳稻起源于长江流域,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的某个区域。粳稻和籼稻并非来自同一个祖先,在野生稻阶段,稻就已经分成粳稻型和籼稻型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评《在品种多样性视野下的水稻间作》12-18

摘要:2000年8月《自然》杂志第406期发表的《在品种多样性视野下的水稻间作》一文纯脆是自然科学家与农学家对品种多样性水稻间作的研究论文,是当代西方学者对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另一个前沿看法。英国学者乌尔夫(wolfe)教授把多品种水稻分行间作抵制病虫害视为一个新发现的创新特例,是对长期传统单一品种种植技术的创新。这种看法是自然科学家缺少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待复合种植模式而形成的习惯性偏见。总之,重新认识朱有勇和乌尔夫的研究成果不应停留于单纯的技术层面,而应当进而关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兼容国埃尔姆有机农业研究中心,科学知识与民族文化的兼容。只有这样,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永续发展才会成为中国不久未来的现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从文斗林业契约看林业经营的长周期性——《清水江文书》实证研究系列之一19-25

摘要: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木材的流动,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林业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导致了当地的人民以林业生产为生计,不少外地人也进入该地区进行林业经营。然而人工营林是一种长周期的产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为了林业经营的成功,他们在林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签订林业契约,以制度保证产权稳定,确保林业生产长周期进行。

柳寨侗族村落文书调查及初步研究26-34

摘要:柳寨位于贵州省清水江下游北源支流小江的深处,属侗族北部方言区。柳寨契约文书内容丰富,归户性强,传承脉络清晰,较为完整而系统地记录了清代民国侗族村民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孤灯冷泪与家庭责任: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寡妇及其生活35-43

摘要:清代清水江流域,贞节观念开始普遍流行,存在着大量的寡居妇女。其守寡的开始年龄多集中在15—30岁之间,这与明清王朝“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的政策相一致。但也有例外,30岁以上守节而受旌表的事例也不少见。并且出现了“一门两寡”、甚至“一门三寡”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寡妇们孤灯冷泪,但又矢志抚孤、事奉翁姑,极力地维系着整个家庭在社会中的延续。她们也通过从事女红、纺织、耕种、佣工和典卖家产等方式获取经济收入,以保证其家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多民族国家的规范共和44-44

摘要:最近因为撰写一篇有关民间法与共和关系的文章,笔者数月来萦绕心头的重要话题即一个多民族国家宪法治理的模式,如何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地方多元规则的客观实存。谈到多民族国家,关心相关话题的读者或许知道,这样的说法在学界渐渐开始产生了一些质疑。

我国民族建筑保护地方立法模式探究——以滇、湘两省的相关立法实践为例45-51

摘要:对于民族建筑的立法保护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立法,而且也需要地方层面的微观立法,特别是应该针对民族建筑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和民族建筑本身的特点实现专门立法。为了促进民族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推动各地结合自身条件开展相关立法。以我国云南、湖南两省关于民族建筑保护的地方立法为例,探索民族建筑保护地方立法的模式。

晚清苗疆盗案断理与实践法律观——从五份清水江文书谈起52-58

摘要:水火二法,同治朝以后,被吸收进侗寨款条和团款营规中,被适用于苗疆盗案,引起命案控官程序。但被告诉禀作了智慧、成功的辩护,且契合了实践法律观。

裕固族习惯法司法运用探究59-6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制体系逐步建成,国家法律得到应有的普及和运用。与此同时,习惯法在调处社会矛盾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发挥着积极作用,裕固族习惯法也无不例外,尤其是在司法实践中裕固族习惯法逐渐被得到重视和尊重,并以不同方式予以运用。通过对裕固族习惯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具体措施,使习惯法在调处社会纠纷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山地民族与文化
侗族地名的命名模式初探65-70

摘要:侗族为稻林兼作的山地民族,侗族的山地分类命名是侗族人文语言内涵及当地地理环境的反映,也可为深入探讨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命名模式理论提供有益的语言材料。

雷公山区生物多样性与苗族传统文化耦合传承关系析略71-76

摘要:雷公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其间分布着许多的苗族村寨,呈现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状态,在着重分析雷公山区生物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探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耦合传承关系,以期为当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有益的探索。

大山铸就的“文字之母”——杨雄录及其东南亚救世苗文系统77-84

摘要:从苗族作为山地民族所处历史文化生境的特征入手,介绍了东南亚苗族文化英雄杨雄录(Shong Lue Yang)创制救世苗文(Pahawh Hmong Writing,or Hmong Messianic Script)的背景,对救世苗文的创制过程展开论述,对其文字机理进行剖析,对这套文字的传播及其影响作了总结。研究发现,杨雄录所创制的苗文具有较强的表音和表意功能,对海外苗族人有着重要的民族象征意义,对苗族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在文字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东南亚山地民族宗教研究的民族志典范--帕特丽夏·西蒙兹的《招魂》述评85-91

摘要:美国布朗大学人类学教授帕特丽夏·西蒙兹的《招魂》是一部研究海外苗族宗教的民族志佳作,作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更加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笔法来描叙苗族的世界观、女性在苗族社会的地位、出生死亡以及生死轮回的宗教思想,并对苗族的招魂曲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记录和分析,对于我们研究海内外苗族的宗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典范意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侗族社会年龄群体关系转型——以黔东南岑吾侗寨起鼓楼为例92-98

摘要:传统侗族社会的自我治理和秩序维持,依靠的是基于年龄界限划分出的老人、中年人、年轻人三级年龄群体各安其位、相互协作。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打工潮的涌现,侗寨的集体活动中,年龄群体间的互动却频发冲突。在起鼓楼这一集全寨之力的集体工程中,不同年龄群体的实践和他们之间关系的转变,揭示出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原因:打工经济引发的人群社会地位和观念的改变;人的分离和文化的维系;代际间文化传递方式的转型。

捉箐鸡——一项兼有历史记忆与经济意涵的苗族狩猎游戏99-105

摘要:位于云南昆明西北部的芭蕉箐是一个全民信仰基督教的苗族聚居村,至今仍保持着“捉箐鸡”这样一种古老的狩猎游戏。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捉箐鸡”重构了苗族的历史记忆,唤起其内心的原生情感,共享苗族身份。同时,即使是这样一个看似封闭的山区民族,仍被卷入了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在这供需体系中,汉族与苗族的结构性差异凸显。

回族穆斯林“尔德”节日文化探析106-110

摘要:回族因信仰伊斯兰教所形成的节日习俗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功能,以回族穆斯林两大“尔德”节日为例,它们均展现了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来源和内容以及节日特点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