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 33-1304/G4 国内刊号
  • 1672-0008 国际刊号
  • 8.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远程教育是浙江开放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浙江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远程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特稿、前沿探索、专题研讨、学术视点

远程教育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IFET2019第十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征稿通知2-2

摘要:教育技术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是教育部高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品牌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第18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IFET2019)将于2019年11月1日一3日在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召开,欢迎全球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与学习者参会。

北极星计划:以STEM教育为核心的全球创新人才培养——《制定成功路线:美国STEM教育战略》(2019-2023)解析3-14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科学技术、地缘政治等的快速变化与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引领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美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其全球科技创新的霸主地位,先后了多个STEM教育相关政策,意在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培养,保持其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核心位置。2018年12月3日,美国白宫了STEM教育新的五年战略计划——'北极星计划',它将成为美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力量。该报告以'所有美国公民都将终身受益于高质量的STEM教育'为愿景,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未来五年,每个美国人都应掌握基本的STEM概念、弥补以往欠缺的学生进行STEM有效学习、鼓励学生从事STEM职业这三大战略目标;并从发展和丰富战略伙伴关系、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教育、建立透明和问责的管理机制四条路径,指导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教育者、行业领导者等,开展STEM教育实践。通过分析该报告内容,结合我国STEM教育现状和发展诉求,提出以下建议: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STEM教育生态系统;成立国家STEM教育委员会;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4C人才;以STEM教育培育跨界思维和促进知识应用与融通;加强计算机科学教育,培养计算思维;建立STEM教育监管和评价机制。

新技术视域下的教学创新:从趣悦学习到机器人陪伴学习——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2019版)解读15-24

摘要:AI技术和5G通信技术的逐步应用,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开放大学领衔了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着重介绍和探讨了技术支持下教育领域出现的、可能会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创新教学法'。2019年度的《报告》,从'用新技术赋能教学'、'应对未来社会变革与挑战'、'创新已有教学法',以及'为教育开辟新可能'四个主题入手,介绍了十个年度创新教学法及其对应的教学实践案例。其中,'机器人陪伴学习'和'基于无人机的学习'两个教学法,代表了前沿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前者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工作任务,让教师腾出更多时间从事创造性、情感性、启发性的工作;后者为学习者观察和记录提供了新视角,扩展了学习空间。新技术还给'趣悦学习'、'通过奇观学习'和'基于地点的学习'这些教学法带来了新生,强化了这些教学法在探索、合作和交流方面的能力。《报告》还提醒我们,在关注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同时,更应聚焦当前迫切要解决的,以及影响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教育和社会问题,以教学创新重塑教育。在此,对2019年《报告》中介绍的创新教学理论和案例进行的深度解读,内容包括:《报告》的背景、编写团队和编写过程、报告的核心价值理念、十个创新教学法的内容概要和点评。《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法内容的分析和讨论:新技术为重构学习空间提供了可能;新技术赋能教育将有助重塑教育;教学创新为我国推进智慧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25-32

摘要:智能技术能够加快教学方法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未来教育的基础。人机协同教育可以发挥教师与人工智能的不同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未来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与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作为'双师'协同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分析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对教育机器人的支持,在云计算平台基础和边缘计算环境框架下,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的新型'双师课堂'环境,进一步给出相应的学习过程和应用,并基于该课堂环境下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教学应用实施的相关案例,探讨课堂应用效果及其相关措施。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化、具象化的课堂体现,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另一名'教师'角色,形成一种新的人机协同的'双师课堂'教学形态。在未来教育中,教师需要熟悉'人机协同'智慧教学环境,开展注重'育人'的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学生'人机协同'的意识和能力,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物理学习空间中学习者情绪感知研究综述33-44

摘要:在'人—技'协同进化的教育发展态势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交互环境正面临深刻变革,物理学习空间内的学习支持服务亟待重塑。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采用传感器获取学习者的生理行为数据,结合学习分析技术推测其情绪状态,并以适当的干预机制来提高积极情绪唤醒度,进而助力于个体学业成功。当前,在物理学习空间中,针对学习者情绪感知的主要手段有人工观察法、自我报告法、基于生理信号、语音信号、面部表情信号以及眼动信号的感知方法;应用研究案例包含智能导师系统、虚拟学习同伴、情绪互动支持、自我调节能力评估、学情分析监控等主题。对物理学习空间中学习者情绪感知的研究,可为未来学习空间的重塑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参照。

