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 33-1304/G4 国内刊号
  • 1672-0008 国际刊号
  • 8.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远程教育是浙江开放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浙江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远程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特稿、前沿探索、专题研讨、学术视点

远程教育 201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我们该怎样研讨“教育信息化2.0”?3-3

摘要: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是继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6年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之后,我国在国家层面又一次出台综合性的教育信息化规划文件。用类似"2.0"这样的提法来命名一个政府文件,这样的做法在以前是非常少见的,由此也可知这份文件的"与众不同"。

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逻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4-10

摘要: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作为教育信息化2.0"先导性工程"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当今时代,技术、信息科技正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科技革命,引发了人类工作机会被"新型自动化"所取代,"零工经济"产生了社会收入差距等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教育领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性、交互性任务等能力,更加重视提升师生的"数字胜任力"和"媒体与信息素养",更加重视促进民众的"终身学习力"之新要求。而这些目标的达成,亟需信息科技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得以出台,中国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转段升级"的时代逻辑。

智慧教育2.0: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教育新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11-19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研究者主要是从技术中介、人才培养和系统/生态三种取向来理解智慧教育1.0;实践者(IBM公司、韩国政府和国内部分省市)开展的智慧教育1.0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均体现了以上三种取向。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2.0,有"大系统"和"小系统"两个层面的考量。从"大系统"来看,发展智慧教育2.0旨在服务社会生态系统和教育自身系统;从"小系统"来看,智慧教育2.0旨在使其内部生态,实现数据驱动的有序循环、开放促成的动态平衡、不同教育之间无缝衔接,以及生态种群成为"产消者"。另外,智慧教育2.0与教育信息化2.0在内涵特征方面基本相近,并且《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其他七个"行动"要实现的目标,也都指向发展智慧教育2.0。可见,智慧教育2.0就是教育信息化2.0阶段要发展的教育新生态。在今后智慧教育2.0的创新发展中,应探索"三通两平台"的智能化升级和创新应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创新供给模式与机制,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顶层设计和管理决策,坚持智慧教育2.0与智慧城市系统全方位融合发展。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20-26

摘要: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然而,"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和演化,严重阻碍了数字红利为全民所共享,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贫者愈贫。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它与以往的规划较为不同,其"网络扶智"、"智慧教育"和"信息素养"三方面的行动更具突破性,体现出教育信息化2.0"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更加注重创新引领"、"更加注重育人为本"的特点。不仅如此,三项新行动与消除"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之间存在着共同逻辑,共同构成了同步消除三层鸿沟的施策路径,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启示。

脑机接口研究之演化及教育应用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85-2018年SCI及SSCI期刊论文研究27-38

摘要:作为一项涉及到神经科学、心理认知科学、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建立了人脑和计算机或技术装置直接交流的通信通道,这一技术的逐步成熟并显现出在未来教育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脑机接口历史演化和研究现状表明:脑机接口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学习者情感识别、注意力水平测量、教学质量测量等三方面;脑机接口的研究可以为学习设计、智慧学习环境创设提供实时、准确的学生状态信息,进而为学习者深度分析、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提供助力。脑机接口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新一代人机交互:自然用户界面的现状、类型与教育应用探究——兼对脑机接口技术的初步展望39-48

摘要:随着智慧时代的学习者对学习环境诉求的不断提高,自然用户界面以其独特优势给学习者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自然用户界面是继命令行用户界面、图形用户界面后出现的新一代人机交互形式,具有交互自然、多通道输入、多感官并用等特点,主要包括语音识别、触摸屏、手势识别、眼动追踪、触觉和脑机接口等六种类型。自然用户界面为教育教学提供泛在支持的同时,已在各学科领域得到初步应用。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用户界面虽具有减轻认知负荷、提高沉浸感等优势,但仍面临软硬件成本高、教学方法不匹配、师生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和挑战。未来,脑机接口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学习效果,并为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智能学习工具开发、创客教育等提供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宽度学习及在教育中的应用49-56

摘要:宽度学习是以随机向量函数链接神经网络为载体,并通过神经节点的增量以实现所设计网络横向扩展的一种随机向量单层神经网络学习系统。宽度学习神经网络系统不仅保留了深度学习的优势,而且弥补了深度学习的缺陷,能更高效地进行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基于宽度学习内部算法和系统结构,宽度学习在教育应用中主要可以通过分类、聚类、回归、时序预测等挖掘技术手段作用于教育大数据。未来,宽度学习可以在准确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给予学生演示精准评价、提供小组个性学习支持、智能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和促进远程教学交互发展等方面发挥其优势,并助力于教育事业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智能+”校园: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57-68

