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知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知识杂志 省级期刊

News Research

  • 61-1022/G2 国内刊号
  • 1003-3629 国际刊号
  • 0.3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知识是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新闻知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新闻与传播研究、探索与争鸣、专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媒体、视听研究、研究生之页、业务研究

新闻知识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知识杂志本刊特稿
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化治理范式转型3-8

摘要:媒介融合是国家推动信息传播系统转型和创新社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扎根于中国的现实语境,分别围绕传播技术、产业政策和社会转型,梳理了媒介融合概念的三种理解。在此基础上探讨媒介融合对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双重影响,结合相关诊断提出媒介融合条件下网络文化治理的政策建议,即寻求转变文化政策范式,从党对国家的领导关系的范式转向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治理范式。

“互联网+”时代的计算广告学:产生过程、概念界定与关键问题9-15

摘要: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在最近的十余年里保持着爆炸式的增长,伴随着这种快速发展的过程,对越来越精准化和定向化的广告投放模式的追求,导致了广告领域对计算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强烈需求。这样,计算广告首先在互联网广告领域出现,其理念和方法迅速影响了整个互联网广告市场并进一步向传统广告市场蔓延。虽然学术界和产业界涌现出了大量介绍计算广告的文章,但是尚未形成对计算广告全貌的完整梳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门全新的研究计算广告的学科显得尤为必要。这篇文章对计算广告产生和发展的脉络进行了高度概括性的归纳,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对计算广告的大量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对计算广告和计算广告学下了明确的定义,指出了计算广告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所应该肩负的重要责任。

新闻知识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媒介视野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建构16-19

摘要:媒介形式的发展,为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环境。本文以微博为例探讨了这种新环境对体育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解决之道。同时提出,体育文化只有在适应上述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体,通过微博建构,设置议程、传递议程,积极参与媒介环境的建构,才能赢得体育文化传播的良好媒介环境。

新媒体背景下的跨国文物追讨和媒体责任——以荷兰“肉身坐佛”事件为例20-23

摘要:本文以荷兰“肉身坐佛”事件为例,梳理跨国文物追讨的舆论生成机制,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的跨国文物追讨和媒体责任。

视觉新闻中隐喻认知的时效性表现24-26

摘要:本文从视觉新闻中形象隐喻的认知角度,探讨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事件形象中认知传播的隐喻喻意。运用视觉隐喻中信息错视的喻意转向、信息认知的群体放大、信息传播的达意程度来表达隐喻的信息导向。同时,通过视觉隐喻中认知心理和推导预防、需求逻辑和情感对应来表达隐喻中解读和反馈之间的互动,从而把握视觉隐喻中认知价值的渗透效应来实现认知传播的时效性表现。

微信平台热点新闻事件信息传播特质研究——以“9·3大阅兵”议题传播为例27-31

摘要:本研究以微信平台上公开的“9·3大阅兵”相关议题为研究样本,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三方面进行信息挖掘基础上的量化分析,研究发现:“9·3大阅兵”在微信平台的传播中,媒体和企业是主要传播主体,政府微信公众平台基本处于“失语”状态;意见表达和新闻传播是其核心的两大内容主题,但意见表达更占优势,其中图文并茂的软信息是最主要的符号表达方式;阅读数高的议题比点赞数高的议题更倾向于情感诉求,用户易受到信息标题中情感词汇的影响而产生阅读行为,但是在信息认同、二次传播和更多样的分享行为中,用户的表现则更为理性。

新闻知识杂志探索与争鸣
“双轨制”媒体生态下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32-34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国家形象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国家形象的成功构建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确立该国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融媒体环境下“新电视剧受众”的观剧特征浅析35-37

摘要:融媒体环境与电视剧的多屏跨屏传播促成了新的电视剧受众群体的产生,即本文界定的“新电视剧受众”。本文从三方面分析新电视剧受众的特征:一是观剧渠道与观剧方式变化,电视剧的家庭仪式功能消解;二是形成从明星形象关联角色形象和电视剧内容的审美方式;三是由被动的电视剧文本参与者、解读者转变为文本的生产者。

