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玉米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 22-1201/S 国内刊号
  • 1005-0906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玉米科学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玉米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遗传育种·品种资源、生理生化·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玉米经济

玉米科学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玉米科学杂志遗传育种·品种资源
玉米与水稻种子休眠性QTL的比较研究1-4

摘要:对玉米和水稻种子休眠性QTL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水稻种子休眠性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表现出了高度的同源性。在玉米第1、3、8染色体上已定位的7个种子休眠性QTL,在与其同源的水稻染色体上均有种子休眠性QTL的分布;在玉米第5、10染色体上已定位的3个种子休眠性QTL,在与其所在染色体区段同源的水稻染色体区段上并未直接发现有种子休眠性QTL分布的报道,但与第5、10染色体其他区段同源的水稻染色体上有种子休眠性QTL被定位的报道。

利用玉米选择导入系进行营养生长期抗旱性基因组区段定位5-9

摘要:采用我国优异骨干自交系黄早四与掖478的回交群体(BC2S1和BC3S1)的抗旱性选择导入系群体,通过SSR标记检测群体中等位基因的导入频率,利用卡方检验对等位基因导入频率进行检测,同时结合表型一基因型方差分析(ANOVA)的方法,对抗旱群体进行抗旱性相关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卡方测验检测到31个供体等位基因导入,利用方差分析检测到98个位点导入,其中有17个位点是重合的,这些导入位点可能是抗旱相关的重要的候选基因组区段。

玉米O2和Wx基因内及O16基因连锁SSR位点的等位变异研究10-14

摘要:以13个o2o2基因型的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3个o16o16基因型的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13个wxwx基因型的糯玉米自交系和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用3个o2基因内SSR标记(umc1066、phi057和phi112)、2个与o16基因连锁的SSR标记(umc1141和umc1121)和2个wx基因内SSR标记(phi027和phi061)检测上述材料的基因组DNA,了解3个基因内共7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情况。结果表明,7个SSR位点均有丰富的等位变异,这些变异可导致o2o2与o2o2基因型、o16o16与o16o16基因型间子粒赖氨酸含量的差异以及wxwx与WxWx基因型间糯性的差异。

13个玉米自交系植株形态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15-18

摘要:选用丹东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0个自交系及国内3个主要自交系,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组配的40个杂交种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丹787、C8645、DH34和丹598是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的自交系,筛选出高产组合丹859×DH34、丹787×丹598、丹787×昌7-2。穗位高、雄穗分枝数、穗上叶数、穗上叶距等性状可以进行早代选择,产量、第1叶叶长等性状不宜早代选择。

玉米自交系对^60Co—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研究19-22

摘要:用150、200、250C-γ3种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6个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辐射诱变处理,研究其对成苗率、成株率、畸变率和苗高的影响,探讨不同自交系的辐射敏感性和适宜辐射剂量。结果表明,本研究的6个自交系中R08对辐射最敏感;其次为K305、K169、698—3和郑58;对辐射最不敏感的是48—2。以苗高降低30%作为指标,R08、K169、K305和698—3的适宜剂量为160~175Gy;郑58和48—2分别为180—190Gy及200~210Gy。

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苗期根冠比和株高的混合遗传分析23-27

摘要: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082x掖107组合的苗期根冠比和株高的P1、P2、F1、F2和F2,进行5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苗期根冠比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0),玉米苗期根冠比是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的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9.53%。微效多基因的遗传力较大,多基因控制的玉米根冠比遗传力为32.96%,环境对玉米根冠比也有影响;玉米苗期株高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1),玉米苗期株高是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的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57.85%。微效多基因的遗传力也较大,多基因控制的玉米株高遗传力为42.15%,环境对玉米株高几乎无影响。以回交育种和基因重组或聚合为基础的杂交育种方法仍然是改良玉米根冠比和株高的基本方法。

外源激素处理对玉米温敏雄性不育系琼68育性的影响28-32

摘要:利用不同浓度的化学试剂和激素,在玉米温敏雄性不育系琼68雄穗的不同发育时期进行处理,并对其育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马来酰肼在琼68雄穗的3个不同发育时期进行处理,可以促进其育性由可育向不育方向转变,特别是用0.1%的马来酰肼在性器官成熟期处理的效果最明显;利用氯化钴同样可以促使琼68的育性由可育向不育转变,其他试剂处理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在“两系”法制种过程中可以利用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进行处理,以保证温敏不育系的育性稳定。

群体、测验种及群体×测验种互作的遗传效应分析33-36

摘要:采用9个热带、温带群体和4个优良自交系进行NCⅡ设计,配制36个杂交组合,在河南安阳中棉所试验基地进行了两年的田间鉴定,了解9个群体和4个自交系的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鉴定其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研究群体种质及群体×测验种互作的遗传效应及其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群体Suwan1和SG C4的一般配合力(GCA)表现最为突出;自交系HZ111在黄淮海地区有潜在的利用价值;WBMC4×丹340、辽旅群体×掖478、憨头苞谷×掖478、辽旅群体×美22和BSSS C9×HZ111的特殊配合力(SCA)表现突出;群体×测验种的互作对总方差的贡献最大。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群切实可行,利用地理和种质基础远缘的群体材料与国内系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的机会增加,群体的利用效率明显加大。