摘要: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代际跃升,教育信息化2.0将重构教育生态系统,促使其具备"人本"、"生态"、"智能"的典型特征。学校是教育信息化2.0最主要的实践场,探讨其如何以新的样态对接新时代的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智慧校园在研究和实践中出现了概念泛化、边界模糊等倾向,而人工智能正以清晰的路径影响和变革着校园生态系统,从智慧校园转向"智能+"校园,存在逻辑合理性与现实需求。为此,从"技术-社会"视角探讨了"智能+"校园的内涵与特征,并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不明晰的现状,提出了"智能+"校园的八种典型应用场景。提出"智能+"校园的建设应秉持生态策略、开放策略和基于数据的数字孪生策略,从而实现全方位、系统化的智能。

在线开放课程:内涵、模式、设计与建设——兼及智能时代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69-78

摘要:在线开放课程经历了从c MOOC到x MOOC和SPOC等发展阶段。目前,国内主要的应用模式有常规慕课模式、商业慕课模式和校内私播课模式。如何将慕课的大规模开放性特征与私播课的优点结合起来,探索新的应用模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校外私播课、企业私播课和"1+N"模式值得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应照搬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而应该从内容选择、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其中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对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全方位设计、建设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采取"引导—认证—奖励—长期资助"的新建设思路,应该"投资人,而不是投资项目"。未来在线开放课程将朝去学科化、微课程化、淘宝化、协同创新和知识付费的方向发展,c MOOC和"慕秀(MOOS)"将成为主流模式。

机器智能视域下的机器人教育发展现状、实践、反思与展望79-87

摘要:2018年3月1日的《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中提到,机器智能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体验。随着教育机器人的出现、创客教育的发展和STEAM教育的需求,机器人教育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机器人教育的应用包括教育机器人产品、机器人教材、机器人竞赛与机器人教学活动,而相关机器人教育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技术与方法三个层面。实施从深度学习、研究体验、生涯指导三个维度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结果表明,机器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未来的机器人教育将朝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需将研究重点放在推进机器人教育评价研究与机器人教育师资培养以及加强"产政学"合作上。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风险与应对之策88-94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国际科研前沿和研究热点,尤其在教育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在给教育带来便利和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和威胁。在教育领域中,人们似乎更关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关注人工智能的基础建设、软硬件及其产生的教育大数据的利用率以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化,却忽视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潜在风险和新的安全威胁。而这种威胁一旦大规模爆发,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也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手段和方法,黑客正是巧妙地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智能攻击,这也启迪人们,同样地也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对教育系统进行智能防御、自我修复和反攻击。为此,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方法的人工智能安全防御模型和解决方案,以期为智能时代的教育网络空间安全,做出理论方面的一些探索。

建构学习行为模式发现与学习效果关系研究——基于虚拟仿真的学习分析95-103

摘要:当前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数据挖掘研究,大多聚焦于在线理论知识学习和认知课程,而缺乏对实践操作类课程学习行为的分析。从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数据出发进行的行为模式,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为课程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提供支持。基于虚拟仿真课堂的学习分析是在已有行为模式发现研究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建构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行为模式和学习效果开展的量化研究,可以进一步分析行为模式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可以划分出"顺其自然学习群体"、"积极学习群体"以及"消极学习群体"等三类不同的学习行为模式群体,且不同群体在最终学习效果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不同学习行为模式群体进行的讨论,可以为实践操作类课程的反馈和评价提供参考借鉴。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从“研究案例”到“认知模型”——TQVC概念认知模型的建构104-112

摘要:手持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产生的先进教育认知工具,集数据采集与分析于一体,具有定量化与可视化特点,可帮助学生克服抽象化学知识学习中的认知难点。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与化学教学的融合始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案例"开发,并逐渐深入至微观层面的"认知模型"建构。为丰富手持技术在认知心理层面的研究内容,根据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首次提出基于手持技术的TQVC概念认知模型,即转化(Transformation)-量化感知(Quantitative Perception)-视觉感知(Visual Perception)-比较(Compare)概念认知模型,并以高中微观化学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为例,阐明该模型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发现,TQVC概念认知模型,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学生在手持技术环境下进行概念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而在化学教育实践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基于手持技术的信息化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