当前媒体融合的路径分析38-40

摘要:近两年来,媒体融合成为中国传媒业最热的词汇之一。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加大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力度。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从中央的顶层设计,到各新闻媒体的实际运作,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探索新环境下电视节目受众分类41-42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已经进入了激烈的商业竞争时代,各类节目层出不穷,媒体环境日益复杂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也对节目的收视率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提高节目质量,抓住观众的不同需求,对节目受众主体进行分类,是电视台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日新月异的媒体市场环境,探索如何对电视节目受众主体进行正确分类,以期获得更高的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

新闻知识杂志新媒体
浅析自媒体在高校品牌传播中的运用43-44

摘要:自媒体已成为继网站、论坛等网络媒体之后,发展最迅捷、传播最广泛的新媒体。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作为引领科技、传承文化的高等院校,抓住时代契机,运用好高校自媒体对高校品牌传播有着巨大的作用。

大鹅成“网红”的心理因素解析45-47

摘要:大鹅成“网红”是今年春节前后引发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从编发心理考查,手机媒体的便捷与“戏仿”手法是其技术背景。从社会心理解析,我国春节与西方“情人节”的重叠与亲情氛围,支撑着网络的围观。从大量跟帖者使用的引用、化用、艺增、创作旧体诗词特征,可以发现中华诗词文化的显著特色。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叙事元素分析48-50

摘要:新媒体叙事研究是新媒体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新媒体写作中传统叙事要素发生了功能的变化,新的叙事元素不断出现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多媒介的技术特点入手,从图片、音频、视频、标题、超链接等几个方面入手,力图重新梳理新媒体写作中的新元素及其功能特征。

媒体从业者社交媒体运用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51-53

摘要:在传统的新闻生产语境中,媒体从业者主要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凭借组织化生产的新闻信息与言论同广大受众发生着作用,而在社会化媒体出现后,媒体人自媒体集合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甚至内向传播等特点,媒体人自媒体因而拥有了多重属性。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他们如何利用社交平台为自身服务,或者直接跳出媒体组织专心运作自媒体,实现价值变现则是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新闻知识杂志新闻教育
微博互动平台辅助传播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究——以《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为例54-56

摘要:微博教学平台突破传统课堂时空局限,以开放、平等、分享的理念代替原有的集中化、权威化、单向化教学方式。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共同建立起符合教学大纲、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素材的互动平台,并有效纳入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新闻知识杂志视听天地
公益类节目将成为提升媒体形象的有效途径57-58

摘要: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电视信息产业也逐渐走向成熟,相似的电视节目日渐被观众所厌倦。各种新型的电视节目进行接力,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无尽的期待。而公益类节目将成为提升媒体形象的有效途径,这类节目展示着媒体关怀与温暖,为援助者与受助者搭建帮助平台,弘扬公益慈善事业,建设和谐社会。

探析“限真令”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创新路径——以北京卫视传统文化真人秀《传承者》为例59-61

摘要:针对当前真人秀节目众多,节目缺乏价值引领和文化内涵,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现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简称“限真令”。根据通知具体要求,真人秀节目需进行转型升级,积极提倡原创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文化内涵。由北京卫视全新打造的大型文化类真人秀节目《传承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本文将对其节目产生背景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创新的具体实施路径。

以声立形,以音出像——广播剧音乐编辑素材之探讨62-64

摘要:三集原创广播剧《鹮巢》创作团队利用当代录音制作技术设备的不断进步,将广播剧用声音取胜的优势,极大地拓展开来。他们结合电影同期声的录音办法,开创性地使用了“现场实景收录”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演员表演不受环境的限制,使表演更具活力和张力;也让录音不拘泥于话筒紧对演员口型的束缚,使得声音更加自然,更呈立体。这种具有强烈现场感空间感和真实群杂声的录制,对听众的征服力是巨大的。与此同时,《鹮巢》在音乐上严格要求,使音乐与剧情紧密配合,让广播剧中的音乐与画面结合得异常完美,也使音乐起到了促进剧情转折,实现声音“蒙太奇”的特殊功能。综合以上因素,使所制作的广播剧在充满空间感和现场感的同时,形成了巨大的艺术感染魅力,也极大地调动了听众的参与热情,激发着听众们的视觉想象。使得制作方式、录音技术以及音乐效果跃上了新的台阶。