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玉米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 22-1201/S 国内刊号
  • 1005-0906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玉米科学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玉米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遗传育种·品种资源、生理生化·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玉米经济

玉米科学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玉米科学杂志遗传·育种
不同普×爆后代群体膨爆特性的分离特征研究3-6

摘要:对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与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组配的20个普×爆组合F3,BC1,BC23个世代的膨爆特性分析结果表明:F2代膨爆特性较差,难以采用常规系谱法从中选育出优良的膨爆玉米自交系;通过回交可以快速恢复其优良的膨爆特性,但不同组合及同一组合不同世代间的膨爆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提高后代的选育效果,首先要选配适宜的普×爆组合,其次是要确定具体的回交世代.

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形态性状的鉴定与评价7-9

摘要:通过对我国玉米54份骨干自交系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及生育期性状的分析评价,筛选出了各单个性状表现优良与较差的自交系,分析了四大杂优类群间在形态性状方面的差异,为我国玉米种质的改良与创新提供了依据.

P群种质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及展望10-12

摘要:通过分析P群种质选育的品种,结合育种实践,认为P群种质是不同于我国原有4大杂种优势类群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优势群.总结出P群种质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即P群×Reid类群、P群×塘四平头类群、P群×旅大红骨类群和P群×其它种质类群.提出了P群种质在今后玉米育种和种质扩增中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思路.

玉米子粒铁含量的基因型差异13-15

摘要:铁是影响动物及人类健康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其子粒铁含量是决定其子粒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了24个杂交种及78个玉米自交系的子粒铁营养状况.结果表明,杂交种子粒铁含量在(40.1±5.0)mg/kg,变异幅度较小.其中W517、唐抗5号和高油115的子粒铁含量较高.自交系子粒的铁含量在(32.9±7.4)mg/kg,变异幅度较大.其中鲁原92子粒的铁含量较高,达到61.4 mg/kg.子粒铁含量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很低,说明通过选育既高产、铁含量又高的新品种是可行的.

应用生理学方法和分子手段进行玉米抗旱育种16-20

摘要:干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玉米生产国家的重要农业灾害之一,解决干旱问题的有效途径包括培育抗旱型和节水型的玉米杂交种.多年来,通过常规手段进行玉米抗旱育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其育种效率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与此同时,对玉米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途径研究很多,其成果可以为抗旱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尤其是近年来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对玉米抗旱性进行了深入的遗传剖析,其研究结果也为玉米抗旱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同时评述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并讨论今后的发展趋势.

对生玉米研究进展21-25

摘要:综述了对生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特征、遗传育种、植物生理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对生玉米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普通玉米单交种与高油玉米杂交当代子粒化学成分的遗传分析26-29

摘要:试验以吉林省主推的普通玉米单交种为母本,以高油玉米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研究双亲对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母本对杂交当代子粒脂肪含量的影响大于父本,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与其双亲的关系是: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自交系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0.60P1+0.40P2;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单交种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0.65P1+0.35P2;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群体的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0.60P1+0.40P2.②双亲对杂交当代子粒的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杂交组合表现不同.③双亲对杂交当代子粒的淀粉含量的影响有母本大于父本的趋势.

浅谈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来源及其利用途径30-33

摘要:整理分析了373份我国各地育种家选育的优良自交系材料,这些优系均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推品种或苗头组合的亲本.通过研究,对我国育种家科学利用多种种质选育优系的成功经验加以探讨,以期为今后的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吉林省耐密型玉米育种现状及选育途径初探34-36

摘要:简要地分析了吉林省主要推广的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的组配模式和种质的利用情况,并对耐密型杂交种的特征、组配原则及亲本自交系的选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优质蛋白玉米陕单17的选育及应用研究37-41

