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玉米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 22-1201/S 国内刊号
  • 1005-0906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玉米科学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玉米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遗传育种·品种资源、生理生化·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玉米经济

玉米科学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玉米科学杂志遗传育种·品种资源
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在我国的耐旱适应性分析1-6

摘要:对210份引进美国解密玉米自交系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水分处理下进行耐旱适应性分析。通过对美国自交系和国内主要自交系耐旱相关农艺性状调查发现,在两种水分处理下,美国自交系产量略高于国内自交系,其中,行粒数是造成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育种角度来看,虽然美国自交系株高高于国内自交系,但其穗位高明显低于国内自交系,有利于培育品种的抗倒性。利用耐旱选择系数对自交系耐旱性进行评价,从美国自交系选出LH149、PHBA6、S8326等26份极强耐旱性自交系,耐旱性超过国内自交系豫12和齐319等。

中美几个爆裂玉米品种产品品质的比较7-13

摘要:以市场上销售的美国爆裂玉米和有代表性的国产爆裂玉米产品为试材,对与品质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爆裂玉米样品的颜色和光泽度相对较差,穗尖霉变粒、破损粒、磨损粒及胚乳裂纹粒均高于国产样品。颗粒大小因品牌和单品不同而异,美国样品百粒重16.5-22.9g,其中,美国JOMBO-2最大。国产样品佳球100-2百粒重为23.0g,其他样品处于中上等水平;美国样品爆花率80.8%-96.4%,国产样品94.3%-97.2%;美国样品膨爆倍数22.5-40倍,其中,典型蝶形花产品最高,国产样品28.2。33.2倍;美国样品小花率、死粒率均高于国产样品。果皮和尖冠含量最高的比国产样品分别高20.8%和35.8%,美国样品果皮+尖冠含量最高的比国产样品高18.3%,最低的与国产样品相当;中美爆裂玉米爆花所需时间和温度没有明显差异。国产佳球100-2和美国JOMBO-2两个中美最具代表性产品对比,佳球100-2在颗粒大小、爆花率、膨爆倍数、球形率、单个玉米花体积等方面均优于美国JOMBO-2。

61份玉米DH系的SSR标记分析及性状遗传研究14-20

摘要:采用SSR标记对由玉米自交系四-287×PHBIM组配的杂交F1经“吉高诱3号”诱导以及秋水仙素加倍后筛选所得的61份DH系进行进一步鉴定,并运用NC1/设计,将61份DH系与优良自交系L98与PH6WC组配成122个杂交组合,对DH系以及杂交组合的7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经SSR分子鉴定,61份DH系未发现偏分离现象;以单穗粒重、百粒重为目标,筛选出9个表现优良的DH系;以单穗粒重为口标,筛选出M45×PH6WC、M42×PH6WC、M47×PH6WC)3个优良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株高、穗长可在早代选择,穗位高和秃尖长在晚代选择。

玉米蜕皮激素合成酶基因ZmCYP92A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21-29

摘要: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玉米中克隆ZmCYP92A1,GenBank登录号为KY270496.1。该基因全长1713bp,开放阅读框为1551bp,编码517个氨基酸。预测ZmCYP92A1蛋白分子量为58.58kD,理论等电点为6.44,存在2个跨膜结构域,1个信号肽,有1个P450保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表明,ZmCYP92A1蛋白与其他物种的CYP92A1蛋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系统发生分析揭示,CYP92A1蛋白与属于CYP75亚家族的类黄酮3一单加氧酶的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低温和脱落酸)均诱导ZmCYP92A1基因的表达,表明该基因参与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

玉米自交系X178、掖478授粉前后miRNA表达差异分析30-36

摘要:基于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X178、掖478两种材料授粉前后两个时期穗已知miRNA及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X178授粉前后差异表达miRNA有100个,分别属于21个miRNA家族;掖478授粉前后共筛选m98个有差异的miRNA,分别属于22个miRNA家族。利厢miRNA与靶基因mRNA负调控关系初步确定授粉前后miRNA可能调控的mRNA靶点,建立miRNA-靶mRNA一一对应关系。结果表明,X178中卜调表达的13个miRNA对应11个下调表达靶基因,下测表达的33个miRNA对应41个上调表达靶基因;掖478中上调表达的5个miRNAX对应7个下调表达靶基因,下渊表达的28个miRNA对应33个上调表达靶基因,其中,6个miRNA家族共靶向11种mRNA。研究结果表明,在授粉前后玉米穗中已知miRNA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种类具有差异。

