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2

摘要:我是怀着少有的欣慰,向读者推介特古斯巴雅尔博士的论文《"班布"在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和牧业经济形态下的生态学意义》。三年以前,我在呼和浩特有幸结识了特古斯巴雅尔博士,并谈到了草原生态环境退变及生态修复等众多课题,而特古斯巴雅尔博士却能够小中见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藏节2-2

摘要: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12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现在改为3年。雷山苗族以血统宗族形成的地域组织"鼓社"为单位维系其生存发展。"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

“班布”在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和牧业经济形态下的生态学意义——关于蜣螂的民族昆虫学研究之一3-7

摘要:以蒙古族本土知识和笔者实践观察为依据,阐述了昆虫"班布"(蜣螂)在蒙古高原自然生态和牧业经济形态下,所能够发挥的环境保护功能与生态链作用,即蜣螂洞的"小水库"功能与"草物——(通过牛吃)——牛粪——(通过虫推)——肥料——(通过虫洞)——草物"的生态链循环过程。

论侗族传统生计对水环境优化的价值——来自黔东南侗族社区的个案分析8-12

摘要:在自然界,水环境的运行有它自身的规律,但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却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加以调整,以便改变水环境的运行。人类的调整,或者干扰的幅度与程度又随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异。通过对黔东南侗族传统生计的调查,意在发掘蕴含在侗族传统生计中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和技能,进而从中揭示侗族传统生计对水环境的截留、储养和再生,以及水体净化等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如果侗族的传统生计能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其水环境维护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希望以此为依据,提供一套能有效缓解我国水环境匮乏的文化对策。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环境与民族因素初探13-22

摘要:云南是中国鼠疫较典型的自然疫源地之一,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民族生存环境及社会环境因素,深刻影响了鼠疫流行区域的变迁。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清代云南鼠疫发生和流行区域的变迁,分析清代云南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原因,认为云南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主要原因。

经验与反思:民族学视野下的湘西地区民族政策——以油茶种植的政策扶持变迁为例23-29

摘要:长期以来,在湘西地区执行的民族政策,基本主题都是围绕"扶贫攻坚"的理念而展开。进入21世纪后,与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生态建设等新问题同样突出地摆到了民族工作者的眼前。因此,如何把这些新内容与此前曾经执行过的民族政策做一番梳理,并从中归纳出有用的经验乃是时代所使然,也是民族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文章将以湘西地区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例,意在说明民族政策不但需要与时俱进,而且也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指导,而这正是可资推广和借鉴的经验。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三门塘人的空间观念及表达30-37

摘要:空间研究作为人类学文化研究的范畴之一,历来颇受关注且视角多样。选取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下游的三门塘村寨为例,呈现其在清代以来以木材贸易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影响下,村落空间由血缘家族聚居到小姓杂居其中的变化过程,以及在此村落空间内人们依据地缘与血缘等村落社会的构成原则来进行的各项活动,及其中所牵涉到的两性在村落中的权力关系。

“屋山头”的文化嬗变:对清水江流域一个侗族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38-46

摘要:从外在的表征来看,清水江流域侗族的宗族制度及文化基本上与汉族的大同小异。但实际上,在清代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开发之后,当地侗族才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在"屋山头"的基础上建构起了具有多种文化功能的宗族制度。在此过程中,与宗族组织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也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起来。对魁胆侗寨的研究,既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宗族研究的视野和成果。

清水江流域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探析——以现存契约文书为分析依据47-55

摘要:清水江流域系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林产区。宋代就有了林木贸易的记载,明代中期后,当地居民就开始了植树造林,清雍正年间,随着苗疆的开辟,当地林木贸易大盛,留下了大批立足于地方习惯法签署的契约文书。这些文书系统反映了该区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及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等问题,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以清水江流域保存下来的林业契约文书为研究对象,并参阅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书,以揭示其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冀以为我国当前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服务。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间习惯法
黎族传统习惯法中的结婚限制范围及其社会功能探讨56-63

摘要:黎族传统习惯法对结婚范围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同姓不婚。黎族地区同黎姓的人禁止通婚。其次,异族不婚。不同黎族支系之间以及黎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禁止通婚。第三,禁母不娶。不与禁母家族通婚,尤其是不与禁母的女儿结婚。黎族对结婚范围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氏族内乱、减轻氏族外部压力以及维护社会正义。

论古埃及《亡灵书》及其法文化价值64-71

摘要: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块独具魅力的瑰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翻开了绚丽的篇章。然而在古埃及留给后世的文物宝藏中,《亡灵书》最能体现其时代、制度特征,它所真实再现的司法审判以及人、神结合的理念为当时的奴隶统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亡灵书》的价值还远不止此,在法律、文化、社会、宗教等方面它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也为我们研究古埃及社会和法律提供了帮助,体现了极高的法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国家表达72-7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造成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其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则更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本身的环境保护习惯法的约束作用则越来越小,本文主要想通过探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国家表达来增强少数民族习惯的凝聚力,以及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与民俗研究
纳雍苗族打嘎仪式的社会功能及寓意表达77-81

摘要:纳雍苗族丧葬习俗独特,尤其以打嘎仪式为最。苗族打嘎仪式何以代代流传而历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能够调节人际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能够引导人们明礼知耻、扬善抑恶等社会功能,同时,它还暗含着丰富的生产性、生活性、观念性和理想性寓意。苗族打嘎仪式不仅是道德教化的有效载体,而且对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语言使用态度看黔东苗语的母语生态——以黔东南州白午苗族村寨的调查为例82-87

摘要:黔东苗语是当今苗语三大方言之一,主要以贵州省内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中心分布区。以现属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的白午苗族村寨苗语使用态度情况调查资料为例,具体分析了当今黔东苗语方言的母语使用生态情况。指出尽管现在黔东苗语还有较为集中的成片分布区域,但当地苗族群众对外族语,尤其是对汉语借用和转用的速度都在迅速地加快,黔东苗语的母语生态危机也在日益显现。黔东苗语的母语生态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侗族粽子节的原始经济形态考察——以黎平县竹坪村为聚焦88-92

摘要:民族特色节日是中国传统的一朵奇葩,黎平侗族粽子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黎平侗族粽子节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对其差异性及所反映的原始经济形态进行文化人类学关注,揭示其在当下对地方乡村治理发挥的新历史作用。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向世人展示研究成果92-92

摘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1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代表和加拿大民族研究会的代表400余人出席年会,并围绕年会主题"社会转型、民族和睦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设有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族群互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艺术人类学研究
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与融合——原生态音乐流行性的探讨93-100

摘要:原生态音乐的研究视角往往基于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但实际上原生态音乐自90年代开始,已经广泛地用于流行音乐中,尤其是近些年以世界音乐的形式呈现在国际舞台上。因为原生态音乐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文化产业,所以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原生态音乐的流行性不仅有助于原生态音乐的保护,同时也懂得其不断变化的发展性。原生态音乐所代表的传统和流行音乐所代表的现代之间没有绝对的矛盾,原生态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重叠证明了文化的融合性,以及社会发展对于音乐发展的影响力。

崇福道院早课音声考察——对音声与仪式、信仰之互动关系的思考101-108

摘要:以行为过程和音声产品之连续体形式来体现的仪式中音声,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构成了仪式的内容及展现过程。通过对上海浦东崇福道院早课仪式的个案分析,试图从音声行为和音声产品两方面来展示音声、仪式以及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