摘要: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6年用高赖氨酸自交系Y77QPM为母本,高赖氮酸自选自交系Y76QPM为父本杂交育成.赖氨酸含量0.46%,蛋白质含量11.53%,较对照农大108早熟6 d,综合抗性好,产量与普通玉米对照接近,具子粒饲用和粮饲兼用等特点.适宜在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春播地区推广种植.它的子粒品质是本届区试中惟一达到国家普通玉米一等、食用玉米一等、饲用玉米一等、优质蛋白玉米二等的品种,黄淮海夏播区新一代优质蛋白玉米接班品种,该品种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优质高产甜糯玉米杂交种泸玉糯1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42-43

摘要:泸玉糯1号是用甜质自交系泸97-23和糯质自交系渝9741分别作母本和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种.甜糯结合、皮薄、口感好,一般产鲜果穗13047.0 kg/hm2左右.播种至采收鲜果穗的生育期为82~85 d.属黄白相间粒,甜糯结合大穗型玉米.

青贮玉米品种龙辐单208的选育与开发44-45

摘要:龙辐单208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以自交系辐967-3为母本,自交系辐913-8为父本育成的青贮玉米品种.该品种在哈尔滨地区生育期127 d,需≥10.C积温2 700℃·d.1998~2002年在各级青贮产量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及抗逆性强等特点.作为青贮玉米而言,龙辐单208的适应区为≥10℃积温在2 400℃·d以上的地区.它适宜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吉林省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清种密度一般公顷保苗55 000~60 000株为宜.

玉米自交系长3的改良与利用46-48

摘要:以骨干自交系长3与5003杂交后与长,回交,选育出了配合力高、抗病性强、早熟和综合性状好的新自交系K10、HR25和HR3.用其作亲本,育成龙单13、龙单20和黑342等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K10已成为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的骨干自交系之一.

黔西北山区高产广适玉米杂交种毕三3号的选育与应用49-50

摘要:毕三3号是我所根据黔西北山区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于1991年用自选的玉米单交种毕单6号作母本,自选的地方系大青133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1999~2003年累计示范推广8 491.5 hm2,新增总产量525.96万kg,增加产值578.55万元.

矮秆大穗型玉米新品种并单1号的选育及应用51-51

摘要:并单1号玉米杂交种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用自选自交系20-1118作母本,太系3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属于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需≥10℃积温2 300℃·d,植株叶片上举,株型紧凑,矮秆抗倒,抗病,耐旱,适宜密植.2000~2002年在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表现高产稳产、果穗均匀、无秃尖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制种父母本比例1:5,同期播种.该品种适宜于山西省南部、黄淮海及京津唐地区复播,山西省玉米早熟期春播.

玉米科学杂志生理·栽培
玉米早期及吐丝期去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52-55

摘要:玉米叶面积损失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2001~2002年分别在温室和田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温室试验中,去叶处理在播种20 d以后进行,每隔14 d打去2~3片叶,会影响株高、抽雄期、吐丝期、根和地上部分的产量,不影响茎粗及根与地上部分之比.②在田间试验中,在50%的植株抽丝后7 d做了6种去叶处理,打去植株所有的叶对果穗干重、子粒中干物质积累、千粒重和产量影响最大;打去果穗以上所有的叶片与打去果穗以下所有叶片对果穗和子粒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差异;打去果穗以上半数的叶片与对照基本无差异.

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主要生育特点研究与分析初报56-59

摘要:对比研究分析了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与普通杂交种的主要生育特点.结果表明,两者产量和品质有差别,高油杂交种的产量主要限制性状是千粒重低,灌浆和中后期脱水速度相对较慢,成熟时子粒含水量偏高,油分积累效率高,但完成全程油分积累的时间滞后,抗衰老能力偏弱.高油种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较为突出;高淀粉杂交种乳熟中期前灌浆速度相对较慢,乳熟中后期淀粉积累效率较高.同时探讨了培育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的主攻目标性状.

提高玉米子粒脂肪含量关键技术措施研究60-64

摘要: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和收获期作为决策变量,研究以上5个因素对四密25和吉油1号脂肪含量的影响,通过微机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解析,求出各因子对玉米子粒脂肪含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及因子问的交互作用,借助微机模拟试验,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栽培措施,为玉米优质栽培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