再论面向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与何克抗教授商榷45-54

摘要:人类社会正从网络时代快速迈向智能时代,知识和学习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种新知识观开始逐渐形成,这种新知识观将知识划分为软知识和硬知识。这种划分不仅合理,而且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区分软、硬知识最主要的指标是知识在三个层面上的稳定性,软知识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知识',是亿万网民共同建构的知识,它的出现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不仅数量越来越多,重要性也在逐渐升高;与之相对应的硬知识的重要性则逐渐下降。未来硬知识将更多地被智能机器人所掌握,人类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软知识的建构上。学习软知识应采取新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同时,针对何克抗教授对新知识观的质疑进行了回应,认为新知识观的提出是中外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西方学者的专利。

国际移动互动反馈系统应用研究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55-62

摘要:互动反馈系统(Audience Response System,以下简称ARS)是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工具,借鉴国际互动反馈系统研究新趋势,对我国ARS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TPACK为理论框架总结归纳的近五年来国际移动互动反馈系统应用研究新趋势显示:在技术层面,三代互动反馈系统的技术迭代演进,第三代移动互动系统在支持开放题型应答等方面显现出优势;在课程内容层面,ARS支持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优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在教学方法层面的四大新趋势体现在:优化翻转课堂课前课中教学,整合游戏化教学要素,拓展学习分析数据来源,小组应答优化合作学习效果;在教学效果层面,多元视角诠释了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教学应用效果。这些分析结果,为提出将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整合于课堂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国际领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热点——兼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策略63-73

摘要:'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系统性把握,对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文献、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以及被引文献等作为变量,对国际上30多年来'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了以专门核心期刊为交流平台的学术互动场域;英国、西班牙以及台湾地区等国家/地区汇聚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俄罗斯、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家涌现出了代表性的学术共同体;'人工智能+教育'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主题涉及社会化学习系统、智慧学习模型、智能导师系统以及机器人学习系统等,大数据、智能导师系统、增强现实以及交互质量等,成为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基于此,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亟需制定跨界驱动的智能教育发展机制、组建优质学术研究共同体、形成'校、企、政'联动机制以及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数据驱动下的在线学习状态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74-80

摘要:学习状态是决定学习者在线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针对在线学习中学习者学习状态的测量方法,探究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教师、学习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评估、预测与干预的依据。基于'云平台'上269名学习者的12912条在线学习操作数据,构建数据驱动的学习状态分析模型,对投入、挫折、困惑、分心四种学习状态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精确度和科恩的一致性的结果表明:机器分析结果与自我报告结果一致性较高,具有一定参考性。对其的进一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与其学习效果显著相关,这为基于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的状态分析研究提供了参考。

促进跨学科学习的产生式学习(DoPBL)模式研究——基于问题式PBL和项目式PBL的整合视角81-89

摘要:问题式PBL和项目式PBL两种教学方法 ,因其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角色,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来发展学生21世纪的学习力,而得到广泛青睐。然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这两种模式经常被混淆。在当今强调知识整合、跨学科学习、技术融入的时代背景下,厘清两者之间的差异,整合两种PBL的优势,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跨学科学习,并提升其跨学科素养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由此,产生了面向设计的产生式学习(DoPBL)。面向设计的产生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整合问题式和项目式PBL的优势,破解教师对两种模式的混淆。但仍需要对其做进一步探究,如其运行机制、技术支持、教师角色等。

成人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智能时代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90-101

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对成人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进行评价,已成为重要课题。为此,对来自开放大学和其他成人高校的学生(含已毕业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利用SPSS分析工具,采用层次回归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以分析成人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成人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未达到满意,仅为较好水平;通过主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创业课程、教育方法、教育管理、教育师资正向影响创业意向,创业课程、教育管理、教育师资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创业意向、教育管理、教育师资在创业课程与创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创业环境在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间起调节作用。根据研究所体现的成人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与群体特征,以及影响成人高校创业教育绩效的关键因素,构建了面向智能时代的成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的提升探究——基于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102-112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度融合。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管理,在时间上、内容上、方法上、空间上都呈现出创新和融合。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班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班级管理,成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教育薄弱区域的乡村教师关注的焦点。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是经过文献资料编码、行为事件访谈文本编码、德尔菲法、问卷调查等技术,并通过细化分解,最终形成的由6个基本要素和14个能力要点构成的基本框架,每个能力要点又解析成'不合格、合格、良好、卓越'4个层级。乡村教师通过检核模型,可以测评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现状,诊断自身与卓越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规划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发展与提升的方向。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师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查,评估'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引导班级管理研究者、班级管理优秀教师与关注班级管理的乡村教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社会圈子',从而提升乡村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