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本期推出了3篇各有特色的论文。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针对我国当前最敏感,也是最难应对的生态问题展开分析;而不同之处则在于,3篇文章讨论的问题不仅在空间上相去甚远,所涉及的实质问题也各有千秋。然而,这些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无一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李彬的《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究》一文,针对我国土生蜂种中华蜂的濒临灭绝而展开分析,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究2-7

摘要:中华蜂又称中华蜜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也是我国传统养蜂业独有的当家品种。自1896年我国引进西方蜜蜂的100余年,中华蜂种群数量、分布区域不断萎缩,并濒临灭绝。中华蜂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受到忽视,这将严重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生态安全。

漂浮农业在当今中国的实用价值初探8-13

摘要:以中美洲前西班牙时代墨西哥盆地漂浮农业为线索展开论述,并与中国古代"架田"展开对比研究,探讨两者之间核心技术的相似性和传统漂浮农业在当今中国新生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论游牧文化的传统互助机制14-22

摘要:游牧文化传统互助机制包括行业性互助组织、专业性互助活动和非专业互助活动等三种形式。游牧文化的传统互助机制是服务于游牧经济客观需求的基础社会建构,也是一种有效的生存策略。游牧文化的互助机制直到今天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仍然是畜牧经济必不可少的社会建制。同时,传统的互助合作机制还兼备维护社会安定、满足情感需求、传承非物质文化、促进个人融入社会等诸多社会功能。在今天,如果想重建草原文化生态的和谐,游牧文化的传统互助机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清水江文书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23-27

摘要:2011年凯里学院投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与研究",以徐晓光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凯里学院项目组经过多次调研,精心设计了投标书,最终与中山大学、贵州大学3家投标单位并列中标。凯里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内同类型院校中首次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零突破。凯里学院投标书分抢救、整理、研究3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份逻辑严密,系统完善的投标书。本期"清水江流域文化"栏目对标书的部分内容进行摘录,以期与学术界朋友交流和分享。

清水江文书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8-31

摘要:一、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迄今为止,对清水江文书抢救和整理工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晓光、龙泽江《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1);龙泽江《锦屏文书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开发利用途径——锦屏文书暨清水江木商文化研讨会综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04);龙泽江、曾羽《锦屏文书保护现状和出路》(《兰台世界》2011/08);龙泽江、

贵州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银饰》《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刺绣》实施31-31

摘要:在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组织了黔东南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凯里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写组起草的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银饰》、《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刺绣》于2012年9月18日批准实施。两项标准的制定历时近两年,是黔东南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对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填补了贵州省苗族银饰、

清水江文书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32-34

摘要:一、基本思路如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抢救、整理和研究,必须从清水江文书自身的特点说起。清水江文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文书资料,与"徽州文书"等其他一些著名的历史文书有所不同,它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创造并流传至今的一宗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区域性、系统性的民族民间文献遗产。所谓活态性,是指清水江文书还活在苗侗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至今仍具有物权法律证据的功能,在苗村侗寨的山林物权纠纷调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政府与社会共谋架构下的清水江文书抢救模式与多重保护机制建构研究35-37

摘要:一、课题缘起关于清水江文书原件的抢救保护与典藏,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和努力:一种是传统档案馆或博物馆的迁地集中收藏模式;另一种是以文书持有社区为主体的民间就地抢救保护模式,也称为生态博物馆模式或民间分布式保护模式。如果说档案馆或博物馆的征集收藏体现的主要是国家的关注和投入的话,那么以村寨为基础的民间就地保护模式的提出则体现了民间社会的努力及其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商或博弈。

清水江文书分布形态普查及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示范点建设38-39

摘要:开展对文书民间藏量及分布状况的"地毯式"普查统计,选取若干典型村寨建立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模式的示范点,是实现清水江文书有效抢救保护和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于制定抢救和整理对策,实施清水江文书的动态保护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一、清水江文书分布形态普查在清水江文书的五大主要分布县开展文书分布形态的"地毯式"普查,

清水江文书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文本编制与行动方案研究40-40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记忆工程",其目的就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保护手段来保护具有世界意义的档案、图书文献的精粹,鼓励各国保护具有地区级意义、部级意义的档案、图书的精粹,以便为人类后代保存世界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的历史文献遗产,延续人类的文明。通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国际平台打造清水江文书的国际品牌,提高其国际知名度,从而为原创社区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建设41-42

摘要:为了能长期保存和重复利用清水江文书,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是一种较好的模式。数字化即是通过对清水江文书原始文献的扫描,采用系统平台对其进行数字化转换,以建设成为通用的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的反复利用和长期保存。一、清水江文书数据库可实现的功能建设完成后的清水江文书数据库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数字平台。它可实现清水江文书信息资源的组织、原文献的数字化存取、数字信息的和检索。

中国10年来有1219项非物质遗产入国家保护名录42-42

摘要:据文化部统计,10年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566项。大部分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建立。10年间,我国完成了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共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达20亿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1488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命名,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宗教权威与精神秩序43-44

摘要:法律作为人类交往秩序的规范前提,其运行的外在动力须借助于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世俗权威还是神圣的宗教权威。而内在动力须依赖于精神,即交往主体的精神需要,是构成人们交往行为有序展开的逻辑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秩序,归根结底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建制,精神秩序是行为秩序的前因。其中宗教权威每每将外在权威和内在精神秩序有机地合二为一。宗教权威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构成国家正式秩序,也可能构成民间非正式秩序。

第八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44-44

摘要:由北京理工大学民间法与法律方法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省法学会和民族问题与民族法研究会、西藏民族学院、中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联袂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9日-2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民间法与法文化",专题有:1.

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元明清傣族习惯法的影响45-51

摘要: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属于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通说认为,其传入傣族社会的时期大约在公元6-8世纪;随后,对傣族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一方面,傣族被佛教化;另一方面,佛教被傣族化。而傣族习惯法是人民生活方式的良好反映,自然会出现习惯法佛教化的现象。那么,出现此现象的成因究竟有哪些;在习惯法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了对僧俗之间各种法律关系的调整;以贝叶为承载媒介的佛教经典传递的价值对习惯法的立法理念、刑罚适用的严厉程度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柯尔克孜族由传统习惯法向现代法制转变管窥——新疆乌恰县库拉热克村调查52-56

摘要:少数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有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管理的习惯法,早已深入人心。1949年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柯尔克孜族习惯法越来越多地被纳入现代法治的轨道,或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与法律接轨,在创造和谐社会与良好人际关系过程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侗款传统权威的重构与转型57-62

摘要:侗款传统权威的重构与转型,其核心是侗款制度的重构与转型。新中国成立以后,侗款制度被乡镇人民政权和村民委员会所取代,但在侗族地区这一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下,侗款及其所构建的权威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组织形式出现,并与现在国家基层政权有效整合,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侗族村寨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