不同耐冷型玉米种质的配合力及聚类分析37-41

摘要:选择不同耐冷玉米种质8份,按GriffingⅡ的设计组配,对自交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长、行粒数、单株产量、2粒宽、容重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方差极显著。HR6×2001-F32、FR1454×2001-F32、M017×FR1454、HR6×HR295组合具有较高产量;依据产量SCA的效应值聚类,发现耐冷自交系分属不同类群,因此通过有效的改良方法可以提高玉米种质的耐冷性。

优良玉米自交系丹988创新选育方法研究42-44

摘要:玉米自交系丹988是以引入美国“PN78599”杂交种为基础材料,经自交、N离子辐射处理、大群体改良、性状定向转育等技术方法选育而成。在选育技术方法上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同时把雄性不育基因应用在杂交种的雄穗花粉不育上,起到隔行去雄的增产效果。丹988自交系突出特点为早熟耐密、优质多抗、配合力高、芽势强等。它与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Reid群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应用潜力大。

外来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云南地方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研究45-50

摘要:以5个外引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云南地方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组配成45个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鉴定,研究了8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自交系CML172、M4—11、966、M4—6、屏建155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自交系TF97R-231、CML295—10的综合性状较差;组合M4—6×CML172、966×CML172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对株高等4个性状宜早代选择,对穗粗等3个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用云南省的地方种质与外来种质组配,易获得较强杂种优势。

卫星搭载处理对玉米SP1代诱变效应研究51-54

摘要:对“实践8号”卫星搭载处理的6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室内发芽测定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搭载后玉米种子发芽率发生双向变化,部分材料植株的根活力增强,穗部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有一定变化;部分个体植株的吐丝期延后。

高密度条件下不同生态区变换地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研究55-59

摘要:在吉林省、北京和河南省3个生态环境中对同一来源于X系单交种的早代S1、S2和S3等后代群体进行变换地选择,研究在90000株/hm^2的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各世代群体的非有利基因型植株的淘汰效果和入选优良植株的选择效果,并对不同生态区的变换选择途径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河南省生态环境下对影响产量潜力的子粒败育、果穗畸形植株淘汰效果较为突出。北京和吉林省生态环境对影响抗旱和耐低N等抗性性状的雌雄不协调植株淘汰效果突出;在S3代入选植株的平均粒重高达130g/穗,显示出较高的单株产量潜力,其相关农艺性状和果穗产量性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3个生态环境中,河南省环境胁迫性最强,入选果穗最少,入选果穗平均单穗粒重最低,对玉米植株与产量间接相关的抗性选择更有利;吉林省和北京则入选果穗多,入选果穗的平均粒重相对较高,对玉米产量直接性状选择更为有效。因此,在北京、吉林省和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变换地选择育种可以选出产量潜力高、综合抗性理想的基因型。

部分CIMMYT玉米种质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研究60-63

摘要: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部分CIMMYT玉米种质及其测交组合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Pob46自身的发病率最低,测交组合的平均发病率也最低,是一个对丝黑穗病有较好抗性的CIMMYT种质资源;Pob45自身的发病率稍高,但测交组合的平均发病率不高,是有一定利用价值的CIMMYT种质资源;Pob69和Pob70自身的发病率和测交组合的平均发病率都较高,不能作为抗丝黑穗病的种质资源来利用。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研究中的应用64-67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是植物抗性基因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简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论述了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来源及抗性表现,其中受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抗性基因有Ht1、Ht2、Ht3和HtN;米大斑病数量抗性基因涉及12条染色体,对大斑病各生理小种均有效。分别阐述了对玉米大斑病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的定位,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今后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玉米科学杂志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玉米叶部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68-70

摘要:研究了中度水分胁迫下不同抗旱型品种的叶部形态特征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衰老指数、叶片卷曲指数与抗旱性呈显著负相关;叶形值、叶向值与抗旱性呈显著正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叶向值、叶形值与抗旱性的关系较叶片卷曲指数、叶片衰老指数更为重要,以上叶部形态指标是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71-75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玉米杂交种沈单16和沈玉21及其亲本的光合日变化。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曲线,沈玉21及其亲本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各时间段里均高于沈单16及其亲本,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也趋于一致,呈“高-低-高”变化。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各品种及亲本自交系叶片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有所不同,在大部分时间段内,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正相关,而与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

新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泰玉D2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76-79

摘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泰玉D2不育系的花药发育进程,探明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泰玉D2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研究发现,花药绒粘层在二分体时期发生异常,小孢子在单核前期开始败育,至单核后期完全解体,花药发育后期不育系药腔中只观察到少量的小孢子残体,花药壁的4层细胞依然存在,绒粘层细胞已经彻底液泡化,占据了药腔的整个空间,花粉成熟期不育系花药维管束消失。泰玉D2不育系花药绒粘层在二分体时期成辐射状膨大,小孢子在单核期败育,花粉败育完全,属无花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