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特稿
经济过程的生态基础1-12

摘要:经济的生态分析提出了一个大尺度的时空视野,是对整体性关系的强调。生态系统与社会文化模式的交渗,导致了不同民族共同体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展现了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道路、方式和方向。生态危机社会性表达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平等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平等问题。它是经济人类学从生态的角度,对现代社会或现代性所提出的具有颠覆性的质疑、反思和批判。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理论视野
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13-17

摘要: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是希望使传统史学与时俱进,获得新生。历史人类学需要做的事,仅止于丰富和完善世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以利史学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史学需要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规范。这是一个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的跃迁过程。

水书暨南方民族古文字研讨会召开17-17

摘要:2009年10月21-24日“水书暨南方民族古文字研讨会”先后在贵阳(主会场)、三都、荔波(分会场)三地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贵州民族学院主办,分别由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凯里学院、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贵州省水家学会和贵州民族文化宫等6家单位承办。有关专家学者11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中央民族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黄建明教授及各承办单位有关领导莅临会议。

发展人类学在当代中国的研究18-23

摘要:尽管发展人类学在西方人类学界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但对中国人类学界而言,发展人类学似乎仍然是一个新鲜而带有些许陌生的概念。主要对发展人类学的基本内容以及发展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图使人类学的这一分支学科得到更大范围的认识。

生态人类学学科性质研究综述24-28

摘要: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顺应时代而产生和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很大关注,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学科定位与方法论等三个方面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较全面梳理,希望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有所意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召开第一次编委会28-28

摘要:2009年12月2日《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编委会在凯里学院召开。除校内编委外,还有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徐静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等校外编委等应邀参会。本次会议是本刊创刊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围绕办刊宗旨、学术定位以及2010年办刊的新思路作讨论。徐静教授在发言中对本刊创刊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对学刊未来的发展充满期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清水江下游宗祠文化探微29-35

摘要:清水江下游之天柱、锦屏二县境内,不同程度地保存有清代和民国时期41个姓氏的宗祠共155座。通过对这些宗祠建造的时代背景;宗祠修建所依赖的教育基础与经济实力;宗祠建筑的牌楼、戏楼、殿堂、神龛的绚丽文化现象;宗祠所展示的历史人物及姓氏郡望文化;宗祠演绎的祭祀文化;宗祠与谱牒文化以及宗祠诗歌对联等的阐述,分析了这些宗祠文化相互间的内在关联性。

锦屏契约所体现林业综合经营实证及其文化解析36-41

摘要:综合经营是人工林业的基本要求之一。自清代以后,位于清水江下游的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林业商品经济十分发达,随之当地苗族侗族林农留下了大量的林业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成为其林业经营的制度性保障。对这些林业契约进行整理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当时的林业经营实行的是综合经营。这种综合经营不仅是当地苗族和侗族人民对他们自身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正确的认知,而且是他们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智慧和技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习惯法研究
读《乐记》,品侗歌——和谐语境下的侗族习惯法社会功能解析42-49

摘要:《乐记》是儒家经典中的名篇,为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内容涉及音乐的许多方面,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侗族大歌作为民间艺术精品,它浓缩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折射着整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凝结着整个民族的精神素质,诠释着整个民族的生命内涵。以《札记·乐记》所谈音乐理论和社会理论为基础,解释侗族和谐语境下侗歌所体现的传统习惯法的社会功能。

黎族风俗习惯规则基本理念探讨50-56

摘要:黎族风俗习惯规则是黎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俗习惯规则的理念是黎族习惯法的灵魂。黎族风俗习惯规则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集体主义,首领与民众平等,男女平等,诚实守信以及敬畏神明。当前应该坚持和发展黎族风俗习惯规则中的优秀理念,以建设和谐社会。

论民族法中的道德与强制力元素的平衡关系——以黔东南苗族理词为研究途径57-62

摘要:理词是苗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生产经验的总结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典”。学者们对理词在促成社会和谐方面的特有功能以及价值倾注了热情,但对理词中包含的道德元素缺乏应有的揭示,从而片面地认为理词强制力来源(或主要来源)于宗教禁忌。实际上,理词中包含有大量的道德元素,正是这些元素与强制力元素的平衡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律理念——理词。理词“古理古法”所蕴含的惩罚与教化作用对我们在特殊的民族环境中贯彻法治、建立和谐的民族村寨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传承与保护
文化空间类遗产的普查申报以及开发活用63-71

摘要:通过文化空间一词中的空间和时间含义以及“文化空间”一词的特指的分析,对“文化空间”类遗产项目进行界定,只有在某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异常丰富,又不可能将它们割裂开来,或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关系极为密切,不实施整体保护无法说清其内部联系时,才可启用“文化空间”类别。在对文化空间遗产普查和申报过程中,注意同一文化空间内各遗产间的文化联系,并对这些遗产实施整体调查与申报。文化空间类遗产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于一身,更具景观价值,具有开发的可行性,而对文化空间遗产的开发,目前国内主要有生态博物馆、民俗村、文化生态保护区几种模式,对这些文化空间必须实施整体性保护。

人权、主权和生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立法的视角72-78

摘要: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取得理论认识上的统一,在实践中也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相关的一些理性思考和立法实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人权、主权和生态三个视角。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来说,这是一个包含了冲突与融合的特殊结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水书研究
主持人语84-84

摘要:水书是水族古老文字和书籍的总称,是水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水族最为神奇的文化现象。水书蕴含着水族宗教哲学、民俗事象、天文历法、美学伦理、书法艺术等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水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直到21世纪的今天,水书作为择吉避凶最重要工具仍在水族社会中使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水书民俗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释读旁落的文明——从水书信息看水族的古文明元素85-89

摘要:从《水书》的水族文字信息中,搜索了水家古代观念中的城市、王权、兵制、历法等古文明元素,从而证明水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水书文化与古华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古华夏文化旁落的文明。

关于水族水字水书起源时代的学术思考90-94

摘要:关于水族水字水书的起源,学界见仁见智。目前水族社会发现的最早水书版本为明代的《泐金·纪日卷》残本,实物为明代水书墓碑;《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记载水族最早形成于唐代广西环江、宜州地区。根据传世史料和水书水字文物双重论证,提出水族水字水书的最早起源年代不早于唐代的观点。

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在遵义召开94-94

摘要:2009年9月27日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在遵义召开。此次论坛分别由当代贵州杂志社社长赵宇飞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兆荣教授主持。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向组委会发来贺信。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副会长朱孝远作了《中西文化视野下的原生态文化》主题演讲。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田野调查
广西那坡县达腊彝族跳弓仪式调查报告95-105

摘要:此调查报告详细记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达腊屯彝族村民于2007年5月24日至27日举行的一次跳弓仪式过程。分析了跳弓仪式主要是祭祀社稷以祈求丰收,整个仪式都是围绕着耕种来进行,虽然在祭祀的过程中,掺杂了对战争的记忆,对民族迁徙的回顾,但这都不是主要的目的。跳弓仪式作为一种活形态的社稷祭祀,对《山海经》之《山经》的性质研究极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