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战线杂志 部级期刊

The Press

新闻战线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人民日报社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战线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权威、传媒观察、媒介经济、实践天地、研究走廊、业务广角等

新闻战线 2009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战线杂志本刊特稿
《人民观察》:高度 深度 宽度8-8

摘要:《人民观察》以"人民"为根基,以"观察"为方向,着眼于充分发挥以深度见长的纸媒特色及党中央机关报的宏观优势,致力打造更具思想性、分析性、贴近性与可读性的深度报道。

副刊:文化味与服务性9-9

摘要:扩版后的副刊这个大"拼盘"品种更齐全,色香味进一步提升,文化味、服务性、可读性全面彰显,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佳作。

《社会》版:民生报道的崭新阵地10-10

摘要:《社会》版的创办,是党中央机关报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具体落实,是适应时展和读者期望的重要举措。

积极评价扩版成果 深切寄语改革创新——《人民日报》扩版读者座谈会侧记11-12

摘要:9月初,人民日报召开扩版读者座谈会。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陈俊宏和报社编辑部及各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与会代表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中直机关、政府部门、外宣部门、国有企业等从事宣传工作的负责同志;二是从事媒体研究特别是党报研究的专家学者;三是各界读者代表。

新闻战线杂志前沿关注
传播形态变革中的人才战略18-20

摘要:在多媒体背景下,全球传媒产业竞争激烈,而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现实中,"贤才短缺,高级人才供不应求,乏多面手可用"成为各媒体发展的共同掣肘。如何缓解人才短缺、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媒体人才、打造多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期《前沿关注》"多媒体时代媒体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媒体都在探索的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多侧面的阐述和探析,为多媒体时代选拔和培养媒体人才提供了对策和启示。

党报亟待创新用人机制21-23

摘要:放眼全球"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及传媒业的变革,传媒正在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变革与创新。作为我国传媒主阵地的党报,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除外部体制性因素需要改革外,当前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通过党报传媒自身的改革——创新用人机制,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开放:融合时代媒体人才培养的方略24-25

摘要:如果说传统的管理理念是在做加法的话,那么媒体融合时代更多的是探索"1+1〉2"的整合效果。在这样一个媒体融合时代,媒体机构需要的人才与此前大不相同。媒体融合时代人才选拔的基本方略是开放,打破藩篱,不拘一格。

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对策26-28

摘要:我国传媒产业人才结构失衡,传媒产业发展遭遇人才瓶颈。培养优秀传媒人才的对策和措施:加大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传媒产业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打造专家学者型采编人才品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多媒体高精尖融合型技术人才;选拔能够把握传媒全局的通才型高层职业经理人。

新闻战线杂志老总新话
实现审美传播29-30

摘要:新闻与审美 新闻传播美不美有什么要紧?在我看来,我们一切精神产品的价值,我们人之为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也就是讲"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美,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新闻传播的审美关切,就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新闻传播,应该且必须是美的。

新闻战线杂志研究走廊
舆论监督的空间与范式取舍——以《晶报》实践探索为研究案例31-34

摘要:在整个媒体系统中所处层级不同,新闻媒体所拥有的舆论监督空间不同。在特定的媒体层级和传播范围之内,新闻媒体应从空间维度和目标定位出发,选择与之匹配的传播范式开展舆论监督。

报纸与文学在互动中双赢35-36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报纸自出现之后,便与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是报纸传播的内容之一,丰富了报纸的内涵;报纸则是承载文学的重要载体,给了文学成长发育的空间。

扩大党报的农村市场覆盖率37-39

摘要:党报在农村的覆盖率影响着党报舆论宣传功能的发挥。在网络与都市类报纸的双重压力下,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党报的农村市场覆盖面,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党报自身发展的需要。

前置:独家新闻的高地40-41

摘要:前置是"仙",是"龙"。前置前置再前置,独家新闻就一定会占有占有再占有。

文摘类报刊如何打造“精品屋”和“特色店”?42-43

摘要:没有独家新闻,信息严重滞后,优势不再,特色渐无——文摘类报刊所受到的压力和所处的窘境似乎比其它类型的媒体更为明显。 文摘类报刊虽然在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上显得相形见绌,但是却可以变时间上的不利为内容上的有利,为受众提供因果链条清晰、叙事完整、真相明了的事件和信息。

谈谈深度报道的形式和方法47-48

摘要:在信息整合传播中,应通过立足中国关注全球的视角来甄别、解读和获取信息,并了解有关新闻事实的本质和内涵,从而赋予新闻信息更广阔的意义和更高的关注度。现代性视角可以帮助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选择、分析、认识,建构新的理念。这样,媒体才能不仅向受众提供信息,而且告诉人们怎样认识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需要解读信息。

新闻传播史教学四路径49-50

摘要:历史学家卡尔曾说过:"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 布洛赫说:"一份文字史料就是一个见证人,而且像大多数见证人一样,只有人们开始向它提出问题,它才会开口说话。"

新闻战线杂志媒体人访谈录
愿做那块静静的界碑——杜献洲访谈录51-53

摘要: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杜献洲创造过很多记录:第一个骑牦牛到帕米尔高原无人区巡逻、第一个到西藏原始森林报道测绘、第一个系统报道全军海拔5000米以上边防哨所……13年的记者生涯,他始终把目光投向祖国的海防边防,累计采写亲历报道160多篇,用新闻的形式唤起读者对国家安全、对守土保疆军人的关注。一袭绿军装,英气逼人,鬓角白发已见,眼神中透出历尽风雨后的气定神闲——杜献洲现任解放军报后备部副主任,分工负责《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和《环球军事》手机报两份媒体。一见面,杜献洲半开玩笑地说,为了接受我们的访谈,他昨晚紧张得一夜没有睡好。采访中,他会时不时地翻开笔记本,认真地给记者念几句最近总结的管理心得或是从书上摘抄的名言警句,顺口还背出了我们《媒体人访谈录》中的几个句子。谈吐间平实中见功力,一如他当年感动过许多读者的文字。

随身带着两支笔——刘素云访谈录54-56

摘要:在刚刚评选出的第10届长江韬奋奖的名录中,有一个名字很普通——刘素云,而她的报送材料不一般:驻外战地记者4年,时政记者10年,多次为国家领导人起草新年讲话。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楼敞开式的咖啡厅里,这位"刘素工作室"的当家人,向笔者娓娓道来。谈在耶路撒冷的驻站经历,谈对新闻的理解与追求,谈生活的真谛与感受。下班的人陆陆续续从这里走过,不时飘来嘈杂与喧嚣,而独属于我们的那份宁静和感动却在我心中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