蔗糖合成酶(SUS)基因的SNP标记开发及其与淀粉性状的关联分析37-43

摘要:通过直接测序法获得玉米亲本(H21和紫糯96-619)susl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亲本间序列比对,得到120个SNP位点,通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对300个近等基因系H21BC,F2:3进行SNP位点分型,并将后代的基因型与群体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marker31与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崩解值、峰值时间、糊化特性均连锁紧密;marker17与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的峰值时间、淀粉最终黏度均连锁紧密;marker12与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峰值时间连锁紧密。

玉米苗期抗旱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44-48

摘要:对80份吉林省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重测序及苗期抗旱性表型测定,利用1490007个高质量的SNP标记位点对玉米苗期抗旱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出2个与玉米苗期抗旱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框3.06和5.04位置。在显著SNP位点的连锁不平衡范围内挖掘出2个候选基因,预测其一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另一与脯氨酸合成相关。

转基因玉米Bt蛋白降解规律及其与土壤动物互作研究49-53

摘要:以转CryllAc基因玉米及其非转基因对照为试验材料,利用大、中、小不同孔径的凋落物分解袋,研究黑土区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表达Bt蛋白的降解规律及其与土壤动物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第二年春天大孔径凋落物分解袋内转基因玉米残体Bt蛋白含量为初始含量的25.98%,至8月份Bt蛋白只剩下初始含量的0.35%。分解袋孔径对转基因玉米及其对照玉米凋落物分解率和Bt蛋白降解率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大孔径〉中孔径〉小孔径,说明大型和中型土壤动物都可以促进凋落物分解和Bt蛋白的降解。与对照玉米相比,转基因玉米凋落物分解率和凋落物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参数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t-test),说明导人助基因对玉米残体分解速率和土壤动物均无显著影响。

利用超声波处理玉米种子芽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54-57

摘要:为提高玉米种子芽生长点的转化效率,研究利用超声波处理玉米种子芽时间对农杆菌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频率45KHZ、超声波功率50w的超声波仪处理10-15min,有利于提高农杆菌对玉米的转化效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处理玉米芽是一种好的受体处理方法。

玉米科学杂志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密度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其归一化模拟模型的建立58-64

摘要:在小区试验条件下,以新玉9号和中糯301为材料,设6个种植密度(13.5万、11.25万、9万、6.75万、4.5万和2.25万株/hm^2),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分析密度对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并建立积温变量的f物质积累动态模型。结果表明,南疆夏玉米前期干物质积累速度快、积累量较高而后期积累速度慢、积累量较少,。种植密度越大,干物质积累的最大增长速率越大,但其高值维持的时间越短,不利于子粒灌浆。中糯301较新玉9呼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分别在9万株/hm^2和11.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建立了基于归一化的苗后积温为变量的相对DMA预测的Richards方程:y=1.0521/(1+e^1.0757-6.2225x)1/0.0890,R^2=0.9914,模拟准确度为0.9676-1.0227,精确度在0.9650**-0.9938**,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淹水对糯玉米耐涝性差异近等基因系生理指标的影响65-70

摘要:以耐涝性不同的Zz-R和Zz-S为试材,采用盆栽淹水试验,研究淹水胁迫下玉米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耐涝系Zz-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酶(APX)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所增加,且Zz-R增加幅度大于Zz-s。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Zz-R与对照相比仍表现为增加趋势;淹水胁迫8d时,Zz-S与对照相比有所下降。淹水胁迫下,Zz-R和Zz-S的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且Zz-S增加幅度大于Zz-R;Zz-R和Zz-s的脯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且Zz-R增加幅度大于Zz-s。近等基因系问耐涝性的差异与其抵御活性氧自由基(ROS)损伤能力的强弱、渗透调节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

不同密度下玉米倒伏相关性状与产量的研究71-77

摘要:研究分析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密度下14个杂交组合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穗位系数的变化与倒伏的关系,并利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解析其对产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穗位系数、倒伏率、密度与产量密切相关。随着密度的提高,穗位系数和倒伏率分别增加2.4%、88.51%,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产量分别降低4.4%、22.26%、4.6%。过高的密度影响各性状问的相关程度发生变化,尤其是高密度下与产量密切相关的茎秆压折强度、倒伏率,其相关性表现得更显著。通过对产量作用因子进行分解,发现高密度下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倒伏率〉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其作用系数分别为-0.670、0.224、0.171,最终遴选出耐密性优异的高产组合ZD181和ZD179。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78-84

