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9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统战理论与实践、政党与政党制度、理论探索、法学研究、管理科学、发展问题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共云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主办单位:云南社会主义学院
  • 国际刊号:1671-2811
  • 国内刊号:53-1133/D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95
  • 创刊时间:1999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25
  • 综合影响因子:0.069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启示

摘要: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团结合作,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共两党在抗战前夕的对峙中初步合作,在抗战前期的分歧中正式合作,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摩擦中继续合作;在抗战后期的协商中扩大合作;在抗战胜利后的内战中走向决裂.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梳理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对新形势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18

抗战烽火下知识分子的从军心路--穆旦、西南联大与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交集

摘要:穆旦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与翻译家,也是当年西南联大“八百从军学子” 的一员①.关于穆旦的研究,学界已有丰硕成果,但往往止于其文学成就与生平概述两方面,尤以前者著称,而对于穆旦加入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后随军撤退坎坷归国的这段历史经历,学界却较少涉及,这对于人物研究来说是有所遗缺的.故此,有必要立足基本史料,借鉴学界已有成果,从穆旦当年的从军心态、他对野人山的记忆、战时的西南联大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借此力图勾勒出全民抗战的历史洪流下穆旦文人从军的心旅历程.同时,由穆旦扩及远征军中的其他联大学子,由此希冀对抗战中知识分子从军这一历史现象作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的历史解释与定位.
19-24

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贡献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问题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的是从理论和实践出发,直接阐述的贡献;有的是通过分析的文章、报告以及书信,间接总结的贡献;还有的则是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某一具体思想、原则出发,或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入手,归纳出的贡献.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有助于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更好地为新时期、新环境下统战工作的开展服务.
25-27

从统战部职责新变化看统战工作的新方向

摘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对统战部职责作了重新界定,不仅是在总括性表述中增加了“增进共识、加强团结”,在具体职责中也新加或修改了许多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统战工作要努力的新方向,包括着力加强统战部全面反映统战情况,履行好牵头协调职能;把统一战线法治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使统战工作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驱动转为政策、法律法规双轮驱动等十个方面.
28-32

论统一战线与当前社会资本的构建

摘要: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的“网络”、“信任”和“规范”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我国的社会资本处于快速增殖中,然而,总量小、横向交往不足、公共价值和信任缺失限制了我国社会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合作.因此构建更优质的社会资本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诸多实践方式中,作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制度,统战工作根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可以对当前我国社会资本构建起到重要作用.
33-36

高校统一战线成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思考

摘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传统优势,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都需要高校统一战线成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无论是道路自信的认同还是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同,都需要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予以准确把握.当前高校统一战线成员要以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讲话为基础,正确理解、把握和阐释“三个自信”的内涵和要求;要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重要作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要立足当前高等教育实际,以“三个自信”凝聚力量,助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37-42

高校统战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必须正确把握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中国梦”为统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推进高校统战工作的领导机制、网络机制、日常工作机制、基层统战工作机制、校地合作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开创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43-45

多党合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进行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意义重大.
46-50

谈派的民主监督

摘要:民主监督是派的基本政治职能,也是中国政党制度功能和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制度化是发挥民主监督实效的根本,需要从执政党、派、制度环境、技术手段等方面提高监督实效.
51-54

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优势和现实路径

摘要: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派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是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生动体现,是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派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能够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有作为.
55-59

多党合作与构建协商民主体系研究

摘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统一于统一战线实践,统一于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中的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多党合作制度是协商民主的基本制度.多党合作在实践及经验、制度性要求、政治协商渠道和资源等方面与构建协商民主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对树立协商民主理念、完善协商渠道和发挥协商资源作用、完善协商程序具有重要作用.
60-64

制度自信视域下政党协商实效性提升的对策探讨

摘要:不断提升政党协商实效性,努力通过制度优化以提高制度绩效,并以此来奠定制度自信的基础,这不仅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更高层次上提升政党协商内涵质量的内在需要,也是更加自觉地发挥政党协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独特优势和作用的必然要求.提升政党协商实效性,要着力建构切实可行的协商主体角色认知机制、结构严密的协商制度体系创新机制、务求实效的协商主体能力提升机制、全面有力的协商民主质量提升机制、高效运转的协商活动实施保障机制和科学管用的协商文化环境培育机制.
70-73

涉越通婚边民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意识实证研究--基于云南麻栗坡县铜塔村涉越通婚边民数据分析

摘要:战争使滇越边民涉越通婚行为及其认同意识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越自卫还击战之前,滇越边民经由血缘关系构造的共同体生活中曾有较为普遍的跨国通婚行为,民族认同意识较强;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滇越边民自由交往的机会和跨国通婚行为缺失,国家认同意识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政府务实兴边富民,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优越于越南,很多越南女性于是选择和中国边民通婚,通婚群体从纯粹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意识中解放出来,更倾向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认同取向,地域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认同意识增强.
74-78

少数民族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探析

摘要:城镇化无疑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农业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率提升的关键,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特殊性.以云南德宏为例,总结和反思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推进的实践,分析把握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市民化工作中的制约因素,研究探讨改进少数民族农业人口市民化工作的对策建议,将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79-82

对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问题的思考

摘要: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的作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拓展和加快民族文化的传播.
83-87

乡村公共空间视野下的教堂功能研究--以云南苗族小水井村教堂为中心的考察分析

摘要:云南苗族的基督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乡村苗族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教堂成为其社会生活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作为乡村公共空间,教堂发挥了宗教信仰核心空间、教育文化的主要平台、乡村娱乐的舞台和村庄--政权公共关系纽带的积极功能.同时教堂在扮演社会公共空间功能上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经济生活、政治参与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尝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88-92

高校反宗教渗透问题研究现状与反思

摘要:高校始终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重要领域.当前,相关领域的学者们对反宗教势力渗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近年来国际形势急遽变化,宗教势力渗透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总结既往经验,反思不足,有助于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抵御宗教势力渗透的有效途径.
93-96

《现代诗词的价值和命运》序

摘要:20世纪末,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章培恒先生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复旦学报》1999年第1期)、《不应存在的鸿沟--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文汇报》1999年2月6日)二文中指出:“在古代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之间设置一条鸿沟”。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