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本期发表的4篇文章可以分为两类:崔延虎博士的论文和吕永锋博士的论文,致力于探讨中国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建构;马国君博士和杨成助研的论文则侧重于对对策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

绿洲生态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2-8

摘要:通过对"绿洲生态人类学"概念的初步界定,学术界进一步注意到干旱区绿洲的地理特征、生态与社会、生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很多的特殊性,从而绿洲生态人类学研究需要重视一个小型生态区域的生态环境过程,同时需要揭示相关小型社会的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以及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历时"与"共时"相互参照,"生态边界"与"社会、文化边界"互动,"生态扩张"与"本土生计系统"的冲突与调适等三套分析模型,将上述粗浅的认识求教于国内学术界同仁,并深化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切磋。

云贵高原石漠化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析——兼论经济开发与生态适应的关系9-15

摘要: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分布面积很广,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土地石漠化灾变。入清前,这一地区的各族居民都能精心做到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兼容,中央王朝及地方政府在经营过程中,对各民族传统的生计方式也较为尊重,因而石漠化灾变并不明显。清雍正年间,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后,由于开发管理无序,加之经营模式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最终诱发了石漠化灾变的扩大,影响了这一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进而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副作用,相关地区的社会稳定也蒙受了一定影响。因此揭示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究石漠化灾变形成的历史成因,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可以为该地区的生态维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地方性知识:作为应用的中国生态人类学实践和反思16-22

摘要:中国的生态人类学发展虽说已将近30年,但发展速度与学科的潜力并不相称。重要原因是生态人类学有关应用的研究及实践相对滞后。为此,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展拓与深化生态人类学的应用研究成了该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尝试将"地方性知识"作为开展应用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分析的线索,试图把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效条理化,从而全面揭示该学科的发展潜力。本文还就这一概念及相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反思,明辨其得失,以便引发学者同仁对生态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深入探讨。

生物污染非技术性防治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践23-27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污染已经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其防治的对策大部分以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很少考虑和研究非技术性的理论及方法。通过五个田野点的调查和实践,证实非技术性的防治思路和对策不仅可行,而且成本小、无污染并长期具有抗御外来物种入侵的效果等优点。因此生物污染非技术性防治的方法应该是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的领域之一。

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27-27

摘要:在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64项。目前,我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219项。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移民传说中所见之地域社会的开发与秩序——以黔东南清水江中下游部分村寨为中心的考察28-32

摘要:以在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中下流域部分村落所进行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并结合相关民间文献,考察这一区域内不同人群中所流传的祖先迁徙移居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口耳相传,或载于谱牒,或淹没于旧契之中,将这些移民故事放置到区域社会变迁的具体场景之中,剖析不同人群所讲述的故事背后的结构和逻辑,并探寻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权力格局和族群关系。

“江西街”:清水江下游一个移民村落的形成33-38

摘要:清水江流域随着雍乾时期开辟河道,木材贸易蓬勃开展后,加速吸引移民群体自发到来,他们或到清水江腹地,或在沿河地区,并先后建成一批批移民村落。以清水江支流小江地区为例,阐述清代进入此地的移民商帮,他们在小江地区的商贸活动,对区域社会结构的影响,最终促成"江西街"这一兼具市场与村落功能的移民村落逐渐成型。

纳粮向化:主动接受王朝权威与封建制度——万历二十五年天柱建县前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分析39-46

摘要:明朝万历年间,天柱境内的侗族农民多次发动起义,围攻州县,抗击官军,强烈要求明朝统治者在天柱建立地方政权,将"峒苗"民众直接纳入王朝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之内,最终达到共沐"王化",保障人权,保障民族平等,摆脱压迫剥削,消除民族歧视的目的。

文斗三老家及其契约文书47-53

摘要:文斗是锦屏文书的最早发现地,同时也是锦屏文书数量最多和最典型的村落,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文斗所保存的锦屏文书最大特点是归户性、连续性强,种类齐全。而在文斗所发现的锦屏文书中,又以姜元泽等户所保存的文斗下寨"三老家"家族契约文书最典型。通过介绍和分析"三老家"及其契约文书,对了解和研究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清代中后期大族经济的兴衰和民间契约文书的管理状况将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艺术人类学研究
从“祭”到“戏”——对湘西傩戏宗教艺术化的考察54-59

摘要:湘西傩戏最初带有强烈的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的色彩,后来在不断的历史演进中走出狭隘的宗教仪式的圈子,戏剧艺术因子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实现了一种从宗教活动向艺术表演的转变,其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从"祭"到"戏"的过程。

(亻革)家服饰蜡染艺术的族群认同研究——贵州黄平重兴乡望坝村的研究案例60-65

摘要:服饰作为个人身体的延伸、族群审美心理的对应物,族群外显的文化符码,被多数学者视为一种"社会认同与区分体系"。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贵州黄平重兴乡望坝村的(亻革)家人为个案,从其图案疏密得当、图纹别致、风格古朴独特的服饰蜡染中传达出的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层面,论述了(亻革)家人独特的服饰蜡染文化投射出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历史轨迹。

苗族服饰形成、演化的文化发生学解释66-71

摘要:苗族服饰是在苗族社会内部形成的,服饰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必然具有同一性和内在联系性。苗族服饰是在历史迁徙和生境适应中演化和发展的,服饰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和历史继承性。苗族的社会历史和生存环境是苗族服饰形成、演化的文化发生学基础。苗族服饰形成、演化的文化发生学解释,揭示了苗族服饰的形成、演化顺序及其亲缘关系。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黔东南侗族地区火患与防火传统研究72-78

摘要: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地区是一个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历史上火灾频发。侗族人民为了预防火灾隐患,制订了许多村规民约,形成了良好的防火传统,其中有的对于今天的消防仍然有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份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让优良的防火传统实现现代转型,为村落社区管理服务。

从屯堡出发 齐家与治国——贵州平坝白云庄陈氏家族的历史变迁79-84

摘要:屯堡地区存在数百年,屯堡社区一直奉行的文化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朔,在已经完全乡土化和农村化以后,屯堡人依然长期把官方正统思想和民间世俗生活有机结合,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大量而显著的体现和演绎。许多屯堡家族一直在坚持传统中国的价值观,并积极融入主流社会。

从同化到多元化——台湾原住民社会运动对其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85-90

摘要:原住民族是台湾四大族群之一,经历了长期被殖民被统治的历史;二战后,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又逐渐被边缘化,成为最弱势的群体。1980年代蓬勃兴起的原住民社会运动使原住民族的命运开始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政府相关原住民社会政策思维逐渐从早期的"同化主义"向"文化多元主义"转变,原住民族拥有了从边缘位置回归主流社会的历史契机。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书写符号述评91-95

摘要:台湾原住民族语言出现过多种书写符号,但是没有一种为全体原住民族所接受。作为濒危语言的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急需抢救和保护,文字规范是目前台湾原住民族语言保护与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获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95-95

摘要:2011年6月9日至12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证书,从江成为我国继浙田县、云南红河州、江西万年县之后第四个保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