摘要: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玉米秸秆覆盖还田(SCR)、旋耕还田fSPR)、翻埋还田(SDPR)和不还田fCK)4种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率、玉米根系活力、株高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容重下降3.24%-5.76%,孔隙度增加4.08%-5.89%,土壤含水率增加6.43%-10.86%。秸秆还田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且SDPR处理效果最好。秸秆还田有利于玉米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SDPR处理产量和WUE最高,其次为SPR和SCR处理,CK最低。SDPR、SPR和SCR处理较CK增产15.14%、9.41%和5.06%,WUE提高28.62%、22.67%和18.11%。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85-90

摘要: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研究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创制提高玉米产量的适宜的耕作方法。以郑单958为试材,利用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对免耕、翻耕、旋耕和深松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干物质重及产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耕作保苗率提高11.3%-14.6%,深松耕作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重,其地上部分较免耕、翻耕和传统耕作提高幅度为4.9%-19.2%,地下部根系提高幅度为2.8%-90.1%。深松耕作较其他处理玉米产量增幅为8.3%-11.5%,留茬深松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

不同采收期对沪五彩花糯1号品质的影响91-95

摘要:以沪五彩花糯1号为试材,设6个采收期,研究采收期对子粒品质和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为授粉后20d时,沪五彩花糯1号感官和蒸煮品质综合评分达最高,为85.6分。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随采收期推迟而降低,而淀粉则相反。不同采收期下的峰值粘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变异系数要大于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的变异系数,说明除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之外,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受采收期影响较大。与淀粉和可溶性糖相比,子粒中的蛋白质对糊化特性的影响较大。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对根系生长空间的响应96-101

摘要:选用DY405与ZD958,通过PVC土柱栽培法,设1株/柱(D1)与2株/柱(D2)两个处理,研究不同根系生长空间条件下玉米品种根系生长与氮素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根系生长空间由1株/柱(D1)降低至2株/柱(D2),DY405与ZD958根系干重均降低,吐丝期及成熟期1株,柱条件下DY405根系干重较大,2株/柱下品种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分布,0-20cm土层DY405分布比例高于ZD958,21.40em、41-60em土层DY405分布比例低于ZD958;DY405与ZD958单株子粒产量均降低,穗粒数分别下降36.1%、17.5%。DY405与ZD958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ZD95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显著高于DY405;全株氮素积累量差异与干物质积累表现趋势相同,DY405氮素积累量及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ZD958。减小根系生长空间条件下,ZD958产量与氮素积累量高于DY405,主要由于吐丝至成熟期根系干重下降缓慢且下层根系分布比例较大,促进植株对水分及氮素的吸收,从而使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

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辽北地区适宜耕作方式及施肥量研究102-109

摘要: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不同耕作方式(旋耕、翻压和免耕)和还田周期(连年和隔年),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不还旧相比,翻压还田处理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免耕还田处理显著增加耕层土壤含水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连年翻压还田处理玉米穗部性状最优,子粒产量最高;其次为免耕还田处理,旋耕还田处珲不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在同等氮肥施用水平下,秸秆还田处理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氮肥投入量并未带来礁著增产效应。相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施50%钾肥处理的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变化。在辽北地区,秸秆还田配合翻压、免耕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理化形状,有利于玉米稳产高产,连年翻压还田对玉米增产效应最理想,且精秆还田配合适宜的化肥减量措施不仅能保证作物产量,可降低养分流失污染环境的风险。

玉米科学杂志玉米机械粒收
江苏沿海地区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与品种筛选研究110-116

摘要:2015-2017年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和连云港市赣愉区,开展5组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对参试的34个品种、75个品次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破碎率高、损失车夫足该区域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收获时子粒含水率偏高是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参试品种玉米产量和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分析,以肖年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和收获期平均子粒含水率为指标,应用双向平均作图法,初步筛选出产量高、收获期含水率低的迪卡517、京农科728、泽玉8911和泽玉501,推荐为该区域适宜机械粒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